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 (b)(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先秦文学 参考答案

请好兄弟姐妹发至[email protected] 邮箱谢谢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第一节 先秦社会与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从800万年前的云南腊玛古猿化石到三百万年前的湖北古猿牙齿化石,直到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都是中国土地上类人猿向人类进化的遗迹。此后一直到夏王朝建立以前,中国由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大约经历了100多万年。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人类以狩猎和渔捞为生,人类遗址中大多存在用火的遗迹。在这一悠久漫长的历史时代,中国的远祖完成了直立行走和向智人过渡,逐渐形成无数的原始群落。约28万年前到5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遗址有辽宁营口、陕西大荔、广东曲江、山西阳高、湖北长阳、山西襄汾等地,晚期智人的遗迹有内蒙古乌审、北京周口店、广西柳江、台湾台南、吉林榆树、江苏泗洪和四川资阳等地。古书中远古神话传说颇多,“三皇”有各种不同的说法,都是创始神话中的神人,是史前人类生活方式的象征。《韩非子•五蠹》有所谓“构木为巢,以避群害”的有巢氏,“钻燧取火,以化腥臊”的燧人氏,《易传•系辞下》有所谓“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的伏羲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的神农氏,他们大多是旧石器时代原始群落生活的影子。
新石器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以磨制石器、陶器和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饲养家畜逐渐发展为畜牧业。旧石器时代的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是母权制,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创造了黄河流域以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母权制过渡到父权制,父系氏族社会创造了黄河流域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星罗棋布,长江流域的浙江有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与北方文化交相辉映。《诗经•大雅•生民》中说,周人的先祖是姜嫄踩踏神仙的脚印而孕育后弃,后弃教民稼穑,实际上反映了母权制向父权制的过渡和农业的兴起。史书追记的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时代,反映了父系氏族社会的概貌,“尧舜禅让”的传说反映了推举部落联盟酋长的情形。事实上与“五帝”并存的部落还有很多,黄帝取代神农氏,战胜炎帝和蚩尤,尧、舜、禹之世与共工、驩兜、三苗的关系等,都透露出部落之间征战频繁的状况。
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6世纪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至今还没有发现夏朝的文字,出土文物对夏朝的佐证也很少,关于夏朝的历史传说,概见于后世的追述。五帝时代和夏朝是史前史向史书记载历史的过渡,《史记》记载上下三千年的历史,便是以《五帝本纪》和《夏本纪》为开始。夏禹在帝舜时期接任其父鲧的职位,治理天下水害有功,被帝舜选拔为继承人。禹继舜而位,定国号为夏。禹死后,其子启打破尧舜禅让的制度,开创了父子相传的世袭制度,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末年,桀王不务修德而武伤百姓,百姓不堪忍受。商部落日益强大,成汤起兵灭夏。夏朝从禹至桀,共经历17王,约470多年。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属于夏朝统治的中心区,该遗址的早期文化当属于夏文化。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大玉刀纹饰精美,堪称绝品。酒器铜爵体型轻薄,纹饰简单,嵌绿松石的饕餮文铜牌制作精巧,别具匠心,意味着夏朝文明已经步入青铜器时代。
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王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重要阶段。商原本是居住在黄河下游的一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夏朝末年发展到黄河中游,征服许多部落之后,灭夏而建立商朝。从成汤建国到纣王灭国,共历经17代30王,约有600年的历史。商人“不常厥邑”,从成汤到盘庚,曾五次迁都。盘庚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因而商朝亦称为殷或殷商。殷商时代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都相当发达,大量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技术和青铜文化,《尚书•多士》中说:“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典册用于教育,出现面向贵族子弟传授祭典、礼乐、军事和伦理等内容的教育机制。殷人特别崇敬鬼神,重视占卜,将占卜的结果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便是甲骨卜辞。清末民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辞,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为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字的出现为书面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甲骨卜辞就是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巩固为主要特色,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东周以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破坏为主要特色。