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怎样补钙,补钙是打针好还是吃药好

如题所述

临床上经常遇到一些老年患者,无论大病小病,有个头疼脑热,本来吃药即可治疗的,却非要打针不可。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剂型分为片剂、丸剂、针剂、胶囊剂等多种。将药物制成什么剂型,是由药物的性质、疗效和毒副作用等条件决定的。
  口服、注射各有优势
  不同的给药方式是针对不同的病情而选择的,并没有优劣之分,关键是要达到最好的疗效。口服是最安全方便的用药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多数药片、胶囊被吞服后会在胃内崩解,溶解到胃液里,然后进入到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经肠绒毛体吸收进入血液而分布于全身,或留在胃肠道作用于胃肠局部。有些病吃药效果比打针要好,例如制酸剂留在胃部中和胃酸;泻剂与止泻剂主要在大肠,部分在小肠产生药效。像痢疾、肠炎、消化不良等肠道病,口服可使药物较长时间停留在肠胃道内,充分发挥药物在局部的治疗作用。
  注射也是一种重要的给药方法。注射方法主要有皮下、肌肉、静脉、鞘内等多种。
  ●
肌肉注射较常用,由于肌肉的血管丰富,药物易于吸收。但多次肌肉注射时如吸收不好,局部会起硬块;消毒不严,则可能引起局部感染;注射部位不合适,还可能碰了神经,引起肢体麻痹等。
  ●
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使药物快速达到有效浓度。静脉给药要求严格,如消毒不严、操作不当以及输液滴速过快等,都会引起输液不良反应,像寒战、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若处理措施不得力,往往引起严重后果。可见,不合理的注射不仅加重患者的痛苦,还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风险。所以,一般情况下,凡是吃药能解决问题的,就不要打针。
  许多人认为,打针的疗效比吃药来得快些,但事实并不尽然。除急救需要静脉用药外,对普通疾病来说,打针和吃药产生疗效的时间只相差一两个小时(这是药物本身起效时间的问题,而不是给药方法的问题)。因此,得了病究竟该吃药还是打针,还是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药物的特点做出最佳选择,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如何选择用药途径
  口服用药
  一般疾病首选口服用药,有些药物不溶于注射用的溶媒中或在这些溶媒中的溶解度很小,而且也达不到临床所需的治疗量,这些药物就不能做成注射剂,只能制成片剂,如一些常用的抗生素。
  注射用药
  ●
急救时。急救药多是注射给药,它不需要经过口服药物的崩散、溶解、吸收等过程,可以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比口服见效迅速。
  ●
昏迷,无法口服时。
  ●
存在明显吸收障碍,如呕吐频繁、严重腹泻。
  ●
刚刚做过胃肠手术或其他大手术。
  ●
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这种药物只能注射而不能口服,这是因为胰岛素口服进入胃后被胃蛋白酶破坏而失效,口服的量再大也达不到治疗效果。
  ●
口服药物达不到所需浓度。
  ●
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等情况。
  ●
患者对口服治疗依从性差。
我觉得还是补钙吃药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0
老年人的钙流失加快,需要适量的补充一些钙质,一般情况下没有缺钙的症状,每天吃补钙的药物即可,配合多晒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即可,如果有严重缺钙导致骨质病变或腿疼的症状,需要配合医生补钙治疗,也可以打补钙的针剂,其实普通的缺钙的病情药物补钙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