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继的《枫桥夜泊》是如何让诗词极具画面感的?

如题所述

张继通过通过环境刻画使得诗词极具画面感。

总体来说,张继通过对环境刻画,烘托出了一种凄凉感,使得整首诗词极具画面感。具体来说,枫桥夜泊通过这三个方法使得诗词极具画面感:首先是场景刻画,其次是动静结合,最后是诗体结构本身画面感。一下来详细解释这几点:

第一、枫桥夜泊通过场景刻画让诗词极具画面感:本诗正文部分就是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乌鸦悲鸣,还有漫天寒霜,寥寥几个字就把环境刻画出来了。通过这三个细节描述,开头第一句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悲凉感。成功把读者带入到了一个悲凉环境中。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非常完美承接了上一句,尤其是一个愁字是点睛之笔,正文这两句诗,通过对环境深入刻画和完美承接。突出了张继凄凉处境和悲切心态。所以张继通过对场景深入刻画,使得诗词极具画面感。

第二、枫桥夜泊通过动静结合让诗词极具画面感:诗中有两句诗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这两句诗中我们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夜行人在半夜赶路清冷画面,加上对寒山寺钟声刻画,仿佛我们耳边也响起夜半时分寒山寺钟声。通过钟声这个动,更加加深了画面凄凉感,使得画面更有质感,令读者身临其境。

第三、枫桥夜泊通过诗体本身韵律彰显出画面感:夜泊枫桥是一首七律诗歌,严格按照平仄要求对仗工整,朗朗上口。使得读者读一遍枫桥夜泊就能顺着节奏感通读下来,于是一幅凄凉场景就完整且生动刻画在了脑海中。所以说诗体本身严谨和整体感更好彰显出了画面感,使人身临其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14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在安史之乱后途经寒山寺时所写下的羁旅诗篇,诗词细腻地描绘了一个漂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与感受,表达了对家国丧乱、身世浮沉之“愁”,极具特点的是全诗极具画面感,下面让我们分部分,从“画面感”着眼,赏析整首诗歌。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其文法大致为:首句、承句一般写景、交代环境,第三句进行转换,第四句继续发展。意向堆砌、景物、环境描写的重任肯定就在前两句,这首诗的精妙之处也正是在这前两句,下面进入诗歌赏析: 

一.首句、承句:

       这是全诗最精妙的两句,也是画面感的主要来源:此二句在七绝的在规则之上写出了意境,并用简单意象的堆积盘活了整首诗的意境。几个意向的选择不但合理,相互之间的构建更是巧妙凸显了诗人心中的境界。两句使用“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不眠之人”这六个意象进行了密集堆砌,没有让人感到意向过多的臃肿感,反而在清冷的景色下带出整首诗的诗眼来——对“愁”眠。

       先看首句:月落表明了时间,同时因月落而开始了乌啼。月落为眼所见,乌啼为耳所闻,这两个意象的选择,一明一暗,一动一静,还带有因果联系,犹如亲身体验,没有半点拼凑堆叠之感。第二句:看似写寒霜满天,实则用霜来代替寒凉,不但有霜的白茫茫颜色,同时融入清冷气氛,意向多而不乱、有条不紊。“江枫渔火”两个意象看似无关,但同样有颜色和光亮,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杂糅着渔船的点点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好一幅赏心悦目的秋景,画面感跃然于字里行间。但是这里的“对愁眠”又将“江枫”“渔火”拟人化,这两个景致虽美,却倚靠着忧愁相眠。这一幅寒山寺秋江月夜图,不但画面感极强,而且一个寓情于景、景中生情,实在高妙无比!

二.第3、4句

       相比于首句和承句,后两句相对简单,但依然延续了极强的画面感:诗人卧闻山寺夜钟,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秋夜孤客的情境,在寒夜钟声里被放大无数倍,直击心灵让人伤从中来。夜半钟声更是衬托出夜了的静谧,好像空山鸟语一样,寺钟的声音让静夜更加静,也让诗人的悲愁感受愈重,意境就自然发散诗外,引人无限的遐想。

        全诗的赏析和画面感的由来大致如此,月落乌啼、江枫渔火、卧闻山寺夜钟, 孤寂愁苦的心绪之浓之深,令无数迁客骚人感怀万千。这首诗在传到日本后,得到了极大尊崇,人们皆以为天人所作并成为日本最为流传的诗歌之一。全诗的赏析和画面感的由来就讲到这里,欢迎大家品读赏析更多优秀传统诗作,沉淀自身、传承文化。

第2个回答  2022-07-15
诗人在枫桥夜泊中得到的最生动、最深刻、最富有诗意的印象是寒山寺的午夜钟声。 落月、霜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等场景,从多方面刻画了秋夜孤客的处境。 静夜里的钟声,却在这个时候,直击大脑,让人心疼。 . “午夜钟声”衬托着夜的宁静,犹如“天上的鸟儿”。 因为声音,它让寂静更加安静,也让诗人的悲伤感觉越来越严重。 很难描述。 ,令人着迷。
第3个回答  2022-07-15
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描写了一些周围的环境,所以才能够让这首词具有画面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