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是怎样把猿变成人的?

针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一说,劳动是怎样把猿变成人的?
1854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生物进化伦,并指出人类也同样是进化的产物。不久,英国博物学家赫X黎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古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详细阐述了动物和人类的关系,论定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二者的理论断定了生物学上进化学说的基础。1876年,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针对此论回答下列问题。

会使用工具来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直立行走
会使用工具
大脑皮层有语言中枢!!
这些全是最根本的!!
--------------------------------------------------
人和动物最根本的区别是: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而动物一般则不具备这两项功能;虽然在某些实验中也发现某些灵长目(比如猿、猩猩)对事物也有喜、恕、衷、乐之表情和一些简单的表现,但并不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些问题同时也是科学家们很感兴趣的。他们也在努力的研究这方面的课题。
---------------论文篇
人与动物的统一是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动物的对立即人的特殊属性。“人性”、“人的本质”应当是人的基本属性与人的特性、人的生物属性与人的非生物属性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而马克思则是在人的特性、人的非动物属性的意义上使用“人性”、“人的本质”概念的。如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废除私有制就是彻底解放人的全部感官和特性。不过要达到这种解放,就要靠这些感官和特性在主体和对象两方面都已变成人性的。”他先举眼睛为例说明对象必须具有人性:“眼睛已变成人性的眼睛,正因为它的对象已变成一种社会性的人性的对象,一种由人造成和为人服务的对象。”接着举耳朵为例说明它必须具有人性:“正如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就不是它的对象。”在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关系”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人类才具有,动物界是不存在“社会关系”的。恩格斯也是这样。在《反杜林论》中,他说:“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等等。正如朱光潜先生所分析指出的那样:“所谓‘人性的’,……也就是非动物性的。”(2)建国以后,理论界无论从“社会性”、还是从“意识性”、抑或是从“劳动”、“实践”方面解释“人性”或“人的本质”,都是把“人性”、“人的本质”当作人的特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来对待的。应当说,这是对“人性”、“人的本质”理解的一个严重失误。其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了建国几十年来对人的起码的生存欲求(即生物欲求)的粗暴践踏(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是,这种欲求是非人性的)。而以“人的特性”界定“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成了“人的特性的对象化”,由此来解释一切美学现象,其荒谬性不言而喻。
那么,马克思理解的“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讲过人的特性是“自觉自由的活动”、是“劳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理论界也分别从“意识性”、“劳动实践性”、“社会性”三方面使用“人性”或“人的本质”一语,这三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作一番澄清。
以“意识”、“理性”作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传统观念。受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影响,马克思早期也曾将人的特性理解为“理性”和“自由”。(3)大约从1844年开始,他的这一思想逐步发生转变。这一转变的标志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1845—1846年与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开始形成。用唯物史观来看人的特性,他发觉原来的观点太肤浅了。从“意识”的内容、本质来看,“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4)从意识的发生史乃至人类的发生史来看,“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5)可见,人的“意识”是由人类的特殊谋生活动——“劳动”或者说“实践”决定的,“劳动”或者说“实践”是比“意识”更为根本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还有一些言论可作参考。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作用》中指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7)
以“劳动”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后,“意识”还是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呢? 仍然是的,虽然不是根本区别。《手稿》指出:“劳动”的特征就是“有意识”:“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恩格斯在《自然辨证法》中也曾说过:“历史和自然史的不同,仅仅在于前者是有自我意识的机体的发展过程。”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他指出:劳动使猿的脑髓变成人的脑髓,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8)可见,在马、恩看来,意识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但不是根本区别。那么,“社会性”呢?它也是由劳动派生的人与动物区别的另一表现形态。马克思指出,人类的劳动有一个特点,即必须在一定的群体协作关系中才能进行。人类的这种群体协作关系,就是“社会关系”,人因而具有了“社会性”,成了“社会动物”:“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够作到——就象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9)“一切生产都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10)由于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从事劳动生产,所以,“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可见,社会关系实即劳动关系,是由劳动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照马克思的本意,劳动、意识、社会关系虽然都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但三者的关系并不是并立的,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意识、社会关系则是在这一根本区别之上产生的分枝性区别。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常常在并立的意义上使用劳动、意识、社会关系来说明人的特性,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一种误解。实践派美学将人的本质(即人的特性)理解为劳动、实践,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但是实践派美学在这里面临两个致命的问题,第一,它所信奉的马克思的这一人的特性观能否成立?是否正确?第二,以劳动、实践作为美的本质,是否符合马克思的本意?是否符合审美实践?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劳动”是什么?马克思给它的定义是,它是人的特殊的谋生活动方式,即“有意识的”、“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方式。同时马克思又说,“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是“劳动”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并创造了人脑的“意识”机能(恩格斯),产生了以社会劳动生活为反映内容的“意识”形态。于是,同意循环的逻辑矛盾产生了:一方面说“劳动”决定、创造了“意识”,另一方面又说“劳动”是“有意识的”谋生活动,请问,在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产生以前,哪来“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如果保持“劳动”的现有语义不变,那么,正确的逻辑推断应是先有“意识”后有“有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劳动”;不是“劳动”创造了人,面是类人猿的长期的无意识的物质谋生活动产生了具有“意识”机能的“人脑”,其后再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谋生活动——“劳动”:于是,“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恰恰在于“他们有思想”,而不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必备的生活资料”——“劳动”。马克思以“意识”为起点走到了决定“意识”的“劳动”,他自以为前进了一大步,殊不知他所界说的“劳动”又是以“有意识”为前提、由“意识”决定的,他实际上仍在原地踏步。就是说,按照正常的逻辑去理解马克思的人的特性论,我们得到的答案仍然是,“意识”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劳动”仅仅是由“意识”决定的人与动物的另一区别。(12)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也存在同样的漏洞。人们通常把“社会关系”理解为群体合作关系,这与马克思的意思不合。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社会关系”只相对于人才存在,“社会关系的含义是指许多个人的合作”,动物的群体合作关系叫“畜群”关系,只有人的群体合作关系才叫“社会关系”。一方面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方面又说“社会关系”是“人的合作关系”,这就陷入了同义反复,人是什么实际上没说清楚。事实上,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即“有意识的”谋生活动的主体相互结成的合作关系,他仍是以活动主体是否具有“意识”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之所以会犯这样的逻辑错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将人脑机能的“意识”与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混为一体了。其实,作为“意识形态”的“意识”,必须有反映内容,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社会)存在”(其实也不尽然,如意识对内在本能欲望的反映),是由劳动生活构成、决定的,而作为人脑机能的“意识”,则无须反映内容,只是指人脑具有的生理心理功能,它决不是由劳动构成的。作为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意识”,只能是意识机能,而不是意识形态。婴幼儿刚出生时没有意识形态,但有意识机能,你不能否认他是人。把意识形态与意识机能混淆起来,从意识形态由劳动构成其本质、内容,断定劳动比意识是更为根本、深沉的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导致劳动——人的本质论的思想误区之一。
