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知老人带娃是什么体验?

如题所述

我家宝宝2岁时候已经能从1数到100,正数倒数跳数都可以,2岁2个月学会了乘法口诀。幼儿园入学测试中,数学能力已经达到了大班水平。

幼儿园入学之前(托管),宝宝用3个月就背会了30首古诗词,儿歌会唱10首左右。

运动也好,每天打篮球能打1个小时,800米能跑2圈。

……

宝宝这一切的“优秀”,既不是他天赋异禀,也没有什么先进的科技,而是与一位普普通通的高知老人有关。

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亲爱的爸爸,也就是孩子他姥爷。

姥爷是一个非常普通的60后老人,在外孙出生后,有了2年朝夕相处的时光。在这两年间,外公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位育儿高手(在这里格外感谢爸爸,靠他的育儿智慧为我帮了很多忙),同时也因为是教师的职业原因,在育儿上他也有一些独特的心得。

本着乐于分享的教师精神,姥爷很想把这些育儿经验分享给更多像他一样的老人们,希望更多老人都可以培养出健康、可爱、聪明的孙子或孙女。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不仅可以享受到天伦之乐,也因此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姥爷身边身边,也有很多老人帮子女带孩子,他们经常一起探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姥爷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跟年轻人想法也不同,感觉自己很难带好孩子。

带孩子的这两年间,姥爷切实感受到带孩子确实是对体力和精力上都有所消耗。但是,本着用爱呵护孩子成长的原则,姥爷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养育下一代的过程中,用隔辈的爱和正确的方法,也可以让育儿过程更快乐,同时帮助子女减轻压力,也能从中获得新的人生价值。

老话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所以0到6岁这个阶段,对孩子非常重要,幼儿时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关键时期。

孩子就像是一幅白纸,能在上面画出什么样子,就看我们家庭的引导者如何施教。姥爷的观点是,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享受寓教于乐带来的对世界的探知欲。

很多人说隔辈老人会宠坏孩子,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偏见。老年人经历更多、见识更广,更有经验和耐心,这是他们独特的优势。就我们家宝宝而言,他姥爷作为一个从事教育行业30多年的老教师,他带孩子更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第一,老人有更充裕的时间陪伴孩子。

现在年轻父母压力很大,但是老人相对来说,时间更为充足。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耗费时间的事,老人对孩子进行早教,本身就有充裕的时间保证。孩子睡觉时,就可以考虑后面给孩子讲什么。忙忙碌碌的,一天也就过去了。

老人在实际养育孩子的经验上更丰富,另外老人也可以把子女的养育经验进行再次梳理,可以更好地培养下一代。

其次,相比而言,老人对孩子更有耐心,心思也更为细致。人一辈子经历的多了,心态会平和,对很多事情的理解也更透彻和宽容。带孩子,不仅可以感受到亲情之间的眷恋,也可以让自己充满活力,忘记实际年龄。同时,因为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育儿理念,也可以很好的防治老年痴呆。

我家小朋友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和姥爷一起认车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普及很多知识。比如我们的老家在陕西,那么陕西的车牌第一个字,就是陕。陕A就是西安。你看到哪个代码,就是说车属于哪个城市。

后面的数字和英文字母基本可以把数字和字母都认全了,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指着数字和字母一个个教,都是通过看车牌认识的。

还有,比如找家里的形状。家里的电视,是长方形的。冰箱,是长方形的。水瓶,是圆柱形的。坐垫,是正方形的。蛋糕,是三角形的。篮球,是圆形的。诸如此类,每天在家和姥爷一起找形状,很快认识了所有图形以及家具和电器的名称。

为了让孙子建立感性的数学认知,姥爷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融入到了每天的生活当中。利用情景+重复的输出方式,让孩子对学习产生自然的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上下楼认数字,我们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栋。负一层是停车场,我们要上楼,下楼都会说一遍。如果学加减乘除,就带孩子爬楼梯,每上一层,就加一次。每下一层,就减一次,这样很快他就理解了加减乘除。

