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悬赏】历史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经济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请大家回答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方面有哪些经验和教训?高分悬赏!!!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为中心并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内,我党在这两个大问题上连续发生严重失误,主要表现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①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产生的主要影响,是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始终是我国内部的主要矛盾。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

  ②1958年提出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规律,片面突出和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单纯地宣传“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盲目求快,压倒了一切,从而改变了八大所提出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③“大跃进”的提出,标志着党力图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在“大跃进”运动中,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于是在一个多月内全国大部分地区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又一次严重失误。

  ④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断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进程,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

  ⑤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虽然毛泽东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初衷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但对社会主义阶段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认识不足,对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这时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它没有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性质,只是一场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内乱。

  8.二十年(1956—1976年)成就取得的原因和失误的原因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1956年至]966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是巨大的,取得成就的原因主要是:破除了对苏联经验的迷信;八大正确方针的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整风运动,积极听取党内外人士的批评和建议;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国民经济。党和人民在“文革”中抵制“左”倾错误,是“文革”期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的主要原因。

  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是封建专制存在时间很长的国家,皇权思想、封建家长制思想很容易侵蚀我们党的机体,民主法制观念的淡薄使人民又容易出现对权威的盲目服从。②急于改变我国落后状况的主观愿望与经济发展的实际严重脱节。党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迫切需要领导人民尽快摆脱贫穷落后状况,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党的领导,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很高,具有主人翁般的很强的参与意识。在这种氛围中,大多数人易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夸大主观意识的作用而忽略客观经济规律的制约作用。③毛泽东在“左”倾错误发展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毛泽东同志拥有崇高的威望和绝对权力,他的言行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的政策的执行。1957年以后,处于晚年的毛泽东在关于阶级斗争、经济建设方面的很多错误思想,都具有代表性。由于毛泽东成了“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左”倾错误的发展更无法遏制。④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和“反右倾”斗争使党和国家正常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削弱和破坏。

  经验教训:在经济建设上:①要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应片面追求高速度。②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凭主观愿望和意志办事。在阶级斗争上: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解决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②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的阶级斗争要作出科学、合符实际的分析,不能扩大化;③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神化领袖的作法;④必须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9.在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经验:

  党勇于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犯了错误,就严肃对待,勇于正视,努力纠正,体现党对国家、人民的忠诚态度和负责的精神。并且在50~7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仍取得丰硕的成绩。

  教训:

  ①必须对社会主义的矛盾和基本国情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这是坚持和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基础。

  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⑤要健全民主和法制,正确处理领袖、政党和群众关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保证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⑥ 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既防右又防“左”,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

  ★经验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国民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的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难题;“文化大革命”长时期的社会动乱,造成中国国民经济缓慢发展,拉大了中国同发达国家这间的差距,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10.1956—1976年,我国在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经济建设方针的认识和实践上有哪些成功和失误?从中可总结出哪些经验教训?

  答:(1)成功之处:

  ①政治上,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

  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与现实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

  ②经济上,提出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的主要任务,并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2)失误之处:在经济上,片面追求建设的高速度。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经验教训:

  ①搞经济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③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片面追求高速度,同时经济比例也要协调发展。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⑤调整生产关系的同时要注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资料: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4/169192/archives/2008/932138.s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2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针对自1955年底以来经济建设中各部门纷纷要求提前完成原定计划指标,甚至提出“提前实现工业化”的冒进情绪和行为,中共八大确定,今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这是我党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中取得的重要经验。这个方针保证了1957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但是,这个正确方针没有能够坚持下去,1958年的“大跃进”是更为严重的冒进,给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造成了严重损失。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1)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目标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指出: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工业化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便把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过渡时期的主体提出来的,并通过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来实现。
(2)实现中国工业化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
首先,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问题是实现中国工业化最重要的问题。他阐述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辩证地分析了发展农业、轻工业和发展重工业的关系,已经有了农业是重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的思想。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这就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这是毛泽东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的一大特色。
其次,要正确处理其他一些关系,包括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根本目的就是要把我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3)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意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以苏联为鉴戒,初步总结了我国建国以后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工业化指出了正确方向;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建设重点,指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是50年代我国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重要成果;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仍然是指导工业建设的正确方针。
3、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经济体制方面的探索,主要有:①关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毛泽东提出了商品生产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价值规律是客观经济法则的思想。②关于非公有经济,毛泽东提出了“消灭了资本主义,可以再搞资本主义”的思想;刘少奇提出可以搞百分之九十几的社会主义、百分之几的资本主义的思想。③关于农村生产责任制,邓子恢最早提出农村承包责任制。到60年代初,刘少奇、陈云、邓小平、邓子恢等对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制表示赞成。
(2)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主要有:①关于权力下放,党的八大后,在周恩来、陈云的主持下,完成了关于工业、商业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件的起草任务。其基本方针是:分级管理,逐步下放,重视综合平衡,处理好下放后的人、财、物和产、供、销等各个环节的协调关系,破除和修订某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更好地促进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②关于企业管理制度,毛泽东认为鞍钢创造了不同于苏联实行一长制管理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好制度。1960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批转《鞍山市委关于工业战线上的技术革新的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的报告》的批示中,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企业的管理工作做了科学的总结,强调把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干部、工人、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毛泽东称之为“鞍钢宪法”),作为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方针。经过许多大型企业试行后,1961年制定的“工业七十条”正式确认了这个管理制度,并确定把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作为实行这种制度的有效形式。这就把吸收劳动者参加管理的思想加以制度化。
(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构想
在中共八大上,陈云在发言中就所有制、生产和流通方面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这就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该构想的提出,从理论和实践上突破了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单一计划经济模式。
第2个回答  2020-04-23
1957~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以经济建为中心并以坚持,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即建国以来“左”倾错误的发展)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需要经历复杂的考验。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二十年(1957—1976年)之久的时间内,我党在这两个大问题上连续发生严重失误,主要表现为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盲目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更严重的是两方面的失误相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了歧途和曲折,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巨大的损失。
第3个回答  2019-12-05
中国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