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前的孩子们会担忧什么?

如题所述

  都说孩子没烦恼,其实孩子最烦恼!因为他们受年龄特点和能力所限,在很多事情上都没有自主权和决定权,而且还很容易受到来自成人社会的干扰和影 响。当思想和行为得不到统一时,当需要和现实达不成一致时,当要求和能力无法吻合时,没完没了的烦恼也便接踵而来。这一点在幼小衔接的问题上一样尽显 无疑。可能有些家长们会觉得奇怪:孩子这么小,他们知道什么啊?真正担心着急的是我们大人,他们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他们担心有什么用啊!是啊, 孩子们的担心确实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但它们却真真切切地存在,且正实实在在地困扰着我们的孩子们。  通过画笔,透视孩子  在一堂幼小衔接专题心理辅导活动中,我们通过孩子们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作品发现了他们的种种担忧。  1.来自生活方面的担忧  画面一:自己在大哭,在头顶冒出的泡泡里,是自己平日里最最要好的幼儿园的小朋友;  画面二:上学路上一个人害怕地走着,路边有两个漂亮阿姨,一个拿着糖葫芦,一个拿着玩具,在笑眯眯地看着自己;(当有小朋友指出来说坏人画得不像坏人时,画画的孩子则大声说:现在的坏人都跟好人似的,对你好着呢,这才让我担心!)  画面三:上课时,自己的表情非常痛苦,脑袋上冒出一个个泡,泡里面尽是WC;  画面四:老师在讲台上讲课,自己则趴在课桌上睡着了;  画面五:背着一个很大很大的书包艰难地走着,背都弯得不能再弯了,两腿还在发抖;  画面六:画面上有电视机,电脑,还有很多玩具,但是自己却只能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埋头写作业,还戴着啤酒瓶底一样厚的大眼镜,汗珠一大滴一大滴地滴着;  画面七:拿着一把比自己的个子还要高出许多的大拖把在吃力地拖地,教室大到望不到边;    从这些生动而直观的画面中,大家看到孩子们的担忧了吗?身边没有了幼儿园里的好朋友,没人陪我玩了,想他们了怎么办?独自上学路上要是遇到危险 了怎么办?上课时想尿尿了该怎么办?小学书包那么重,我背都背不动,怎么办?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不能玩心爱的玩具了,不能看电视了怎么 办?小学要值日打扫卫生了,这可怎么办?小学里没有了午睡,下午我犯困不小心睡着了可怎么办?等等,孩子的这一切担忧你一定不曾想过吧?  2.来自学习能力方面的担忧  画面一:自己趴在桌子上拼命地写,桌边上堆满了各种书本,空中尽是各种数字和问号,自己的脑袋边上都是些犯晕的螺旋纹;  画面二:考试的场面,自己使劲在咬笔头,旁边画了很多大大的?,还写了一个大大的0;  画面三:老师很高很大,手里拿着一本书,而自己又矮又小,低着头大汗淋漓地站在老师的对面,周围尽是各种拼音符号和文字;3.来自学习习惯方面的担忧  画面一:自己和爸爸妈妈都在家和学校两幢房子之间拼命地来回跑,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画面二:凳子上有好多钉子,自己坐在上面左右转,连头发根都竖起来了;  画面四:书本文具翻得到处都是,还在拼命翻书包,找不到需要的东西;  害怕起床起晚了上课迟到,上课时间长坐不住,丢三落四,忘记作业,不会整理书包,找不到东西等等,这都是些多么现实的担忧啊!  面对这一幅幅撞击心灵的生动的画面,聆听完孩子们的介绍后,我更加觉得应该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和心声。有一个孩子甚至画了这样一幅画:几个老师一排坐 着,桌上放了几张Q、J、K的扑克,自己则像是犯了错误那样站在另一边,头低得差不多都可以碰到地面上了。我非常困惑地问他这幅画表达的是什么担心,他伤 感地告诉我:听说入学的时候要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没通过,笨死了,爸爸妈妈的脸都让我丢尽了,唉这一声长叹,让我深深为之心痛和震惊:原来在孩子 们幼小的心灵里,竟独自忍受着这么多的担心与困惑!  通过孩子,透视家长  这些玩具整一整也好去送人了,上了小学要好好读书了,别再想着玩了!今天铅笔找不到,明天橡皮找不到,看你以后上学读书了可怎么办?每天上 课脑筋也不动,回来问你老师讲了什么都不知道,以后上学作业记不牢做不出,考试考不出,看你怎么办?小学生的书包实在太重了,这以后我们家孩子怎么背 得动啊?这下要上小学了,没那么自由了,考试要看真功夫了,看你还不听老师的话,每天让老师留校去好了!你看小姐姐每天多用功,一回家就自己做作 业,成绩每次都考一百分,你再看看你,每天就知道玩,以后看你考个几分回来!这些话,大家在经意或不经意间说到过吗?或者有些是出于关心,有些也未 必是说给自己孩子听的,但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们正是在这样左一句右一句的唠叨和威胁中,慢慢给自己制造了压力。  来自家长日常语言的影响  有些家长突然意识到孩子要上小学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便突发性地一下子在各方面都提高了要求,让孩子猛然间感觉到巨大的压力,生活处 处受约束受打击。还有不少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前辅导班,拼音、计算、英语等等,不管孩子喜不喜欢,能否接受,一律先提前教育,结果,违背了孩子的 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不仅没兴趣而且学起来吃力,备尝挫败感,再加上家长的指责和唠叨,孩子们便更犯迷糊了: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学不好不说,还更打 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慢慢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心里对学习的抵触和焦虑自然也就呈现出来。  来自家长突发行为变化的影响  现在的孩子,平日在家里都娇宠有加,尤其是在祖辈们的照顾下,疼都来不及,哪儿还让孩子吃得上苦!孩子们养尊处优,先别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但凡跟 脏、累、差、险这四个字眼沾边儿的事儿,就甭想靠近孩子。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上越来越娇贵,越来越吃不起苦,长期缺乏自我服务锻 炼的机会,当家长一念叨说小学生活多么艰苦小学生还得值日打扫教室时,孩子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自己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缺乏劳动常识和经验以及习 惯,能不感到担忧吗?  可见,家长的言谈举止、教育观念以及教养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孩子对入学的态度、认知和感受。所以,家长们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多和孩子沟通,多和老师 沟通,在入学准备上,以积极、主动、乐观的态度来影响自己的孩子,缓解孩子们对入学的紧张情绪,慢慢激发起对入小学的憧憬与向往,而不是在无奈与担忧中进 行过度的提前准备。即便家长真有那么担忧,也最好藏在自己的心里,把它化解成科学的方法来帮助和指导孩子,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甚至把焦虑转嫁给孩 子。  下面是来自一位小学低年级教师的几点建议,仅供家长参考。  第一,加强学习同伴之间的合作方法。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生之间,也可以是师生之间。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大会与人 合作。常常表现得喜欢自作主张,自以为是,不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会从他人的发言中吸取好的内容,成为阻碍学习进步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二,个性张扬与规章制度的有效结合。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每个孩子都希望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并有机会能够得到张扬和表现。但是,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还 是需要重视并遵守的,所以要教育孩子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纪律,在适当时间、机会和场合下再展示自己的个性。  第三,加强语言表达的训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