每天有音乐时间,姥爷会通过小度在家播放英文启蒙歌曲,每周循环一次。晚上临睡前,会通过小度给孩子放古典音乐,以此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

与此同时,姥爷也会教孩子帮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扫地、拿拖鞋等等,培养孩子有承担的责任意识。

还可以带孩子一起画画,剪纸,浇花。周末可以带孩子去爬山,去户外农村打滚。

印象最深的就是,姥爷每天都会重复一遍,数学真好玩,数学真有趣,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乐趣。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就是,姥爷每次给宝宝切水果时,都会说,我们今天切了二分之一。这样说了整整半年,在2岁4个月时孩子才开始问我们什么是二分之一。姥爷就解释给孩子,一个西瓜切成一半,就是二分之一。西瓜的一半,就是二分之一,也就是0.5。同样的道理,苹果切一半也是二分之一。一杯水,倒一半出来,也是二分之一。

其实,这个过程重点在于不问结果,只管栽花。苗育好了,长大后自然就会开出鲜艳的花朵。

为了锻炼孩子的记忆力,姥爷每天都会陪孩子玩数字排队。写出4个数字,剪成数字卡片,让孩子看一遍。然后把数字遮住,让孩子按照之前看的顺序说一遍。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孩子现在基本5位数看一遍,打乱了,还能按之前的数字顺序排回去。

姥爷说,我们就是要善于抓住可以引导教育的一切契机。

第二,老人对生活的理解可以融会贯通到早期教育中。

 比如古诗词教学,是姥爷最擅长的。虽然姥爷学理科,但是古诗词功底比较扎实。为了让外孙对古诗词感兴趣,姥爷会在喜马拉雅上寻找一些中国诗词朗诵的专家作品进行播放。

这个过程,姥爷称为熏听,就是让孩子在文化的环境中自然的被感染。熏听的过程,本身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熏听了1年三字经后,只要我们播放,他就会自然而然地说出来。我们没有让他背过,但是因为放的频次足够多,他就自己记住了。

古诗词对于2岁的孩子来说,难度有点高。怎么办?

在这个过程中,姥爷发现孩子特别喜欢玩贴纸,于是和孩子约定,只要你和我学一首古诗,姥爷可以奖励你一个贴纸。孩子为了玩贴纸,爽快的答应了。于是,姥爷就一句一句的念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一句句再跟着读。

就这样读了3个月,基本背下来了幼儿园必背的30首古诗。于是第四个月我们开始挑战难度,用一个月重复教《沁园春.雪》和《陋室铭》,他也轻松背过了。

学完后,会带孩子下楼玩会儿沙子,或者进行别的活动,过几天再学一首新的。学新诗词前,都会再温习一遍学过的诗词,温故而知新。

在教孩子背诗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来理解诗词的意思,加深孩子对诗句的理解。

每天坚持给孩子唱一首儿歌,让孩子在有韵律感的儿歌中,学会更多的句子。每天给孩子讲一个短小的绘本故事,这个过程中可以反复给孩子多读几十遍,好的绘本值得一读再读。

在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学会向孩子请教。姥爷经常会问2岁的孙子,宝宝你告诉爷爷这个字是什么?这个怎么读,这个怎么写等等。态度要认真和诚恳,让孩子感受到大人的认真,孩子也会更加积极的去学习,再告诉你,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学习氛围。

姥爷说,爷爷奶奶要学会当家里小宝贝的小学生。有时候听见了,可以假装每听明白,让孩子多教几遍,增强孩子的记忆。

多带孩子去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等去增长见识。超市,也是学习数学和生活百科的好地方。

孩子不管学什么,大人更重要的,是多引导,循循善诱就好了,不能强迫。学习,主观能动性很重要。

教育孩子是一项琐碎而辛苦的事情,在教育孩子事情上,全家一定要统一思想战线,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6
高知老人带娃是什么体验?

