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石为宝文言文

如题所述

1. 误石为宝文言文答案

误石为宝【原文】宋之愚人得燕石①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

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玄服以发宝,衅之以特牲②,革匮十重,缇巾十袭③。

客见之,俯而掩口,卢胡④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怒曰:“商贾之言,竖子之心!”藏之益固,守之弥谨。

(《三国志》)【注释】①燕石:一种像玉的石头。②端冕:古代礼服、礼帽;衅:杀牲祭祀的礼仪;特:公牛。

③匮:通“柜”;缇:丹黄色,浅绛色。④卢胡:象声词。

【译文】 宋国有个愚人,在梧台东面拾到一块燕石,拿回家珍藏起来,以为是罕见的宝贝。周国客人听说后要求观看。

愚人洗澡斋戒七天,戴上端正高大的帽子穿上深黑色的衣服来打开宝贝(让人看),并杀掉公牛举行最高规格的祭祀,把燕石用十层皮革、十条丝绢重重包裹。客人一看,俯下身子,掩住嘴巴笑出声来:“这是块燕石呵,跟瓦片砖块没有什么不同。”

愚人大怒道:“你这是商人的说法,骗子的心思!”说着,把燕石包藏得更牢固,护守得更严谨。【启示】善于纳言是正道,执迷不悟终害己。

2. 误石为宝文言文答案

误石为宝

【原文】

宋之愚人得燕石①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之。主人斋七日,端冕玄服以发宝,衅之以特牲②,革匮十重,缇巾十袭③。客见之,俯而掩口,卢胡④而笑曰:“此燕石也,与瓦甓不殊。”主人怒曰:“商贾之言,竖子之心!”藏之益固,守之弥谨。(《三国志》)

【注释】

①燕石:一种像玉的石头。②端冕:古代礼服、礼帽;衅:杀牲祭祀的礼仪;特:公牛。③匮:通“柜”;缇:丹黄色,浅绛色。④卢胡:象声词。

【译文】

宋国有个愚人,在梧台东面拾到一块燕石,拿回家珍藏起来,以为是罕见的宝贝。周国客人听说后要求观看。愚人洗澡斋戒七天,戴上端正高大的帽子穿上深黑色的衣服来打开宝贝(让人看),并杀掉公牛举行最高规格的祭祀,把燕石用十层皮革、十条丝绢重重包裹。客人一看,俯下身子,掩住嘴巴笑出声来:“这是块燕石呵,跟瓦片砖块没有什么不同。”愚人大怒道:“你这是商人的说法,骗子的心思!”说着,把燕石包藏得更牢固,护守得更严谨。

【启示】

善于纳言是正道,执迷不悟终害己。

3. 翻译文言文

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

《小石城山记》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4.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 子康 吕公着 子希哲 希纯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天章阁等待录用。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般,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很喜欢,回到家里向家里人讲,就能够知道大概。从这以后就手不释卷,达到不知饥饱冷热的程度。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出来,小孩得以活命。之后,这件事在京城、洛阳被画成了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长大后,不喜欢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一同的人对他说:“这是皇上赐的不能违背”,才别上了一朵花。

5. 【文言文】

《韩非子》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译文: 楚国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加工的玉石,捧着进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鉴定,玉工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和氏是欺骗,因而刖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着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献给武王。武王叫玉工鉴定,又说:“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和氏是欺骗,而刖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干就继续流着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哭的原因。说:“天下被刖脚的人多啦,你为什么哭得这样悲痛?”和氏说:“我不是悲痛脚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宝玉被说成是石头,真诚的人被说成骗子,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这块石,从中得到了宝玉,就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6.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在天章阁等待录用。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大人一般,听到讲解《左氏春秋》,很喜欢,回到家里向家里人讲,就能够知道大概。从这以后就手不释卷,达到不知饥饱冷热的程度。一群小孩在庭院玩耍,一个小孩爬到缸上,不小心跌入水中,其他的小孩都跑了,司马光拿着石头把水缸砸破,水涌出来,小孩得以活命。之后,这件事在京城、洛阳被画成了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长大后,不喜欢奢侈萎靡,只要是喜宴就不戴花,一同的人对他说:“这是皇上赐的不能违背”,才别上了一朵花。

7. 谁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

司马光字君实(字和如今的小名差不多)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8. 文言文全文翻译: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

任光禄竹溪记〔明〕唐顺之

余尝游于京师侯家富人之园,见其所蓄,自绝徼海外,奇花石无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人斩竹而薪之,其为园亦必购求海外奇花石,或千钱买一石、百钱买一花,不自惜。然有竹据其间,或芟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师人苟可致一竹,辄不惜数千钱;然才遇霜雪,又稿以死。以其难致而又多稿死,则人益贵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师人乃宝吾之所薪。”

呜呼!奇花石诚为京师与江南人所贵。然穷其所生之地,则绝徼海外之人视之,吾意其亦无以甚异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绝徼海外,或素不产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见竹,吾意其必又有甚于京师人之宝之者。是将不胜笑也。语云:“人去乡则益贱,物去乡则益贵。”以此言之,世之好丑,亦何常之有乎!

余舅光禄任君治园于荆溪之上,遍植以竹,不植他木。竹间作一小楼,暇则与客吟啸其中。而间谓余曰:“吾不能与有力者争池亭花石之胜,独此取诸土之所有,可以不劳力而蓊然满园,亦足适也。因自谓竹溪主人。甥其为我记之。”

余以谓君岂真不能与有力者争,而漫然取诸其土之所有者;无乃独有所深好于竹,而不欲以告人欤?昔人论竹,以为绝无声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艳绰约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谐于俗。是以自古以来,知好竹者绝少。且彼京师人亦岂能知而贵之?不过欲以此斗富与奇花石等耳。故京师人之贵竹,与江南人之不贵竹,其为不知竹一也。君生长于纷华,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马僮奴歌舞,凡诸富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与人交,凛然有偃蹇孤特之气,此其于竹必有自得焉。而举凡万物可喜可玩,固有不能间也欤?然则虽使竹非其土之所有,君犹将极其力以致之,而后快乎其心。君之力虽使能尽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

嗟乎!竹固可以不出江南而取贵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翻译: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集聚的东西,自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化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甚而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吗?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9. 翻译文言文

1范乔的乡亲在腊月偷偷去砍他的树,(人有高者恐怕是人有告者之误),有人告诉他,范乔看上去(阳与阴相对,阴是私下的意思,阳是公开的意思)就像没有听到一样。那些乡亲惭愧地走了。范乔告诉他们说,你们节日里来砍柴,是为了取悦父母。何必惭愧呢?范乔了解世情,循循善诱,就像这件事所表现的一样。

2去访问他,在涂这个地方遇见了。

3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会给你多余的时间(岁,年。我与就是与我,“给我”的意思)

4他好的地方,我就实行,不好的地方,我就责令他改正。这才是我所谓的老师。(没有上下文,不好翻译,大概是这个意思)像这样怎么会损坏他的名誉呢?(毁有说人坏话的意思)我只听说过待人忠厚来防止怨恨,没有听说作威作福来压制怨恨的。

5计算围棋的目数是小的算计。

6只听奕秋的话,是他的脑力比不上奕秋吗?不是的。

7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礼,所以我和你就是世交了。(伯阳为什么指老子,我也不清楚,但这句话我听说过,好像是孔融小时候说的。)

8随后太中大夫陈韪到了,人们把那个聪明小孩的话告诉他,太中大夫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出息。

9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