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两三家有代表性的报纸,对比分析各版版面空间的具体构成和特点。。。希望有人能回答我。。

。。。很急啊。。。26号就要交了。。。谢谢拉。。
....主要希望能回答“对比分析各版版面空间的具体构成和特点”谢谢拉

1、先说《北京青年报》。特别是前几年,该报追求超强度的“视觉冲击力”,版面设计追求感官刺激,“五步三秒”效应。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曾把读者买报的过程描述为“五步三秒”。要做到在五步三秒里,新闻标题和新闻照片直逼人眼,有极强的吸引力、冲击力,使读者一眼便可发现它,喜欢它,进而产生购买欲。因为倾向于商业性,前两年的《北京青年报》喜欢用大标题、大图片,犹不过瘾,还要大框套小框,框线还粗,还浓丽,当然前提是和谐好看的。想来,那帮美编每天都搞得很累。

话说人文地理。可以理解,北京大气,那北青报也不负北京的水土养育,做得就跟故宫和天坛似的,很有皇家的霸道气质。版面上以浓墨重彩和强对比来增加视觉冲击力,提高实际零售率。例如,版面采用框架式结构,整版都加上全封闭的粗实线。标题根据空间来决定字号,尽可能排满,甚至有通栏的大标题设计,还频繁的使用反白,灰黑色块的反衬使标题显得更加满当。正文的编排也尽可能的排满,几乎没有留白。但前提是,新闻本身好看(说到这,想起参观北京青年报社时,在底楼展示栏上看到的一句话:“新闻是有重量的”),否则,只是版面抢眼,也骗不过素质越来越高的读者。

但《北京青年报》今年作了版面调整,去掉了那些浓丽的粗框线,复归平民化,版面情绪温和多了,爽快多了,新闻版差不多只用细线(破栏问题,现场观摩)。而从阅读上来说,读者的眼睛不累。持续强刺激,再强壮的人也会趴下,是不是这个道理。所以北青报聪明,尽管已做出了独有的风格个性,但还是改版,适宜市场需求,兼具政治性报纸和商业性报纸的特色,既追求利润,又追求政治效应。但仍是“浓眉大眼”的一张“脸”——疏朗大气的硬汉形象。

2、《南方周末》的版面采用竖式的模块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一个版面上多篇内容同时突出,各篇之间的对比不强,视觉冲击减弱,表现出《南方周末》公平分析、客观报道的风格。正文以外,淡化所有的装饰性设计。图片应用少,一般来说,一个版面上只配一两幅很小的图片(当然,特殊情况下也有大图片,如特刊,如第一版位置)。而对色彩的应用也是“吝啬”到极致,正文和标题一律用黑,除报头、分版报头和少数的图片外,整叠报纸不见颜色。
版面对装饰的克制,反而突出了文章自身的张力,表现出报纸的严肃性和对文章质量的极大自信。版面风格整体上看,平稳规矩,严谨有序,但不死板,很有灵性。这种灵性,主要体现在恰到好处的留白及标题字体的艺术运用。要掌握此火候,还要点功夫的。人家南方周末那帮人,就是文化底子高,且还悟性了得。
《南方周末》的文化版面为吸引读者,设计上强调趣味性、文化性,打破了很多版面设计的陈规旧矩,借鉴了期刊杂志新颖的设计手法,留白,像中国画一样。淡雅有韵味。(我们的彝海和旅游、文艺版等副刊是否可借鉴?原来做新闻周刊时,我们尝试用过……)

《南方周末》——“清雅挺拔”的一张“脸”。

3、两年多以前,北京街头出现了一份叫《新京报》的报纸,它疏朗、大气、时尚而优雅的风格吸引了很多高端读者的目光,它不但在内容报道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视觉上在国内同行中间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新京报》是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联合创办的一张新型都市日报,是中国第一份得到国家主管部门正式批准的跨集团、跨地区创办的报纸,承载着中国新闻体制改革与创新的使命。

作为北京新锐主流媒体之一,《新京报》以其丰富权威的资讯、清新时尚的风格,得到了北京市民的高度关注。特别是一系列全方位、立体化的报纸推广活动及策划特刊,引起了巨大的市场反响。

这次学习中,《新京报》视觉总监何龙盛,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我十分欣赏他的文化底蕴、及把其文化底蕴在报纸版面上很好地表现出来。

他提出了全新的版面意识,即:不强迫阅读。

所谓不强迫阅读,就是说,犯不着追求强度的“视觉冲击力”,和版面设计上追求所谓的“轰炸”般的感官刺激。版面视觉设计要力求新颖大胆,在吸收国外报纸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中国文化”的融合表达。

我本人之所以一眼就喜爱《新京报》的版面风格,是因为它传达出这样一些符号感觉:大气、平和、理性、新锐、简约、时尚。

——事实上,《新京报》视觉总监何龙盛也谈道,《新京报》倾心于这样一种平衡:厚重,但不失其轻松;高端,但不失其亲切;主流,但不失其时尚。以简约细腻的版式设计理念,造就清新大气、优雅时尚的版面形象,让源源不绝的阅读快感,从第一印象开始。形式就是内容,形式放大内容,用设计提升报纸格调,让形式呈现出思想。

《新京报》从某种意义上承担着现代版面设计与视觉化整合运作的探索者角色。新京报的定位是时政类主流报纸,视责任感为使命和魂魄,这决定了报纸内容的严肃与主流。当然这不意味着报纸有理由板起面孔拒人于千里之外。

《新京报》在图片运用、版面设计方面简洁大方,相当的现代。现代都市生活要求简洁清新的版面风格以方便人们的阅读,它们的设计理念、图片运用和视觉部的结构,代表了中国报纸的一种发展方向。(不单纯注重信息量,现代咨讯多,可上网,但报纸必须做好看的新闻)

90年代中后期以来,“扩版增张”成为综合性都市日报快速扩张的普遍策略,如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在一再扩版之后,现在日出报版数都在100版以上。

2003年才创刊的《新京报》,在创刊伊始,就定下日均80个版的高起点。可以说,我国报界在经历“单报种时代”和“多报种时代”之后,开始步入“厚报时代”。(像杂志样的,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在车上和地铁里都可以看)

“厚报时代”的来临,以及现代人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预示着报纸的阅读方式将从传统的精读方式过渡到速读方式。报纸要做到向速读方式的转变,更多的以视觉方式传递新闻信息。

美国主流大报《华尔街日报》向来忽视图片的使用,但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需要,也开始尝试使用图片报道形式。而大量使用图片、强调速读和易读性的《今日美国》报,如今则成了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据统计,《今日美国》)平均每个版面的“视觉要素”,74%是新闻图片),并且其办报准则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美国其它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报纸。厚报时代为视觉传播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我们深知,一份现代报纸的品质不只系于内容,真正的高水准,必然是内外兼修,形神俱备,厚实的报纸内容和艺术的版面设计并重,理性的文字传播和感性的视觉传播并重。基于对报纸视觉传播流程的整体优化,他们致力于成就一份可读——易读——悦读的报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0
华商报,中国电视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