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孝顺的孩子

如题所述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孟子“孩提之意,无不知爱其亲也”就道出了春秋时期人们敬老的情形。亲情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报答养育之恩,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儿童。他9岁时,不幸丧母,小小年纪便懂得孝敬父亲。每当夏天炎热时,他就把父亲睡的枕席扇凉,赶走蚊子,放好帐子,让父亲能睡得舒服;在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就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子暖热,再请父亲睡到温暖的床上。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
孝敬父母,是中小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国务院批准的教育部制定的《21世纪振兴教育行动计划》把“孝敬父母”作为新世纪中小学品德教育的一项任务来提出,可见,国家对这个问题是何等的重视。
令人不安的是,当今青少年中,孝敬父母之风每况愈下。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后孩子扭头看电视或出去玩耍了,父母却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凡此种种,值得忧虑。
有无孝敬父母的习惯,不单单是孩子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中,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的忠诚。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孩子连他的妈妈也不爱,他还会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吗?因此我们千万不能忽视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1)要让孩子明理,知道没有父母便没有孩子的一切(躯体、智慧、思想等等),父母恩深似海。作为孩子有孝敬报答的责任,这是做人的道德。古语“鸦有反哺之义”指的就是孩子必须尽孝的问题。
(2)让孩子了解父母为他和家庭所付出的辛苦。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父母工作情况,不知道父母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向父母要钱买这买那,认为父母给孩子吃好、穿好、用好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必然不可能从心底里孝敬父母。为此,作为外出打工父母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从而让孩子明白父母的钱来之不易。自然,孩子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里产生对父母的感激和敬重。
(3)要让孩子知恩图报。从留守孩子来说这个“报”是对待父母讲道德礼仪。家长应要求孩子:一是对待父母有礼貌,如与父母讲话要得体,关心父母的工作、身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让父母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三是听从父母的教导,改正自己的不足;四是拓展对父母的爱,把对父母的爱拓展到对师长的爱、同学的爱、人民的爱、祖国的爱。这样的爱就是对父母做好的爱。
(4)从日常小事训练培养孩子孝敬父母的行为习惯。如要求他听从父母教导,关心父母健康,分担父母忧虑,参与家务劳动,不给父母添乱。主动关心家长健康,当父母劳累时,孩子应主动帮助或请父母休息一下;当父母外出时,孩子应提醒父母是否遗忘东西或注意天气变化;当父母有病时,孩子应主动照顾,多说宽慰话,替他们接待客人等。总之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学习情况,合理分配,具体指导,耐心训练,热情鼓励。这样不但有利于孩子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也有利于孩子不断增强孝敬父母的观念:“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
(5)父母本人也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家长不仅要管好自己的小家庭,还要时刻不忘照顾自己年迈的父母亲。如果说平时在外打工或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那么回家后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同老人共聚同乐,尽一份子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此日久天长,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会逐步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02
1.从小让孩子明白孝顺是一种美德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情景片等方式,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从孩子懂事起,就要让孩子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爷爷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关心照顾的对象。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源于对他的爱,长大了孩子要回馈给父母。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难以自觉孝顺父母。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家里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因此,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
