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有哪些经典曲目

比较出名的,上镜的.

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孟丽君》《夫妻观灯》等。

1、《天仙配》

是中国古代神话爱情故事。原作是民间流传的老本子。1951年由安庆市文化馆的班友书第一次改编。班友书的改编把民间冗长的本子改为七场,改七仙女受命下凡为主动下凡,改董永书生为劳动人民,改傅员外傅善人为恶霸地主,总之删繁就简,形成了《天仙配》本子的基本框架。

2、《女驸马》

是一部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装戏,说的是湖北襄阳道台之女冯素贞冒死救夫,经历了种种曲折,终于如愿以偿,成就了美满姻缘的故事。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3、《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歌颂,对西王母所代表的封建家长的批判,以及对金牛正直善良品格的赞赏。该片将这些用黄梅戏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片中人物扮相俊美,唱腔华丽,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使影片内容更加丰富。

4、《孟丽君》

孟丽君是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长篇弹词《再生缘》笔下的女主人的名字。陈端生的原著《再生缘》是行文潇洒、语言风趣、风采卓绝的一部传奇弹词,也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的光辉典籍,与古典名著《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遗憾的却是一部未完之作。

5、《夫妻观灯》

说的是元宵佳节,青年农民王小六带着他的妻子进城看灯。城里人山人海川流不息,各色各样的灯——龙灯、狮子灯、螃蟹灯——来来往往。一批一批的走过去。夫妻二人看完花灯之后。兴高采烈的回家去了。整个戏欢歌载舞,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黄梅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1

1、《徽州女人》

《徽州女人》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于1999年新创作的剧目,以徽州文化为背景的原创黄梅戏。该剧在表演、舞美、唱腔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国家文化奖、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多项大奖。十几年来,该剧长演不衰。据不完全统计该剧在各大城市已经巡演600多场次,成为黄梅戏的经典剧目之一。

2、《孟丽君》

《孟丽君》是清代杭州才女陈端生(1751年—约1796年)长篇弹词《再生缘》笔下的女主人的名字。端生前辈的原著《再生缘》是行文潇洒、语言风趣、风采卓绝的一部传奇弹词,也是祖国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中的光辉典籍,与古典名著《红楼梦》并称“南缘北梦”,遗憾的却是一部未完之作。

3、《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其书处处表现了道家的哲学闪光。道家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基因,它极大地影响着作为“人学”的“文”。《西厢记》中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自由的思想。它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4、《春江月》

《春江月》该剧讲述了一位待嫁的民间绣花姑娘柳明月,为救忠良刘之章之子柳宝,不顾声誉,毅然将其认作自己的私生子。为抚养柳宝,柳明月“黄连当饭十八年”,受尽了人生的磨难,尝尽了世间的凄凉,付出了半辈青春。

18年后,相依为命的柳宝高中状元,又找到生身之父,父子同朝为官。而柳明月却不慕荣华,不思图报,脱下“凤冠霞帔高贵衣”,悄悄离开了高门贵府,跟随师兄阿牛重返故乡。剧情曲折,演员表演细致入微、催人泪下。

5、《红楼梦》

黄梅戏演《红楼梦》,早在1961年就进行过一次,那时是对越剧本《红楼梦》的移植,尽管在唱腔、表演上取得了成功,却未能使之成为本剧种的代表剧目。30年后的1991年,安徽省黄梅戏剧院终于推出了属于本剧种的全新创作《红楼梦》,并使之成为黄梅戏的又一产生广泛影响的作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6

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夫妻观灯》,《女驸马》,《孟丽君》。

1、《天仙配》。是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讲述七仙女不顾天规,私自下凡,在槐树下遇到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最后结为伉俪。

2、《牛郎织女》。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主要讲述了孤儿牛郎依靠哥嫂过活。

3、《女驸马》。讲述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由母亲作主订亲。后来李家衰落,素珍母也去世。

