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有些人讲话特别精明,但家庭经济不如人,为什么?

如题所述

老话说:“聪明反被聪明误”,并不是随便说说!因为说话精明,办事并不一定精明,很多时候是“吃亏人常在”,毕竟谁都愿意和务实诚信的人合作,聪明过头的人,并不受人们待见。


我们村有一个人,外号“尖庄”,意思聪明才智是整个村庄冒尖的人。这个人特别会说话,做人也特别精明,精明的令人可怕。因此,虽然他在村里没有做过什么伤天害理的事,但是他精打细算,做过背信弃义的事,他所谓的朋友们,无论是打工做生意,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一个人拉他一把,可以这么说吧,都给他说好听的,但是不和他共事。


他最惨的是,既然不能出去打工赚钱,或者朋友合作做生意,种地总行吧!事实上也是事与愿违。人们流转土地,并不会把土地流转给他,我问问了人们为何这么做,村里人都说他太精明了,不好打交道,宁可把土地流转给老实的农户,什么时候要回来好办。如果承包给他种,到时候要回来麻烦,怕出幺蛾子。


因为曾经村里有能人在南方闯出名堂后,把村里每家每户的劳力,带到南方一起做工发财。他赚钱了不说,竟然想上屋抽梯,联系众人,想顶替村里的开拓者领导的位置,结果开拓者也不是普通人,直接把他轰回家了。他从此以后,得到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名号,名誉扫地。


从这件90年代打工的事,村里人都看出他“能过头”了,没良心不讲究,万事太会算计,而且村里无论和谁家共事、办事,他如同铁公鸡一样“一毛不拔”,从不吃亏,只会沾光。这种人他的亲朋好友都和他交往不来,加上他在村里办事有目共睹,然后“名气”就出去了。因此,村里人们都因为各种因由,不愿意和他交往过密。


可想而知“尖庄”这种讲话精明的人,“能过头”了以后,大家也不是傻子,惹不起可以躲得起,和他保持距离即可。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里,一个人一旦失去了信誉,没有了关系网,做事寸步难行。只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做农活,没有乡里乡亲帮衬,家庭经济能好到哪里去?由此可见,做人办事要务实,要有做人的基本原则,诚信、名誉是做人的底线,仅仅说话精明,对生活有锦上添花的作用,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