2.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环境影响人。生长在一个孝顺家庭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的就懂得孝顺父母。因为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年夫妻迫于生活事业的种种压力,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甚至直接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这种“啃老”行为其实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将来不孝。作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给老人带,也要注意多关心、照顾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抚养和赡养的义务。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即便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在节假日也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长辈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等,正是长辈期待全家团聚的时刻,孩子从小养成每逢节日回到长辈身边的习惯,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忽视父母的期待。“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快乐!”在尊重老人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父母支持孩子表达孝意有的时候,爱孩子太多,却不去接受孩子对长辈的爱,使孩子的爱心失去表达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孝心。当孩子看到电视上或者日常生活中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也会学着表达自己的孝心。可是,当孩子踮起脚尖给妈妈倒洗脚水去的时候,很多妈妈就担心热水是否会烫到孩子,急忙去阻止,也忘了对孩子的行动说声谢谢或者提出表扬,导致孩子的孝心就这样在表现中夭折了。孝心需要表达,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势必导致孩子孝心的夭折。生活在和谐家庭的孩子才会更加富有爱心,而孝顺父母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所以,为了自己的孩子将来富有爱心,父母千万不要忽略对孩子孝心的培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28
1.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用爱心故事来感染 幼儿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会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孝顺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家长应丰富孩子有关孝敬长辈的知识,多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之类有爱心故事。并让孩子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平时在家中要建立一种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要尊重老人,懂得关心体贴老人,有了好吃的东西要主动先送给老人吃,老人生病时要耐心服侍老人,为老人做饭、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纯真的心,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爱的种子,孩子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才会渐渐形成。
2.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孝顺教育”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孝顺。作为家长应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教育时机进行随即教育,如:当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吃时,家长只是在一边看时,家长就应该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心;妈妈在给孩子做饭,洗衣服时,让孩子看到妈妈头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茧。总之,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爱。
3.移情教育-让孩子真正理解、体验父母的苦与乐 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的思想及行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他们喜爱的小动物让孩子自己去饲养,如养便于管理的小金鱼,小兔子等,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动物的“家长”,时刻去关心、呵护这些小动物,让孩子初步体验到做父母的艰辛。
4.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给孩子孝敬长辈的机会 像朋友一样谈心 父母应该经常像朋友一样和孩子谈心,说说心里话。妈妈可以通过向孩子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抚养他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苦与乐;如小的时候每次他哭时妈妈是多么焦急与担心,总是想方设法的让他停止哭泣;以及夜里妈妈总是很晚都不睡,生怕他饿着、渴着等。 把需求告诉孩子 父母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告诉孩子。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8
但是,这种美德在当今一些独生子女的身上很少表现,有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辛苦的占78%,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事,比如说,爷爷、奶奶或父母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动去表示关心的占总数66%。这一调查结果说明现在大多数的幼儿只知道接受长辈的恩惠而不懂得感恩、孝敬。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家庭生活镜头: 案例: 5岁的亮亮特别爱吃鱼肉,今天妈妈专门给亮亮做了鱼。把鱼买回来后,又洗又切,经过一番耐心的“煎熬”终于把一盘诱人的鱼端到了桌上。妈妈顾不得抹额头上的汗水,又帮亮亮把饭盛好。以往妈妈都是先看着亮亮吃,并不断给他夹肉,等他吃剩下后,妈妈才开始“品尝”。今天妈妈夹起一块鱼肉,本想试试味道是否可口,可是鱼肉刚进口,亮亮就两眼一瞪,摔掉筷子,大叫道:“谁让你吃我的鱼的?那是我的,你给我吐出来,快赔我!”说着抓着妈妈乱打起来…… 原因探讨:看到上面的画面,可能很多人都为亮亮的妈妈感到悲哀,为亮亮不懂事而伤心,但原因又在哪里呢?长期以来,家长的溺爱已经扼杀了一些孩子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而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中心思维占强势地位的时期,就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理解问题。这样,家长的溺爱势必强化幼儿的自我中心,使幼儿自我表现中心向社会中心转移发生困难,最终导致上面的一幕。