关于第二个问题,早就有学者指出,将劳动、实践这一“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当作美的本质,是不符合马克思本意的。比如黄海澄在1986年出版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美学原理》一书中指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及类似的说法,的确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出现过,然而他不是在给美下定义时使用这些语言的。如果我们机械地照搬过来给美下定义,就显得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看起来似乎是尊重马克思,而实际上是歪曲了马克思的意思。”(13)实践论美学号称“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主要依据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八十年代以来,这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经济学手稿似乎变成了美学手稿,各派美学家纷纷据此去重新说明美本质,他们或以此修正自己原来的观点,如朱光潜、蒋孔阳(14),或以此充实自己原有观点的论据,如蔡仪、李泽厚。(15)现行实践美学观的美学教科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连篇累牍地形成的。尽管解释各异,他们的思路几乎不外是:《手稿》说过“劳动创造美”,所以美的本质是劳动;《手稿》指出“劳动”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所以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显然,这里在装糊涂,它置换了原来命题中的概念,“劳动”和“美”这两个不周延的概念摇身一变成了周延的概念,原来主词和宾词不可逆的判断变成了可逆判断。好象拔高了马克思,其实歪曲了马克思;好象理直气壮,其实强词夺理。众所周知,《手稿》是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所造成的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严重脱节的不平等现象时论及“劳动创造美”的。马克思指出:“劳动固然为富人生产出奇妙的作品,却替劳动者生产出穷困。劳动生产出宫殿,替劳动者生产出茅棚。劳动生产出(刘丕坤译本作“创造了”)美,替劳动者却生产出丑陋。劳动者用机器来代替劳动,却把一部分劳动者抛回到野蛮方式的劳动,把剩下的一部分劳动者变成机器。劳动生产出聪明才智,替劳动者却生产出愚蠢和白痴。”(16)显而易见,在“劳动创造了美”这个命题中,宾词“美”指为富人生产的财富之美,属不周延概念,并非指所有劳动产品都是美的,更不是指大千世界一切的美。同样,主词“劳动”也只是指部分的劳动——“异化劳动”,而不是指所有的劳动:并且,在“异化劳动”中,只有为“富人”生产“宫殿”之类“奇妙作品”的那部分“异化劳动”才创造“美”,而为“劳动者”自身生产“茅棚”之类的那部分劳动就只能产生遮风避雨、安身立命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劳动”也属于不周延概念。因此,由此得出“美的本质”是“劳动”“实践”、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推论,与马克思的原意相去甚远。
用审美实践去衡量“美的本质”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劳动实践”这一观点,其缺陷就更加明显。如上所述,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因此“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即“劳动的对象化”。姑且不说“劳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本身巳包含物化、对象化的意思,说“劳动的对象化”等于说“对象化”的“对象化”,逻辑上经不住推敲。即便假定这个命题逻辑上没问题,则“劳动对象化”即劳动的物化、产品化,我们能说劳动产品都是美的吗?当然不能。作为劳动产品,它必须具备的本质、特征和使命是效用(或者说使用价值)而非美,劳动可以在创造了效用的同时创造美,但美并不构成劳动必须承担的使命和必须具备的特征。这本来是个常识。如果将“人的本质”理解为“意识”、“社会关系”,以这种“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界定美则更显得以偏概全。众所周知,不只“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可能是美,本能、情感的对象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对象化也可能是美:同时,并非所有“意识”、“社会关系”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只有善的道德意识、善的社会关系的对象化才是美的,正如“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有待说明什么样的“人的本质”是美的一样。对此,早有学人指出:“‘对象化’的说法没有规定究竟是人的什么样的本质或本质力量对象化了才是美的。事实上,并不是一切人的、也不是人的一切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因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复杂多样的,人的本质也就不可能是统一的。岳飞与秦桧……之流在本质上怎能相提并论?”(17)正因为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出现了这样的十分牵强附会的解释:“人的本质力量……是促进人类进步、推动历史前进的求真、向善的积极力量……一切反动分子的腐朽、没落的行为,都是与历史发展的潮流相违背的,不能算是人的本质力量,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反动。”(18)所以,岳飞之类的道德上的好人是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秦桧之类道德上的坏人是不具有“人的本质力量”的,于是,现实成了理论的奴婢,为使理论能自圆其说,人成了非人。这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自说自话。
也许实践美学论者意识到说美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存在着明显的以偏概全,于是他们从马克思《手稿》中挑出“人的本质力量”一语,以此涵盖“人的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19)再以“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解释一切审美现象。这种做法,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经不住推敲。首先,毋庸置疑,“人的本质力量”的涵义应是“人的本质”内涵的逻辑延伸,二者可能外延有所不同,但主要意义当是统一的,不可能“人的本质”指“劳动”、“意识”、“社会关系”等人的非生物属性,“人的本质力量”则指“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全部本质力量和功能”,即人的生物属性和非生物属性的总和。其次,《手稿》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刚开始形成过程中的产物,唯物史观占主导地位,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还有残存,“人的本质力量”用语就是一个显证。在《手稿》中,“人的本质力量”用语意义模糊不定,有时确指“人的肉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力量,但这恰恰是马克思后来所扬弃的思想,不代表马克思成熟以后的看法。再者,如上所述,并非所有“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力量”的“对象化”都是美的。
在实践派美学的美本质定义中,“对象化”概念也存在问题。马克思使用的“对象化”一语本来自黑格尔,主指精神外化为物质的物化活动。黑格尔是在“理念”的“异化”运动中考察“理念”形态的。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产生以前,“理念”就存在了。这时,“理念”尚处在纯抽象阶段,是片面、不真实的。由于“理念”内在的矛盾作用,抽象的“理念”通过自我否定“异化”为“自然”,“自然” 是“理念”发展的纯物质阶段,也是片面、不真实的。于是又通过内在矛盾作用,“自然”“异化”为“绝对理念”。到了这一阶段,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达到辩证统一,“理念”也就不再发展了。抽象理念异化为自然即精神变物质的过程,黑格尔有时又叫做“外化”、“对象化”。可见,“对象化”是理念“异化”运动的特种形式。在《手稿》中,马克思讲“对象化”,主要就指这层意思。表面上,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是“人的物种生活(即有意识的生活活动、劳动)的对象化”,事实上,由于“人的物种生活”是以具有“意识”机能的大脑为存在前提的,所以,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实指“人的意识的对象化”。毫无疑问,物质性活动,是对象化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特点。即便按照字面意义,“对象化”也具有“物化”的意思。如果保持这个意义不变,那么符合“人的本质对象化”的美只能是一部分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产品:如果要用“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来解释一切的美,包括移情、直觉外射、人格象征的美(主要指自然美),就必须作出说明:这种可以局限在主体直觉、情感、想象范围内的“对象化”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对象化”,而是自己对这个词的重新活用。

