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婚服有哪些特点?

如题所述

那是在我国的秦汉时期,人们在婚礼举行之日前,新夫家当以媒拜会新妇的父亲。这个时候,媒婆穿着玄端服。婚礼当日,新夫穿着爵弁服迎娶新妇,新妇由两名随嫁女子到达夫家。

在服装方面,新夫要头戴爵弁形似无毓之冕,上衣玄色象征天,下裳纁色象征地,有黑色缘边,喻阴阳调和。蔽膝随裳,棕红色。大带黑色。鞋履为赤舃,即红色复底鞋。

新妇戴着与真发混同梳编的装饰假发。婚服形制与男子同,惟服色有别,上衣下裳均为黑色,取"专一"之意。蔽膝、鞋履、大带随裳色,亦为黑色。另外从阴阳五行思想考虑,由于黑色属阴,故而在裳下缘红色边,以注入阳气而致平衡。

姆以黑色丝带和发笄束发,身着生丝所制黑色衣裳。蔽膝、鞋履和大带色黑。随嫁者也穿着着黑丝衣裳,披绣有黑白相间的黼纹的披肩。

新妇上车时由姆为其披上由黑色素纱罩衣以防风尘,此衣名"景"。婚礼中使者、侍者均着玄端服,包括玄冠、玄衣、玄色或者黄色裳、黑舃。

传统婚礼服在各个朝代、各个时期都有所差异。我国服饰经过几千年的变革,婚礼服也有其自身的变化。

自周代礼服的出现,婚礼服也应运而生。经历秦汉发展,在唐宋达到一个高峰,我国古代婚礼服制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纯衣纁袡、钗钿礼衣和凤冠霞帔

纯衣纁袡为周礼昏礼礼制中新妇的礼服描述。我国的冠服制度在周朝逐步完善,随着等级制度的产生,各种礼仪出现,不同场合穿戴的服饰也不尽相同,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等。周代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婚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新郎的服饰为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新娘在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纯衣纁袡礼服,拜见公婆时则穿宵衣,发饰有纚、笄、次。新娘头戴"次",以"纚"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秦汉时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婚礼服形式采用深衣制。深衣形制是上衣下裳相连接,当时男女服用极为普遍。禅衣内有中衣、深衣,其形无大区别,只是袖形有变化,都属于单层布帛衣裳。汉代曾采用12种色彩的丝绸设计出不同身份的人穿用的婚礼袍服。

钗钿礼衣始于唐代,它包括礼服及发髻上的金翠花钿,并以钿钗数目明确地位身份。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男服绯红,女服青绿。钗钿礼服是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身穿大袖衫长裙,披帛,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层数繁多,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常作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这种繁复的婚礼服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在科举制度影响下出现假服,即当时贵族子孙婚娶可以使用冕服或弁服,官员女儿出嫁可以穿用与母亲的身份等级相符的命妇服,平民结婚也可穿用绛红色公服。

"假服"发展到后来,新娘通常穿红地绣花的袄裙或旗袍,外面"借穿"诰命夫人专用的背心式霞帔,头上簪红花,拜堂时蒙盖头,新郎通常穿青色长袍,外罩绀色马褂,戴暖帽并插赤金色花饰,拜堂时身披红帛。

宋代尚简,婚服虽然已经不是隆重繁重的钗钿礼衣,但依然是花钗大袖礼服。

从明代以来,男子娶妻俗称"小登科",可以穿九品官服的,青绿色的九品幞头官服,新嫁娘则用凤冠霞帔。过去此俗多流行于满族、汉族、朝鲜族及其他民族。据《清稗类抄》云:凤冠为古时妇人至尊贵之首饰,汉代惟太皇太后、皇太后入庙之首服,饰以凤凰。

其后代有沿革,或九龙四凤,或九翠四凤,皆后妃之服。明时,皇妃常服,花钗凤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但《续通典》所载,则曰庶人婚嫁,但得假用九品服。妇服花钗大袖,所谓凤冠霞帔,于典制实无明文也。至国朝,汉族尚沿用之,无论品官士庶,其子弟结婚时,新妇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

头戴凤冠,脸遮红盖头,上身内穿红绢衫,外套花红袍,颈套项圈天官锁,胸挂照妖镜,肩披霞帔,再挎个子孙袋,手臂缠"定手银",下身着红裙、红裤、红缎绣花鞋。这是一个典型的传统的新娘造型。

