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汉字对中国文化发展和传播的贡献

考试题啊 帮我找一下答案啊 ?感激啊 急啊 只有5分了啊

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汉语书写的最基本单元,其使用最晚始于商代,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秦始皇统一中国,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汉字构造规律概括为“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

三千余年来,汉字的书写方式变化不大,使得后人得以阅读古文而不生窒碍。但近代西方文明进入东亚之后,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其中,放弃使用汉字是这场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运动的立论以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中国大陆将汉字笔画参考行书草书加以省简,于1956年1月28日审订通过《简化字总表》,在中国及新加坡使用至今。台湾则一直使用繁体中文。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8
我国的汉字是与其他国家的那些拼音文字不同,其组成新词只是在一个面,而拼音文字是在一条线上,所以这就是我国文字的优势。再加上我国汉字可以用更少的文字来表述更多的意思,而英语就不能很好做到。其次,秦始皇统一的时候,确定了汉字的地位,再加上我国儒家等的传播的需要。使我国的汉字地位更加不能动摇。等到汉朝打击匈奴的时候,我国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外进行文化上的交流,那是国外的文化(如佛教)想同化我国已经很难了。因为我国人口多,其文化传播点就呈现出被我国当地文化包围的现象,还有,其地理环境也使得其国外文化不能很到的对我国进行影响。当然,这个过程种,汉字的重要性就更加重要了。其次,受到我国儒家等影响,使得我国的文化记录用汉字连续的传播下来。

呵呵呵,还有很多的,其他的你自己去查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