综上所述,马克思说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就其自觉的一面而言,是指“劳动的对象化”,就其不自觉的事实一面而言,是指“意识活动的物化——“劳动”:它揭示的是人类的特殊谋生——经济活动——劳动的本质,而不是美的本质。“若把美定义为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不可能不漏洞百出的。”(20)
实践美学及其理论核心的漏洞实际上一点即破,然而读者可以看出,本文在论述这引些漏洞时则显得相当沉重和吃力。原因不在别的,而在谬误(请允许我用这个词)重复一千遍,就容易被人当作真理。如果说这种学说在言必称马克思的若干年前出现尚情有可原,那么在学术问题可以实事求是自由探讨的今天,在本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到来的世纪之交,再重复这样的学说就显得愚蠢可笑了。彻底清除这种似是而非的学说,我们的美学工作者就没有了退路,没有了得过且过、可以将就的倚靠,这对于我们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极有推动作用。探讨新的美本质定义,建构新的美学体系,只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审美实践出发的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即便从马克思著作中找不到现成依据,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而且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反之,不是从审美实践出发而是从马克思等人关于美的片言只语出发,对审美现实进行削足适履式的肢解,这样的学说不但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且是根本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对美本质的新的探讨、对美学体系的新的建构,就应当遵循实事求是的方法论。我们相信,由此产生的思维成果必定是令人耳目一新的