西周定都于镐京,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东周迁都于洛邑,在今河南洛阳,地理方位相对而为西东。周代保留下来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物比殷商时代更多,社会状况也更为清楚。公元前841年,西周厉王暴虐无道,被流放于彘,史称“共和行政”,是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西周实行分封制,天子为大宗主,所封的诸侯为小宗主;诸侯国内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君与卿大夫相对而为大小宗主。大小宗主层层区别,形成树形结构。诸侯的领地称为“国”,大夫的领地称为“家”。天下耕地实行井田制以量功计禄,不得随意开垦荒地以增加耕地。西周用礼乐制维系统治秩序,严格规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关系,“礼”用以区别不同的等级,“乐”用以调节和谐的情感,这就是《礼记•乐记》中所说的“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从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共经历12王(厉王后共和行政14年),将近300年的历史。
周平王东迁洛邑后的东周被史家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广泛使用铁器和牛耕,井田制之外的私田大量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周王室日趋衰微,霸主叠起,诸侯兼并,战争频繁,社会动荡。春秋早期南方的楚国率先僭号称王,后来吴国和越国也先后称王。周定王十三年(前594年),鲁国实行按耕地的数量征税的“初税亩”,以取代实行力役之征的井田制,表明私田得到官方的认可,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的重要标志。孔子首开私学之风,平民子弟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和参与政治的机会,强烈地冲击了世袭制度。旧制度逐渐破坏,新制度逐渐产生。战国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终至于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为秦昭襄王所灭。诸侯各国先后实行政治改革或发生政变,如鲁国三桓分公室,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田氏代姜,晋国三家分晋等。据《战国策》所记载,当时的强国纷纷称王,有“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右,历经250多年的纵横捭阖,东西征战,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结束了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夏、商、周三代的开国盛世常为后人所称道,其中不免多有理想的成分,但三代的统治各有特点,体现了文明进化的规律。《史记•高祖本纪》的论赞中说:“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撇开其历史循环论,“忠、敬、文”的政治正体现了由野蛮到敬祀鬼神,再到礼乐之治的发展规律。
先秦文学概说
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与历史文化大致同步,音乐、舞蹈、绘画和造型艺术等彼此关联,互相影响。中国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在岩石上雕刻或绘制的岩画,分布于包括今香港、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县、市、旗,最著名的有内蒙古的阴山岩画、云南的沧源岩画、广西的花山岩画、连云港的将军崖岩画、新疆的呼图壁岩画、青海的刚察岩画、嘉峪关附近的黑山岩画等。岩画内容反映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原始的狩猎、农耕、舞蹈等,形体简化而带有符号性的岩画可能是古文字的前身。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有十几件骨笛,大多为七孔,能奏出七声音阶,有的还有调音小孔。山西万荣县荆村和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埙不按绝对音高制作,一个埙孔能发四个音。新石器时代陶器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上大多绘有绳纹、篮纹、弦纹、方格纹或动植物形的花纹,造型美观,做工讲究,生活用品已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还有许多纯艺术品的石器和玉器,如磁山文化中遗址中的石雕人头,良渚文化遗址中的兽面纹玉环、山形玉饰、玉琮、龙山文化中的龙凤形玉佩、勾云形玉佩和玉猪龙等,显示出造型艺术的成就和审美意识的发展。原始社会绘画、音乐和造型艺术如此发达,文学的产生亦在情理之中,由于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字和书写工具尚未产生,没有留下原始的记录。
第二节 先秦文学概况
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歌谣和神话传说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被保存在后世的著述之中。虽然在流传的过程中多有篡改,或加上了流传时代的烙印,但就其内容的本质而言,与原始社会的其他文化艺术有惊人的相似相通之处,是中国文学的萌芽。正如许多动物的坯胎和植物的萌芽从外表上难以分辨种类一样,文学的坯胎和萌芽也还没有独立成形。
一百余年前殷墟甲骨卜辞的出土,揭示了中国最早的文字之谜。数以万计刻有成形汉字的龟甲兽骨片为研究殷商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确凿的文献资料,其中不乏文学的坯胎萌芽,有些卜辞文学特征相当明显。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
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62885.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23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文学的起源和口头文学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第2个回答  2008-10-23
zdffs
第3个回答  2008-10-23
我看没有先秦只有少勤,你作业也要别人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