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是如何发展儒学的?朱熹和王守任两者所属的哲学流派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5-30
朱熹是理学而王阳明是心学.  一、理在事先——朱熹  宋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亟需寻求一种新的思想统治形式.当时的思想家经过反复探索和研讨,总结出一个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揉合拂、道思想的新的哲学体系——理学.这套理论由北宋周敦颐开其端,程颢、程颐奠其基,而由南宋朱熹集其大成.因此,哲学界称朱熹为“理学巨擘”.  朱熹(1130-1200)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四书集注》,成为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科书;他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被奉为全国通行的标准答案;他的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御用哲学.  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理”是其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朱熹认为,“理”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原则.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超时空的永恒存在,无形无影,不生不灭,没有天地之前,理就已经存在了.由于理,才有天地的存在.即使天地万物都毁灭了,理也依然存在.但是,无形无象的理怎样产生有形有象的世界万物呢?理和气合,构成万物和人,天下万物都是理和气相结合的产物.但是理和气不是平等的,理为主,制约、决定着气.  二、王阳明:心外无物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曾筑室会稽阳明洞,故世称阳明先生.  有一次,王守仁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朋友不禁指着岩中花树问:“你说天下没有心外之物,可是这些花树在深山中总是自开自落,和我的心又有什么关系呢?”王守仁回答:“当你没有着到此般花树时,花树与你的心一样处于沉寂之中,无所谓花,也无所谓心;现在你来看此花,此花的颜色才在你心中一时明白起来,可见,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本来,山中的花树是独立于人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不因为人们没有看见它,就不存在.人来看此花时,花树的颜色、形状以及花的香味,通过人的视觉、嗅觉器官反映到人的头脑中,就产生了人们对花树的感觉印象,这是一般的常识.王守仁的朋友说“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讲的就是这样一种常识.可是王守仁认为,人来看花树,由于心产生对花的作用,此花颜色才一下子明白起来.那么,当人未来看“花”时呢,也就无所谓“花”的存在与否了.“花”只有在“心”的作用和影响下才具有存在的意义,这种关系就是“心’对“花”的感应和派生关系.并且,在王守仁看来,这样的派生关系是广泛地存在于心与天下万物之间的.  当王阳明说心外无物的时候,他的“心外无物”的哲学所描绘的完全是一个主观精神的世界.他以为,“物”的客观存在实际上是虚无飘渺甚至“随心所欲”的.所谓“物”其实就是心的主宰对象,心的表现形式,这样的“物”根本不能离心而独立.这实际上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主观唯心主义试图用人的主观意识去理解现实的存在,但是,这种现实的存在即使不用人的意识去解释它也会照样地存在.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以看看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或者葛兆光先生的《中国思想史》等等.当然还有很多研究他们二位的专著,也可以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