针对上述成人错误的教育行为和孩子不懂得体谅孝敬父母这一现状,我们应该采用哪些方法让孩子学会孝敬长辈呢? 1.家长要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并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用爱心故事来感染 幼儿正处于一种发展性的自我中心阶段,难免会表现出“小气”“霸道”等现象。家长要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孝顺相悖的行为,以避免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而孩子的情感又是与认知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受知识经验的影响。所以家长应丰富孩子有关孝敬长辈的知识,多给孩子讲述《孔融让梨》之类有爱心故事。并让孩子分析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 父母用言行做表率 平时,父母在言行方面应为孩子做出孝敬长辈的表率,如平时在家中要建立一种长幼有序的家庭关系。要尊重老人,懂得关心体贴老人,有了好吃的东西要主动先送给老人吃,老人生病时要耐心服侍老人,为老人做饭、捶背、洗衣服等。父母的一言一行会深深地打动孩子纯真的心,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颗爱的种子,孩子体贴父母、尊敬长辈的意识才会渐渐形成。 2.抓住机会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 “孝顺教育”应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孝顺。作为家长应善于观察幼儿,抓住教育时机进行随即教育,如:当把好吃的留给孩子吃时,家长只是在一边看时,家长就应该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让孩子懂得父母的爱心;妈妈在给孩子做饭,洗衣服时,让孩子看到妈妈头上的汗水,手上磨出的老茧。总之,要让孩子看到父母真切的爱,从而引导孩子学会爱。 3.移情教育—让孩子真正理解、体验父母的苦与乐 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的思想及行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我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些他们喜爱的小动物让孩子自己去饲养,如养便于管理的小金鱼,小兔子等,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动物的“家长”,时刻去关心、呵护这些小动物,让孩子初步体验到做父母的艰辛。 4.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并给孩子孝敬长辈的机会 像朋友一样谈心 父母应该经常像朋友一样和孩子谈心,说说心里话。妈妈可以通过向孩子讲述十月怀胎的艰辛,抚养他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苦与乐;如小的时候每次他哭时妈妈是多么焦急与担心,总是想方设法的让他停止哭泣;以及夜里妈妈总是很晚都不睡,生怕他饿着、渴着等。 把需求告诉孩子 父母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告诉孩子。如当妈妈下班回家时,可以对孩子说:“宝贝,妈妈上班很累,你能给妈妈倒点水吗?”或者“宝贝,爸爸妈妈上班很辛苦,回家又要洗衣服、做饭、整理房间,如果你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那就太好了。”当家里有好吃的时,可以一家人坐在一起,让孩子进行分发,家长一定不要拒绝,而是要高兴地接受分享,并真诚地表扬孩子。如,“宝贝,谢谢你!”或“宝贝,你辛苦了!”总之,要经常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多给孩子设立孝敬父母的机会。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12-22
1.从小让孩子明白孝顺是一种美德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看情景片等方式,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从孩子懂事起,就要让孩子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的长幼关系。明白自己与父母的关系,知道父母是长者、是家庭生活的主事人,爷爷奶奶是老人,是全家人关心照顾的对象。父母在为孩子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付出源于对他的爱,长大了孩子要回馈给父母。否则孩子会认为父母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然难以自觉孝顺父母。许多孩子不知道父母的工作情况,不知道家里的钱是怎样得来的,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因此,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把自己在外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心底里对父母产生感激和敬重。2.父母以自己的孝行感染孩子环境影响人。生长在一个孝顺家庭的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的就懂得孝顺父母。因为孩子对待父母的态度,直接受父母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但是现在中年夫妻迫于生活事业的种种压力,冷落自己父母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些中年夫妻不仅不照顾自己的父母,反而千方百计“刮”老人们的财物,甚至直接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这种“啃老”行为其实是在手把手教孩子将来不孝。作为中年夫妻,即便孩子要交给老人带,也要注意多关心、照顾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尽抚养和赡养的义务。不和老人住在一起的,即便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在节假日也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在特殊的日子里,比如长辈的生日、母亲节、父亲节、春节等,正是长辈期待全家团聚的时刻,孩子从小养成每逢节日回到长辈身边的习惯,长大了自然就不会忽视父母的期待。“父母养育了我,我应为他们多做事。让他们生活得舒心快乐!”在尊重老人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耳濡目染,也会逐渐养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好习惯。父母支持孩子表达孝意有的时候,爱孩子太多,却不去接受孩子对长辈的爱,使孩子的爱心失去表达的机会,也就失去了孝心。当孩子看到电视上或者日常生活中父母孝敬爷爷奶奶,也会学着表达自己的孝心。可是,当孩子踮起脚尖给妈妈倒洗脚水去的时候,很多妈妈就担心热水是否会烫到孩子,急忙去阻止,也忘了对孩子的行动说声谢谢或者提出表扬,导致孩子的孝心就这样在表现中夭折了。孝心需要表达,如果父母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势必导致孩子孝心的夭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