高知老人带娃怕不是一个样哦,比如说有些高知老人性格挺逗比的,所以他们带娃也挺有乐趣的,但是有些高知老人就属于严格要求的,那可能就会感觉到有些高压。

虽然我自身没有经历,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个我身边的例子。

我认识的一位老人他们夫妻都是退休教师,老公也曾经是一位老军人,后来到了大学当老师。

我记得我小时候去她家里,每一份菜都用一个小碗装好,量是比较严格的,基本就是一顿饭吃完所有菜,坚决不允许浪费。他们家严格到每一件物品都有指定的位置。

他们家儿子也是一位高知人群,当年的硕士,现在已经退休了,我记得有一次去他们家,他们家儿子当时读初一还是初二,那次吃饭真是惊艳到我们了。

初一初二的年纪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讲得简直叫滚瓜烂熟,让我们这些人都感到不可思议,这个孩子在讲这些的时候是充满自信的,就是除了自己的学习以外的东西,他的知识面是非常丰富的,他还看完了很多关于巴菲特的书。

孩子跟奶奶之间可能没有太亲密,但我相信还是爱的。

奶奶是一个非常标准化的老人,所以当孩子有些没有达标的时候,她可能会有一点念叨。

奶奶洗碗永远是用烧开的洗米水,后来她生病了请了一位保姆,保姆照顾她的时候是有一张严格的时间表的,比如说:每天早晚吃什么,几点吃,饭后多久吃苹果,苹果的量是多少,都是有量化的标准的。

所以你们能想象这样的一位高知老人带娃会是什么体验嘛?

我们是相信每一位老人对自己的孙子辈都是疼爱的。不管是高知老人还是没什么文化的老人,每个老人性格可不一样,那画面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家孩子爷爷,孩子还小的时候回到老家,看到老家的小孩子有很多零食吃,爷爷感觉自己的孙子缺了点什么,跑到街上称了一大包零食回家,对着我说:“别人家的小孩子都有吃的,她也不能缺啊,你看我买的这个,我是买的最好的。”

你们知道当一个妈妈听到爷爷说买了一大包零食给五六岁的孩子是什么心情吗?天啦,这么多零食孩子吃完了,怕是要生一场病哦,但是我又非常感谢爷爷,我是感动的,至少爷爷内心是非常爱孩子的,虽然爱的方式不同,但是这份心我们是不能忽略的。

老年人对自己孙子辈的喜爱那是藏不住的,可能有时候气得他不行,但当孙子有点小成就,他又炫耀得不行,这是一件让他可以吹牛的一件事情。

我家孩子的外公就是一幅完全不同的画面,他是一位特搞笑又特强权的老人。小时候他带我的侄女,每天早上都推着她唱东方红,还是英文版的,笑得我们肚皮都痛。你们知道吧,一口川普的英文会是什么样的样子。他哄娃的最高境界,就是用一口川普唱一些他自己编的调子:“do、re、mi、fa、sol、la、si(哆、来、米、发、索、拉、西)......“他每天唱得HI得很。

有时候他又说:”过来,今天爷爷教你们打几套拳法,蛇拳,螳螂捕蝉......“一边打拳还一边发出像狮子般嚎叫的声音,”哇哦,啊......“每次看他表演,我那小侄女就笑得人仰马翻的。

他方言特别重,每次叫小侄女去尿尿,理论上我们认为会是这样说:”七七,起床去尿尿了“他都说成这样的:”七七,起床去yaoyao了。“我那侄女十多岁了,还经常模仿她爷爷说话。

爷爷有一个当军人的梦想,本来他有机会入伍,因为他小时候手受过伤,最终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所以有时候他经常带着他的孙子辈搞得像军事演习一样,当然这里面玩乐的成分还是很多的,经常看他们玩得高兴得很。

爷爷一直有一个教育理念:”黄金树儿不打不成好人。“这理念主要都用来教育我们了,可是对孙子辈他还是非常宽容的,他也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经常搞些让人很好笑的事情出来。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2-02-03
1.高知老人很多时候不爱带娃的。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只是他们会先爱自己,自己的生活很丰富,有的即使老了,也特有追求,每天自己就很忙了,所以不愿意打破自己的生活,给你带孩子。老年人帮这带孩子,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很多人即便没经历,也看到,听到过。