4、《孟丽君》。写元代才女孟丽君为救被权奸陷害的未婚夫--皇甫少华一家,女扮男装离家出走,后中试,官居丞相。

5、《夫妻观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正月十五,家住安庆怀宁大桥头镇的王小六夫妻和众邻居上街看花灯,只见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在看灯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小插曲。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黄梅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1

黄梅戏经典曲目有:《天仙配》似乎就是黄梅戏的代称,对一台剧目而言,这真是骄傲,而对一个剧种而言,悲哀是注定的。参加1954年河北省第一届戏曲会演,获戏曲音乐二等奖,秦崇德获演员三等奖。

《女附马》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慈母泪》是根据传统剧目《凤凰记))改编的一曲扣人心弦的悲剧。

《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人们对刘三姐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郧西天河 。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是郧西境内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一一条叫天河的河流,它在世界地图上独享"天河"之名,郧西的天河,流淌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拓展资料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香港、台湾等地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  。

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亦有较高的声誉  。

2006年5月20日,黄梅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约从清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为黄梅戏发展的早期。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

黄梅戏从起源到发展经历了独角戏、三小戏、三打七唱、管弦乐伴奏4个历史阶段。前3个阶段均在湖北黄梅完成,为黄梅戏大剧种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决。

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将黄梅传统剧目《董永卖身》改编成《天仙配》搬上银幕后,黄梅戏享誉海内外,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

黄梅戏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

黄梅戏语言以安庆地方语言为基础,属北方方言语系的江淮官话。其特点为——唱词结构在整本戏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式。七字句大多是二、二、三结构,十字句大多是三、三、四结构。有时可根据需要以七字、十字句为框架,字数可压缩或增扩,曲调则常使用垛句。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黄梅戏经典剧目《天仙配》,又名《七仙女下凡》,由剧作家陆洪非根据老艺人胡玉庭之口述改编而成。

黄梅戏《女驸马》的故事在安徽、湖北、江西一带家喻户晓,是黄梅戏中的经典唱段。从这段经典的旋律中我找到了心灵的律动,从采茶歌演变而来的黄梅欢乐悠扬,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翠绿欲滴的茶树丛中,不时传来银铃般的欢笑声,妇女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摘下芽尖最好的茶,孩子们嬉戏打闹着。

《慈母泪》是为娘夜带儿眠昼喂米浆。数年后,年老的孙淑林来洛阳寻夫访子,进常府为知府大人煮八珍汤,知府大人就是淑林的亲生之子。

刘三姐的故乡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罗城有‘三姐望乡’和‘秀才看榜’两块天然的大石,这足以证明刘三姐的故乡在罗城。

《牛郎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源自郧西天河 。天河东边是杨家河、归仙河,西边是美女河、仙河,正好与天象相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7

黄梅戏的经典曲目有:

1、《女驸马》:讲述了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继母逼退婚。素贞被迫进京应试,中状元,被招驸马,洞房之夜实情相告与公主,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2、《天仙配》:主要讲述了美丽善良的七仙女爱上了朴实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从天庭下到凡尘,冲破重重阻挠与董永结为夫妻,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为了不使董永受到伤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荫树下与董永泣别的故事。

3、《夫妻观灯》:黄梅戏的经典之作,正月十五,家住安庆怀宁大桥头镇的王小六夫妻和众邻居上街看花灯,只见人山人海,花灯各异,热闹非凡,在看灯的过程中发生了有趣的小插曲,整个戏欢歌载舞,表现了农民在丰收后的喜悦心情和生活情趣。

4、《牛郎织女》:《牛郎织女》是我国著名黄梅戏艺术家严凤英女士生前参演的最后一部电影,由岑范执导,严凤英、黄宗毅主演。影片讲述了牛郎织女的美好爱情故事。

5、《送香茶》:陈家母女上坟,救下了不堪继母虐待正欲自缢的张宝童。陈母收宝童为义子,送南学读书。陈母之女秀英借送茶向宝童倾诉爱慕之情。

扩展资料:

黄梅戏,旧时称黄梅调或采茶戏,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剧种。它发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多云山,与鄂东和赣东北的采茶戏同出一源,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参考:中国戏曲网中国戏剧网黄梅戏经典栏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