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是相对于定性型思维而言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同时具有两种属性的思维方式。那么在没有解释成长型思维之前,我先说一下什么是思维:思维也叫思想、也叫意识,是人类对客观物质现象的认识,也是对宇宙万物的主观认知。物质离不开意识,意识也离不开物,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辅相承的关系。

对能力的认知: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的。

行为表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成功时会更多的思考自己有哪些提升或收获;面对失败时,会思考是哪里做的还不够,要如何改进才能成功,下次要更努力才行。

因此,外在行为表现为勇于面对挫折,承担责任,相信自己;且内心会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因而会更谦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6

很多书会告诉你成功人士的特点,比如能够承担风险,相信自己、坚持到底.....,但即使是同样的条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为什么会这样呢?

通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中提到的思维模式,我们也许可以找到答案,书中介绍了人的两种思维模式:成长型和固定型。

通过对比成长型和固定型思维模式,我们就可以更好的理解,何为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从对能力的认知以及该认知下的行为来对比。

1、成长型思维模式

对能力的认知: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不断提升的。

行为表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面对成功时会更多的思考自己有哪些提升或收获;面对失败时,会思考是哪里做的还不够,要如何改进才能成功,下次要更努力才行。

因此,外在行为表现为勇于面对挫折,承担责任,相信自己;且内心会认为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因而会更谦虚。

2、固定型思维模式

对能力的认知: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人为,人的能力或才能是固定不变的,出生时的天赋决定了人的聪明才智。

行为表现:面对成功,他们会认为是自己足够聪明,有天赋,所以成功了;而遇到失败时,又会自怨自艾,觉得是自己太笨了,常常把一件事情的失败,变成定义自己的标签。

他们认为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而你努力就说明你不聪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外在行为表现容易两极化,成功时容易骄傲、目中无人;失败时容易否定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或者推卸责任。

从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对比可以看出,由于对能力的认知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行为,进而导致不同的结果。

第2个回答  2021-03-26
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的行为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多年的研究,把思维模式划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特质和能力都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他们往往害怕失败,更为重视外界的评价,尤其担心自己被嘲笑和否定,通常拒绝接受挑战。因此,他们的发展空间会受到很大限制,只会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虽然他们也知道努力会带来成功,但往往选择忽略这种可能性,因为害怕努力了但依然失败的结果;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任何能力和技能,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而得到发展。他们更乐于接受挑战,并且积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因此,具备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加坚韧,他们认为遇到的挑战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和成长。挑战越大也就意味着成长的空间越大,即使挑战失败了也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过程中寻找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改进。

正常人都会同时存在这两种思维模式,只是不同的人,这两种思维模式在大脑中所占有的比例不一样而已。随着人的成长,这两种思维模式是不断动态变化、此消彼长的过程。通常情况下,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别在困难或逆境中最容易体现出来。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会采用“情感取向”来面对问题,通过逃避困难以保护自己的情感不受到伤害。例如:一个不善于言辞,胆子比较小的人突然被叫去演讲或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他的第一反应多半是拒绝这件事情。我们看到幼儿园、小学课堂上老师问一个问题,很多小朋友争先恐后地举手,而高中课堂很少有同学主动举手回答老师问题。为什么随着年纪增长,知识储备增加,同学们变得越来越胆小了呢?我想这跟大家在成长过程中固定型思维模式比例在逐渐增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一个人经常遇到问题就回避,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不敢正视困难,不敢向困难发起挑战,以至于失去很多自我成长的机会。

相反,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通常会采用“问题取向”来面对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消除眼前的痛苦。如果经常这么做,就会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信,形成积极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某些情景中这两种取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考试的时候遇到一道难题,一开始是情感取向,想要回避它,但是理智告诉你不能这么做,因为一旦这么做就会失去相应的分数,于是你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难题,实在解决不了才会放弃。固定型思维模式占优的人后面的答题就会受到影响,而成长型思维占优势的人则不会。

人在遇到困难或逆境时最容易启动固定型思维模式,同时也是我们建立成长型思维的机会。那么,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呢?
第3个回答  2020-07-28

成长  思维

任何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和看法都有两面性,对同一事物可以把它说得很好,也可以把它说出很多不好,主要是看你的心往哪边偏了。比如,老人家好不好?好!老人家经验丰富,老人家懂得关心青年人等等。反过来讲,老人家有什么不好?走不动,浑身骨头痛,脑子老僵化,什么事情都搞不清楚等等,同样一件事情可以想出它好的方面,也可以想出它不好的和坏的方面。佛法就是让我们把坏的思想全部转化为好的思想,学佛就是转换思维去劝导人家,去安慰人家,去帮助人家,去解决困难,这个叫正思维。能把人家全部都看成好的,因为你的思维正,把别人都看成正了,你就开悟了。你把人家看成坏的,就是没开悟。开悟的人,看见谁都是好人,没有好坏的概念,其实就是一个悟性,当这个悟性在人的思维中产生了正思维的时候,就是开悟了。

 