我国少数民族的婚礼服与汉族有很大差异,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现。许多民族的婚礼服饰都有着一些世代流传下来的特殊风俗讲究。少数民族的婚礼服饰,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装当作嫁衣。

瑶族姑娘在婚礼服上有许多装饰,如开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鱼,36颗梅花等。苗族姑娘极其喜爱佩带银饰,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两只衣袖有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袖口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多穿百褶裙,再加上亲手刺绣的花腰带、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缝制的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腕戴银手镯,胸佩银压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彝族新嫁娘在出嫁之日要着花边红色喜衣、红色喜帕,披一件精工制作的羊毛披毡,并跳起披毡舞。朝鲜族人举办婚礼时新郎要头戴纱帽,身穿礼服,脚穿白袜。新娘头挽"大发",上戴"簇头里",发钗上悬垂两条宽"发带",垂于前胸两侧,穿淡绿色上装,下穿红色长裙,外披长衣,脚穿白袜和勾勾鞋。回族办婚礼,都要穿上红色的棉袄,主要是讲究吉庆。新娘头上还要搭上一块红绸子或红纱头巾。

侗族等地区有新娘穿旧衣出嫁的风习流行,新娘出嫁这天,送亲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银器、首饰,惟独新娘却穿着旧衣、草鞋,且无头饰、首饰,不带嫁妆。

壮族新娘出嫁时要穿黑色的嫁衣,并由穿黑衣裤的伴娘陪伴,打着黑伞去男家。壮族认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庆、吉利。

由我国传统婚礼服文化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会发现,尽管婚礼服经过了漫长历史的演变,它所蕴含的民族特征的核心意义却仍然没有改变的。

从风俗上来看,我国民间在结婚办喜事时,绝大多数地区和民族都有特制的新婚礼服。婚服要新,取"新婚大喜"之意。若着旧装,则不吉利,或有新人不贞之嫌。

在我国,服饰审美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服装被纳入社会体系中,开始了它的变化与发展。当服饰艺术融入了礼仪教化、伦理道德、宗教训诫的内容后,便摆脱了具象表现的束缚,逐渐形成为独特的意象艺术,婚礼服尤其如此。它所表达的寓意为吉祥喜庆、高贵欢快,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等誓言。

古代婚礼服的样式为梁冠礼服,基本为直裾,上面附加一些礼服的配件,比如玉佩、彩绦、络穗、蔽膝、绶佩等。这些都是作为礼服不可少的,身上再披红花结带。女式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

婚礼服受当时服饰影响,属于一元文化的范畴,具有大一统观念,即人们在穿着中习惯于不突出个性,服装造型上重视空间效果,在结构上采取平面的直线裁剪法,强调用来保护人体的,所以剪裁得十分宽松。服装的形制标志着平衡、和谐。

婚礼服共同点大多是注重色彩,搭配上对比强烈、色彩鲜明,并加上夺目的配饰。中国人的婚礼主色是红色,男女婚服,皆应是大红色。红色在我国是幸福、吉祥、喜庆的颜色,意味着幸运、幸福、威严、生命、兴旺、爱情、热烈,是传统性的用于喜庆活动的颜色。

历朝女式婚服颜色多为大红色,男式的唐宋至明也都是红色,但秦汉是黑色。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直至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汉代以前大多是周制婚礼,玄黑色和纁黄色的婚礼服,象征着天地的神秘色彩。

传统婚礼服图案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龙凤呈祥、戏水鸳鸯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吉祥图案,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象征早生贵子。图案本身也很有讲究,对襟是完整的对称感,且在我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

传统婚礼服的材质受到当时服装面料的影响,多为丝绸、锦缎、棉麻等。旗袍的面料多用织锦缎、素缎或库缎等丝绸织物,上面多有刺绣。服装上还大量运用了亮片、蕾丝、饰花、饰珠来装饰。

在婚礼服中配以大量配饰也是我国民族特性的一大表现。饰品以金银、玉器居多。

唐朝时新娘的发簪金翠花钿、霞帔、红盖头,新郎的金花、红帛。明清新娘的凤冠霞帔以象征吉祥、项圈天官锁、红色绣花鞋等。后来新娘佩戴红绒花,以谐音"荣华",象征富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