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开封市自由路西段,大相国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当时名为建国寺。据传,这座寺庙的早期曾是战国时期魏公子无忌——信陵君的府邸。历经战火摧残,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这座古寺得以重建。在唐睿宗延和元年(公元712年),寺名被改为大相国寺,这是为了纪念他从相王身份登基为帝,他亲笔题写了寺名。到了宋朝,大相国寺因其规模宏大、皇帝的崇奉而声名远播,成为了京都最大的佛寺,巅峰时期管辖64个禅院,占地达到了惊人的540亩。宋太宗和真宗都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使寺内僧人辈出,佛法兴盛。
现今的大相国寺是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进行过一次重修,占地缩小到30亩,但其建筑布局依然庄重有序。寺内主要建筑包括正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和珍贵的藏经楼,它们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排列,展现出严谨的对称之美。两侧则是两列整齐的阁楼式建筑,增添了历史的韵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1993年,由新加坡灵山寺赠送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被尊崇地安奉在了这座千年古寺之中,增添了更多的宗教文化内涵。
佛教寺院是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简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等。佛教寺院最早出现于印度,中国早期佛寺建筑,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后因融入民族风格,遂呈新貌。洛阳白马寺、嵩山少林寺、开封大相国寺、汝州风穴寺并称为中原四大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