   开悟之后,会引来一种叫证量,也就是说一个人开悟之后,明白道理,证实了很多事情,他的能量就出来了。明白道理了,什么都不怕了,不明白道理时什么都怕,就像很多人在没有学佛之前,告诉他生命短暂会死的,他就会很怕死,等到相信了观世音菩萨之后,他什么都不怕,连死都不会怕,因为他知道人是不会死的,而且会有一个信念产生,观世音菩萨不会让我死,一定会救度我们的,这时思维会产生出一种很强旳能量体,这就叫证量。拥有证量的人,是觉悟者,觉悟者又称为觉者,觉者就是你在生活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意识当中已经产生了一团光,只有开悟之后才会有这团光。开悟之后就是觉者,觉者就是觉悟的人、聪明的人和有智慧的人。知道人活着应该为人家着想,你自己的问题就容易解决,而愚笨的人,就知道想自己的利益,结果害人家,就是害自己。常言道:害人就是害己。脑子里思维杂念越少的人,身上才会越干净,对事物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脑子思维杂念多的人,对什么事物都看不明白,搞不清楚,所以就没有了自身的智慧之光。只有当杂念没有了,有了这团光之后,就可以用这团光来化解和照耀你前进的方向,让你的方向越来越明确,这团光称为神光,也称为智慧之光,智慧之光又等于悟性之光。

 

    一个人从小生出来,叫无明,无明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明白,一直到老死,最后什么都没有和不知道就走了,人生匆匆来匆匆去。在这一生当中经过十二个层次的循环,也就是有十二道关,这十二道关不断地在你的生命中循环。这十二循环是从心理和生理循环上来讲的。

 

    1. 无明。人要克服无明,无明是不明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一个人明白了就不会做错事情,一个人不明白才会做错事情。无明引申出另一个观点,就是这个人虽然是无明,但是自以为有明,就是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明白了。

 

    2. 色。色就是我们在人间所看见的有色的物体,有色的灵体。并不完全是指男女之色。

 

    3. 声。即声音,声音好听的要听,不好听的不要听,喜欢听好话,等等这一切都是在听声。好听的话或声音传到你的耳朵里就会让你心动,这叫精神转化为物质。因为讲出来的话叫精神,物质的东西就是已经变成行为了,变成行为的东西才称为物质。比如好话听进去的时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听了之后在你心中引起一个共鸣,自己感觉很开心了或感觉不开心了,就会反映在你的脸上,变成了物质。

 

    4. 香。人间的香有很多种,有多少种香味在人间回荡。你要躲过这十二个循环,必须要克制自己不受各种气味的诱惑。比如闻到香味了,要没感觉。看见有色的东西,要没视觉。克制是找到你真正性空的根据。

 

    5. 味。味道,从你的意识当中,可以用精神来品尝味道,常言说:人生苦味,人生的味道苦啊,正是用意识和心来体验的。

 

    6. 触法。就是能摸到,能感触到,要知道人间所有的物质让你有一瞬间的感应,感受,感想,但这都是暂时的,不是长久的,这些东西都是十二因缘的循环。

 

    7. 受。就是感受,感觉,受苦就是受的那种感觉。

 

    8. 想。是认识与辨别,是你心里想的种种好的、坏的念头。

 

    9. 行,是心所体化出由身体造作的行为。

 

    10. 识。是分别种种境界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你八识田中会种下因果的。

 

    11. 爱。人的一生就是围绕着爱,这个爱并不是专指男女之爱,包括亲情之爱、亲友之爱、师生之爱等等,是各种各样的大爱。人的一辈子离不开爱,到最后死的时候还是这个爱。人活着从爱开始,到爱的灭亡,短暂的生命连爱都变成空的假的。

 

    12. 别离。爱的人离开你了,喜欢的钱用完了,一个好工作没了等等,这些都是离别。每一个离别,都是痛苦,感觉很难过。

 

    这十二循环中有六根,也有六触。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触,即色、声、香、味、触、法。人在这十二循环中不停地受苦,受难,一直到老死。

 

    师父给你们讲的这十二层次的循环,它会给你们造成心理的负担,所以想要性空很难。只有把这些因缘全部去除,你的本性才能空。下次再和徒弟们谈六根六触。合十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0
成长性思维又称为“成长型心态”(“growth mindset”),理论创始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Carol S.Dweck(卡罗尔•德维 克)“成长型心态”教育理念是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鼓励学童积极评估及发展自己的潜能。
Carol S.Dweck相信,智力是可以靠后天努力而改变。“拥有成长型心态的孩子,会相信通过努力学习、坚持不懈、良好的策略 和他人的指导,可以提高自身的禀赋和能力”,在数十年的实践对比中,拥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往往会愿意应对更多挑战,在面对 困难时也更加坚韧不拔,而且往往越在困境,成就越突出。
“成长性思维微训练”系列课程是邢冰女士将近十年的心理学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应用成果,与Carol S.Dweck教授提出的“成长型心 态”的崭新概念有机融合,明确定义:“成长性思维训练”是运用心理学方法,循序渐进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模式,从而拥有“成长型 心态”,实现从普通到优秀再至卓越的学习过程。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