现代建筑萌芽时期的流派有哪些

现代建筑萌芽时期的流派有哪些

从水晶宫建成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段时间,各种各样的全新风格建筑纷纷崭露头角。这里只能简要地介绍几个影响比较大的流派。首先是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其实从《格列佛游记》、《爱丽丝奇遇记》等等就能看出来,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回归田园的倾向。“工艺美术运动”就是这样的。他们对工业化采取了排斥的态度,甚至要求家具、栏杆、生活用品全部由手工制造。其代表人物是拉什金(John Ruskin,1819-1900)和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代表建筑是在Kent的莫里斯的住宅“红屋”(Red House,1860年)。全部用红砖建造,不加粉刷,整体的布局完全出于实用功能的需要。对照那时的折衷主义,这是相当难得的。不过退回田园去终究不能面对工业化。
19世纪80年代在比利时兴起了“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后来也影响到了德国
和英国。这一派认为以往的装饰都过时了,他们想创造一种简洁的、植物的美,认为这是
工业化时代所需要的。由于铁的易于加工最合适表现植物的曲线,他们大量地使用了铁来作装饰。现在比较时髦的铁艺就此诞生。其代表建筑是布鲁塞尔的都灵路12号住宅(12 Rue de Turin,1893年)。其代表人物是运动的创始人凡·德·费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他后来就任德国的魏玛艺术学校的校长。请大家先记住这个后来将成为传奇的学校。“新艺术运动”在英国的代表人是麦金托什(Charles Rennie Mackintosh,1868-1928),在德国的代表人是贝伦(PeterBehrens,1868-1940)。后者我们下面还要遇见。
有一位建筑师虽然和“新艺术运动”没有什么联系,但其意旨相近,所以也放在这里讲。他身后的名气一直不响,但现在大有成为圣人的趋势。他就是西班牙建筑师高迪(Antonio Gaudi,1852-1926)。他一生的设计都围绕着巴赛罗那。92年奥运会电视转播的片头中经常会出现巴赛罗那的几个经典建筑,其中就有他的作品。他的风格带有明显的拉丁民族特有的富有激情的想象力,常用鲜艳的彩色砖、大量的彩色玻璃窗制造瑰丽的光线效果,用旋转的楼梯、突兀变形的墙面制造离奇的空间感。其代表建筑有:圣家族教堂(Sagrada Familia,1883年直逝世,),里面混合了各种建筑风格,以植物和
抽象图案作为装饰,整体给人一种迷幻感,由于资金的关系,这座教堂至今没有完工。
米拉公寓(Casa Mila,1907年,),外观呈现一种奇妙的流动感,似乎是风在沙滩上吹出来的形状,内部的空间却很实用。古爱公园(Park Guell,1914年,右图),这里简直是对一个人想象力的考验,各种扭动的曲线和明亮的色彩在地中海的阳光下让人以为进入了神话。不能不说高迪将建筑和雕塑以及其它造型艺术天才地结合了起来。但这毕竟不是工业化时代最急需的建筑风格,所以他的身后寂寞也就可以理解了。只有到了时下后工业化时代,人们需要反思工业化的时候,他的天才才会重新被发现。
维也纳学派。因其发源地在奥地利而得名,影响波及荷兰与芬兰。他们也是主张建筑减
少装饰的,其中极端的人甚至宣称“装饰是罪恶”。最坚决的一部分人自称“分离派”(
Secession),就是要和以前所有的传统分离。其代表人物有奥托·瓦格纳(Otto Wagner
,1841-1918)、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1933)。代表建筑有同在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Post Office Saving Bank,1905年)和Steiner宅(1910年)。和维也纳学派遥相呼应的有荷兰的贝尔拉格(Hendrik P. Berlage,1856-1934)、芬兰的埃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这一派对后来欧洲新建筑风格的影响很大。
以前一直没有怎么介绍的美国建筑,现在终于要登场了。不过说实话,在我们马上要讲到的风格出现之前,美国建筑确实没有自己的风格,往往是欧洲大陆上流行什么,他们就仿
效什么。出于清教徒拘谨的本性,他们模仿地最多的还是古典主义,比如白宫、国会山、最高法院、一些老牌大学的老建筑等等。到欧洲流行折衷主义的时候他们也跟风,后来那边都不流行了他们也仍然乐之不疲,反正浮夸和暴发户心态永运是结伴而行的。不过作为19世纪后半叶成长最快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最终有了一种代表自己的风格――芝加哥学派。他们大概得感谢1873年芝加哥的一场大火。整个城市几乎烧光了。对新建筑需要量的巨幅增加注定了这一派的特点――高层建筑、铁(或钢)框架、箱式结构。用铁构成的箱式框架足以承担重量,外墙已无承重功能;铁框架便于搭建,外面敷上石料或混凝土一层楼就出来了;高层建筑便于容纳更多的人。这些做法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赶时间,弥补火灾的损失,却恰恰符合资本主义高速发展对建筑的需要。办公大楼、高层公寓、百货大楼等建筑形式都是在芝加哥学派这里最初定型的。而做法一旦固定成风格,最初的出发点就不重要了。现在摩天大楼里的格子间/office生活,多少仍然受制于这种火灾后遗症引发的风格。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亨利·理查森(Henry H. Richardson,1838-1886)和刘易斯·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1856-1924)。后者说过“形式跟从功能”(FormFollows Function),这句话既是美国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一种反映,也是时代的精神。现代派建筑理论自此始。后者还为高层建筑的设计制定了一些规则,且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摩天大楼是否还遵守它们:动力、取暖、照明等设施在地下室;底层用于商店或银行等服务机构,空间要宽敞、采光要好;二楼是底楼功能的延伸,要有直通的楼梯与底层相连;二楼以上是相同结构的办公室;最上面一层是包括水箱等的设备间。如果没有其它的大的改进,一座无论再怎么新的摩天大楼从布局的意义上来说就是芝加哥学派的翻版,已经是一个多世纪之前的风格了。从沙利文的事务所走出了一位叫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建筑师,先让我们记住他的名字。
最后要介绍的现代派建筑雏形是出现得最晚的“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Werkbund)。这是一战前德国为了提升自己的工业水平建立的一个类似协会的组织。里面有一些建筑师在和工业界接触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筑必须要和工业接近。他们的风格的要点仍然是去掉装饰、向实用靠拢。“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领袖是前面提到的彼得·贝伦斯,他年轻时是“新艺术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其代表建筑有德国通用电气公司的涡轮车间(AEG Turbine Factory,1909年)。钢结构作为骨架,不要柱子支撑的大拱为下面留出了宽敞的空间,大玻璃窗提供了充足的光线,这些都是启发后人的地方。不过其大拱的侧面上的装饰,仍然让人想起了希腊神庙的山花。石头转角虽然稳重,但是仍然有些累赘。全新的建筑还没有真正到来。从贝伦斯的事务所先后走出了三位需要我们记住的建筑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勒·柯布西耶。
纵观这五种主要的现代派建筑雏形--“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维也纳学派、芝加哥学派、“德意志制造联盟”,可以说都在某种程度上把握住了时代的精神――建筑必须面向工业化、减少装饰、实用。而继承了他们精髓的现代派建筑,紧跟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来临了。
来自百度文库”八、现代派建筑的萌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