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如题所述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重视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能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初二第一学期的第一、二章节讲生殖、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用脑卫生: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2.勤于用脑。要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要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三、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活动“调查麻雀减少的原因”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我们周围的麻雀的确减少了很多,这与麻雀生活相适应的各种因素都有关,同时还了解到植被的减少、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生物教师要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生物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为培养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合格人才服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12-17
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生理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要充分利用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灵活妥善地处理,善于把握教材内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点、教学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点、学生学习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触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他们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具体目标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包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生物教师要达到情感态度的教学目标,一定要科学地处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内容。
二、结合学生实际,重视青春期教育
中学生是孩子们身体、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其变化之快、幅度之大,往往是人们难以预测的。在这一时期他们有许多问题希望得到解答、指导和帮助,他们的好奇心往往促使他们迫切地寻找答案。我们成年人都曾经历过那个时期,而事后却不一定能体会那时的心情和变化的急剧。初二第一学期的第一、二章节讲生殖、发育,教材的安排正好符合学生发育发展的要求,所以,在讲到这儿时,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安排较多的资料,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终使学生由好奇、害羞、恐惧等心理转变为敢于正确面对自身的各种变化,并能够正确爱护、保护自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青春期又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黄金时代”,而学习是一种紧张的脑力劳动,学习时间过长会使大脑产生疲劳,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讲到神经系统时,通过学习,孩子们认识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用脑卫生:1.善于用脑。要注意劳逸结合、动静交替,还要交换脑力活动的内容。此外,要在课后及时复习,强化所学知识在大脑皮层形成的条件反射。2.勤于用脑。要注意遇事多想多问、先想后问,这样才能使神经系统充分发挥作用,使人的思维越来越敏捷,记忆更加深刻。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要把学习、工作、体育运动、休息和睡眠等时间合理安排,尽量遵守自己制定的作息制度,以养成良好的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对学习效率的提高、神经系统的保护以及整个身心的健康发展有益处。
三、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生物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中通过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活动“调查麻雀减少的原因”中,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了解到近年来我们周围的麻雀的确减少了很多,这与麻雀生活相适应的各种因素都有关,同时还了解到植被的减少、动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对人们的实际生活造成的影响。通过活动,学生领悟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在生物教学中要让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中的挫折,如何面对人际交往中的“碰钉子”或“碰壁”,如何对待人生道路的“坑坑洼洼”,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现代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都具有争强好胜、个性十足却经不起任何挫折和干扰的脆弱的“蛋壳心理”。因此,一旦遇到挫折,或受到批评,往往会采取过激的行为:或攻击,或自责,或冷漠退让,或放弃追求,甚至出现轻生行为。因此,接受挫折教育,提高耐挫能力,对中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五、重视教师人格的作用
教师不仅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重视自己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自信乐观、诚善正直、积极进取、认真负责、锲而不舍等人格特征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生物教师要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提高其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让更多的生物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在学校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老师都应该是心理辅导者。生物教学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过程,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基础知识的培养上,而且要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学处理好教材,适时地进行渗透,让学生的能力和行为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要为培养生理、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合格人才服务。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传授生物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面对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学生一生都有积极的意义,也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12-25
一、做好学生的心理减压
我们在讲授生物进化论的相关内容时,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任何生物的生存都要在竞争中适应环境,才可能生存下来;还要使学生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的发展形势下,每位学生都要勇敢地面对现实,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在将来成为有用之才,防止被社会淘汰的悲剧发生.同时,教师还要从协作对于优势种群形成的重要性方面,引导学生要以健康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一切,并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化解的痛苦、困惑时,要敞开胸怀,找父母、老师、同学或自己信任的朋友诉说,寻求别人的指导,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观察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存在的心理压力和困惑,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放下包袱,健康成长.
二、让性不再神秘
处在青春期的高中学生,由于身体发育的变化,性意识发展了,对性的问题也越来越关注了,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我国性教育严重滞后,性知识对于学生是个神秘的领地,由此引发了许多青少年的与性有关问题,比如性犯罪、未婚同居等.在高中生物学关于生殖和发育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对学生很好地渗透关于性的心理教育,通过介绍人体的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结构、性器官的功能,让性在学生面前退去神秘的面纱;通过介绍人体生理变化及发育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月经、遗精等发生的原因;结合受精卵的形成以及在母体的孕育成长,让学生了解生命的诞生的过程.学生对这些生理现象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后,面对自身发育的生理变化,才能消除神秘感,才能够从惶惑、不安的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感受生命的珍贵.
三、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生物学领域也有诸多这样饱受磨难承认的科学家,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科研家事迹,一方面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
如在讲授胚胎时,教员可以讲述我国生物学家童第周的成长经历.童第周小时候家境贫寒,在二哥资助下进入宁波师范预科学习.第一学期他的成绩很差,学校让他退学或降级.童第周再三请求学校给他机会,学校答应给他半年的时间.之后,他发愤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最终成为复旦大学生物系的高材生.后来,他远渡重洋,在欧洲著名生物学者勃朗歇尔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胚胎学.当时外国人轻视中国人,认为中国人太笨,做不了科研.童第周抱着为中国人争光的信念,与外国人展开了竞争,最后以优异的学术成果,赢得了国外知名教授和同学们的高度赞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试验,他借钱、典当衣物筹资,买回一架旧显微镜.在低矮的小土屋里,他撰写了一篇篇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震惊了国内外生物界的学者.
通过对这些生物科学著名人物学习,让学生认识正确对待挫折,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此外,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对学生进行抗挫能力训练,要创设逆境,培养学生坚韧的性格.
四、让学生学会自我调节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学生之间各方面能力的差异,从而在很多情况下不能正确对待遇到困难.部分同学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引起的化解能力差会加剧心理问题愈加严重.
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节,这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根本出路.在讲授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我们可以从生命是一个统一体,共同调节巧妙地运用了神经、体液及免疫;同理,一个人出现心情不好、脾气暴躁、郁闷等现象的时候,要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调整自己,通过自我的调节,获得健康快乐的情绪.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这是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高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挖掘生物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