2.高知老人可能是书读的够了,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介入你教育孩子的模式。他们带孩子,一般就是保证不饿着,不冻着的基本要求。(1)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人生经历,都告诉他们了,那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犯错误的机会。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看的很清楚(2)他们会觉得新时代新儿童的教育方式和他们以前的很不一样,所以不会用自己旧的经验知识来带新的一代。典型的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

3.建议你还是能自己带,就自己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3个回答  2022-12-09
我们身边肯定会出现很多高知老人退休在家带娃的现象,从前在某专业领域高深知名,老年之后隐居在家,但内在的学术素养和专业能力依旧存在,当这种类型的老年人选择带娃时,他们之间又会有怎样的精彩故事呢?下面可以来看其中一个真实叙述。
先来说说综合体验:作为孩子与爷爷奶奶很舒服,不会累,性格很温和。
奶奶是xxx985知名大学毕业的,大学前她都在教会学校,除了语文都是外国老师英文授课,英文好,弹钢琴好,学的教育学。
爷爷是知名外国大学毕业,非常早期就是教授了,学的教育学。
小学前一直住在爷爷奶奶家,其实很多事都记不清了,写几个小事吧~
1.吃荔枝。那个荔枝品种叫妃子笑,他们会给我讲北方以前很难吃到荔枝,因为荔枝产自岭南。然后给我讲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解释了为什么“妃子笑”名字的由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一些八卦。吃荔枝前还得顺便把那个诗背了。
2.看书。爷爷看书非常多,记得他退休了还在学英文,背字典那种。奶奶是天赋型,爷爷是天赋+努力型。不管说起任何事,只要他不太确定就会翻书给我找答案。记得有一次隔了一周,认认真真给我回答了一个问题,索引了三本书。受他影响,我从小看书也很多~
3.学习&考试。我记得从小就给我灌输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我小学考试非常一般,全家都没因为这个生过气,家属院小孩都考100, 就连99都是低分,但我考80都能被夸。会给我讲学习≠考试,考试只是体现了一小部分的学习成果,理解大于成绩~总之在学习方面基本都没什么压力。小升初的考试是全班第二,他们也很平静,我爷爷默默给我说了句希望以后保二争一。
4.怀孕。我怀孕的时候,奶奶已经90岁了,爷爷也去世了几年。我刚知道怀孕的时候,和我老公去奶奶家,给她说这个事。奶奶的第一句话是:那你们打算要么?我俩当时都很震惊,正常老人都巴不得催生的。然后我说当然要呀,她才开始很开心~我感觉她内心是非常尊重我们自己意愿的,从不会强加自己的想法给我。
5.价值观。或者说看待生死的心态~ 爷爷在世时,有一次我高中回他们家,他们就非常开心的讨论谁先死掉。还争抢了一会,后来两个人一致认为爷爷会先走,因为奶奶更坚强更乐观更独立。当时我完全无法理解,觉得聊这个挺伤感,不让他们继续讲。直到很多年以后,爷爷真的先去世了,奶奶也确实比较平静。她会独自反锁卧室门,在里面哭一会,再出来陪大家。别人安慰她,她会说其实都是早晚的事,只是先后而已。前两年有一次
第4个回答  2022-12-07
1.高知老人很多时候不爱带娃的。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和孩子的孩子,只是他们会先爱自己,自己的生活很丰富,有的即使老了,也特有追求,每天自己就很忙了,所以不愿意打破自己的生活,给你带孩子。老年人帮这带孩子,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这个很多人即便没经历,也看到,听到过。

2.高知老人可能是书读的够了,所以他们一般不愿意介入你教育孩子的模式。他们带孩子,一般就是保证不饿着,不冻着的基本要求。(1)教育孩子是父母的人生经历,都告诉他们了,那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学习、犯错误的机会。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看的很清楚(2)他们会觉得新时代新儿童的教育方式和他们以前的很不一样,所以不会用自己旧的经验知识来带新的一代。典型的知道的越多,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少。

3.建议你还是能自己带,就自己带。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