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分析产生这次金融危机的社会根源

如题所述

原因:
1、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过于依赖美国经济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以美元为霸主地位的国际金融秩序不合理;
2、世界经济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稀缺资源短缺带来的物价飞涨;
3、长期以来在美国带领下错误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4、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只是导火索而已。
对中国的影响:
弊:
沿海出口企业受到影响较大、大量企业破产、工人下岗
中国持有的大量国外资产缩水严重,包括政府和企业
利:
中国受到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相比金融较开放外国),于是中国保存了实力,有利于长期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国内发展开始重视内需,减轻了对外国出口的依赖性,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15
1、过渡金融创新脱离了实体经济
次贷危机源于次级房贷,这些次级贷款被各金融机构、投行经过包装再包装后已经完全脱离了这些证券的原始支持资产,投资者甚至不知道所投资的证券来源于哪里。随着高级、新型金融工具的使用,这些独立投行不惜血本地加大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交易和投资业务,以求快赚多发,杠杆比例(承担的风险与股本之比)达到了滥用地步。美林的杠杆率从2003年的15倍飙升至2007年的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杆率攀升至33倍,高盛也达到28倍。而2008年初贝尔斯登33倍和雷曼兄弟32倍的杠杆率让人咋舌。当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金融工具又加剧了这种现象,何况投资银行缺乏商业银行和零售银行稳定的收入流,面临突然缺乏流动资金的风险,投行大鳄们最终倒在了他们所发明的金融创新工具,即不断衍生、再衍生的投资品上面。
2、金融监管的缺位
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不到位。一是华尔街设计出来的金融衍生产品非常复杂,监管者的知识更新落后于创新产品的更新;二是监管疏漏较多,有很多新的金融产品连一些最基本的监管都没有。但是,过渡监管会窒息金融市场的活力,监管应该保持一定的合理尺度。
3、短期信用机制崩溃,导致消费链条中断
美国GDP中70%用于消费,美国借钱消费的经济增长模式也是导致这次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主要靠信贷进行消费,投资者靠借钱进行投资,消费者靠刷卡进行消费,一旦美国的短期信用机制遭到破坏,银行不能提供这样的信用,将使这种超前、透支的消费和投资模式出现问题,而消费链条的中断会导致内外需求减少,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只有尽快恢复短期信贷机制,让银行重新有能力以及有信心借钱给消费者,重新启动消费,美国经济再重新从衰退中走出来。一味注资并不意味着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只有恢复了投资者以及消费者的信心,经济才能从对未来充满信心的预期中好转。
第2个回答  2008-12-15
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与启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