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如题所述

抗拉强度与屈服强度之间并无任何关系。

1、屈服强度

当应力逾越弹性极限后,变形添加较快,此刻除了发生弹性变形外,还发生部分塑性变形。当应力抵达B点后,塑性应急剧添加,曲线出现一个不坚定的小渠道,这种表象称为屈服。

这一期间的最大、最小应力别离称为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因为下屈服点的数值较为安稳,因而以它作为材料抗力的目标,称为屈服点或屈服强度。

2、抗拉强度

当钢材屈服到必定水平后,因为内部晶粒从头排列,其抵挡变形才干又从头前进,此刻变形当然展开很快,但却只能跟着应力的前进而前进,直至应力达最大值。

此后,钢材抵挡变形的才干显着下降,并在最单薄处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此处试件截面快速削减,出现颈缩表象,直至开裂破坏。钢材受拉开裂前的最大应力值称为强度极限或抗拉强度。

扩展资料:

一、屈服强度测定

无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需测量其规定非比例延伸强度或规定残余伸长应力,而有明显屈服现象的金属材料,则可以测量其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一般而言,只测定下屈服强度。通常测定上屈服强度及下屈服强度的方法有两种:图示法和指针法。

1、图示法

试验时用自动记录装置绘制力-夹头位移图。要求力轴比例为每mm所代表的应力一般小于10N/mm2,曲线至少要绘制到屈服阶段结束点。在曲线上确定屈服平台恒定的力Fe、屈服阶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Feh或者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FeL。

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可以按以下公式来计算:

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Fe/So;Fe为屈服时的恒定力。

上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h=Feh/So;Feh为屈服阶段中力首次下降前的最大力。

下屈服强度计算公式:ReL=FeL/So;FeL为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FeL。

2、指针法

试验时,当测力度盘的指针首次停止转动的恒定力或者指针首次回转前的最大力或者不到初始瞬时效应的最小力,分别对应着屈服强度、上屈服强度、下屈服强度。

二、抗拉强度测定

国内测量抗拉强度比较普遍的方法是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等来进行材料抗拉/压强度的测定。

对于脆性材料和不成形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拉伸最高载荷就是断裂载荷,因此,其抗拉强度也代表断裂抗力。对于形成颈缩的塑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代表产生最大均匀变形的抗力,也表示材料在静拉伸条件下的极限承载能力。

对于钢丝绳等零件来说,抗拉强度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性能指标。抗拉强度很容易测定,而且重现性好,与其他力学性能指标如疲劳极限和硬度等存在一定关系,因此,也作为材料的常规力学性能指标之一用于评价产品质量和工艺规范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屈服强度

百度百科-抗拉强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