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人的八种精神

如题所述

楚国人的八种精神?楚国人的八种精神如下:

首推楚人的第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

楚国最初只是方园五十里大小的一个子爵封国,还不是周王朝夺取政权后的受封之国,是到了周成王时代才有了封赐。我判断这个袖珍小国离周王朝不远,不然周公逃楚从陕西到湖北,这个距离太过遥远了,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几乎周公无法逃到湖北地界。楚人收留了周公,待周公平反昭雪之时,自然对楚有所回报,于是楚国被封为一个子爵国。用现在的级别套一下,楚国为一个科长国家,也算是名副其实的,五十里大小,与当代一个科长管辖之地差不了多少。每逢周王朝祭祀或者举行大型宴会,楚国子爵是上不了桌的,他们因为是祝融的后代,只好安排在厨房里当火伙。

就是这样一批楚人,不等不靠,最了不起之处,还有不抱怨,他们身穿破烂的衣裳,带上老弱病残,唱着楚曲儿,赶着牛车,经过几世子孙不断地“辟在荆山,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地努力,一路向南走去,慢慢由此向睢山、荆山之处发展,沿丹水而下,逐步到较为广阔的汉水流域。打出了当时一个强大的帝国,横跨十一个省,比当时的古罗马要大出很多。到了熊渠时代,楚人自以为可以与周廷分庭抗礼了。于是,他开始做了一件让当时看来石破天惊,叫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之事。他分封三个儿子为王。封长子康为句 (今湖北江陵)王,次子红为鄂(今湖北鄂城)王,三子执为越章(今安徽间地)王。我不知道他自己怎么封称什么,如果要封,定是太上皇了。据说到了周厉王时代,悄悄地撤了王号。但自尊封王之心从来不死。

在公元前704年,因为地辖大了,兵马多了,楚科长熊通希望通过姬姓随国,向周王朝通报,要求从科长升为省部级,不然有点名不正言不顺。随侯通报楚人,周王朝断然拒绝提升楚人的地位。楚科长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本意希望封个省长,为了报复周王室的怠慢,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但它的称王比较秦国来,早了四百多年。就是说,它称王后,天下没有谁敢步楚国之后尘,可见楚人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至今湖北武汉地区的民间,还流传一句“你不服周”口头禅,其真正源头应是“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宣言。就是这样的敢为天下先之精神,开启了楚国纵横五千里,横跨十一个省,和八百年的基业。

这一精神对楚后裔影响巨大,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就是湖北湖南两地 “老子开了第一枪再说”的敢为人先精神展现。现在湖北人动不动便说:“老子搞了再说”,语言十分横蛮,却是大有传承的。

楚人的第二种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之精神。

楚国人面对自己的罪责是敢于承担的,绝不会推诿。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楚武王之子屈瑕说起,他老人家打了两个胜仗,灭了两个小国,便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起来,在讨伐罗、戎两国时,赶着宽大的马车,带着宠爱的妃子,一路郊游似的出行。在散乱过河时,被罗、戎两国打得狼狈不堪,逃回京郊,羞愧难当,在树林里找了一根可以挂人大树杈,自缢身亡。他便开启了楚人战败定要自裁的先河。第二个敢负责任的事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尽管助晋文公成名,对楚人来说他们成垫背者。此战是楚国令尹(宰相)子玉发起的。他为什么非要去打城濮之战呢?是想用城濮之战的取胜来回击那些怀疑他能力的人。他便攻击晋军,晋文公因与楚有先约退避三舍”后,再向楚人发起进攻,使楚左、右两军受重创。尽管子玉指挥的中军完好少损,这可以算得上是过中有功。子玉依然在连谷自杀身亡,对此作为晋文公也大惑不解。但战败自裁,已经在楚人这里成了一种尊严。

陈胜的大将周文攻入咸阳一带战败,也遵循了这一传统,自杀身亡。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不肯过江东,从楚国这一战败即谢罪自裁的传统来看,我相信他的自杀与这一点大有关系。

楚人的第三种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之精神。

这种精神,用发生在楚文王身上的两件事例,便可以说明楚人是如何坚持真理,不畏强权的。楚文王尽管名垂青史,但寻欢作乐,打猎巡游,疏于朝政记载不少。《楚史》称他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兴奋异常、喜不自胜,带到云梦泽巡猎,三个月不返国都。得到丹之姬的美女,宠爱有加,以至整年不上朝。几位辅政大臣多次规劝,但楚文王并不以为然,依然如故。楚文王的师傅保申以先王的名义向他进谏。老师要按先王遗训,以鞭笞之警醒他。立国于荆山蛮荒之地的楚人,其实是靠武力扩张,才得到生存发展的。如前所述,楚人好战尚武、重国轻君的习性已成为国民性。所以楚文王贵为一国之君,面对先王遗训,也是无能为力的。他只好认错,保证今后好好打理朝政。他希望不要惩罚了,怕国际影响不好,也非幼子,贵为国君,知错悔改。保申跪叩:臣受先王之托辅佐大王,今大王不受鞭笞乃是不听先王遗命。我宁开罪于大王,也不敢有负先王重托啊。文王无奈,表示“敬诺”。只得伏席让保申鞭挞。保申把五十根细荆条扎成一捆,然后高高举起,轻轻落在文王背上;又反复一次,便请文王起身。赤身裸体的君王被如此责罚,死要面子又无可奈何,自我解嘲起来,其实,哪有半点痛感。保申听了,痛心疾首,数落文王。臣听说君子受笞为辱,小人受笞为痛。现大王却不以为耻,都是臣之罪呀。于是,保申要投井以死向先王谢罪。文王幡然悔悟,恳切认错,便立即行动,杀了良犬,断了利箭,放逐了美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3
楚国人的八种精神
  楚人的第一种精神,敢为人先追求卓越之精神
  楚国的第二种精神,绝不推诿敢于承担之精神
  楚人的第三种精神,坚守职责不畏强权之精神
  楚人的第四种精神,善于反思痛改前非之精神
  楚人的第五种精神,善于隐忍不屈不饶之精神
  楚人的第六种精神,心胸开阔勇于接纳之精神
  楚人的第七种精神,开拓进取永无止境之精神
  楚人的第八种精神,充满自信浪漫情怀之精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