浪漫篇
人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在于有感受。

人与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我的幸福就是和你在一起.

或许有时我会高兴,或许有时我会悲伤,有时痛苦,有时沮丧,有乐不可支,有欣喜若狂

种种的感受----经历时间的磨砺,沉淀为幸福。

我的爱情,也一定会有高潮,有低谷,有激情,有暗哑,这样的爱情才是真实的爱情。

思想是人的灵魂,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有思想,而动物没有。人之所以有思想,是在于人有超越性,人的生活就是超越现实走向理想的生活,追求理想,走向理想的过程就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过程。没有思想的人,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是残缺的人。

思想篇
思想使人高雅,使人崇高。平庸的人只知道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不知道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和高雅,生活在物质欲望里,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真正意义上的人,不仅知道物质生活的富裕,也知道精神生活的崇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7-11

沉睡的中国文化快醒来进入科学,不要再做兽类的猿了?

人类破译了DNA基因密码之后,世界科学界已经彻底揭穿了达尔文的“猿变人”骗局,连傻子都知道自己不是猿。整个世界甚至连拜多头眼镜毒蛇“那迦”最落后的印度,都知道自己是人不是兽,走进科学正道文明路;整个地球竟然还有一个堂堂的神州后裔,为什么到今天的文化还停留在150多年前,适应当时迷惑皇家奴役百姓专用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斗争哲学的“猿文化”中,不能跨进科学?真的要把中国低级到丧失人性,成为兽类的“猿”吗?

1,不得不承认,这生命的密码绝对是超自然的杰作

生命是什么,生和死的界限到底在哪里? 20世纪上半叶,终于发现了作为生命基元之一的蛋白质,随后又发现了核酸、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分子量很大的分子,所以通常叫做生物大分子。

生命有许多特点,最主要的是要有新陈代谢(metabolism)和繁衍后代的能力。但这两种能力都来自DNA的功能。生物的新陈代谢是由基因调控的,基因是DNA的片断。除少数原核生物(主要是植物病毒)靠RNA繁殖外,绝大部分生物都是由DNA的复制进行繁殖,所以要产生生命,首先要产生DNA或RNA。

1953年英格兰人;罗莎琳德·富兰克林拍下的第51号照片,还有詹姆斯·沃森、法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尔金斯等三位共同发现;这就是地球上基本生命单位DNA的形状,(脱氧核糖核酸)具有双螺旋结构,从此,一门新的学科——分子生物学诞生了。给后人认识“造物主奇妙设计”打开一扇窗。

世界科学家于2000年公布“破译”了人类基因组。一年之后,这本人们称之为基因的“生命之书”被称为匆匆写就的“草稿” 。究其原因,是因为科学家们只临摹下莫名其妙的“文字”,却并未能全部读懂。因此,要想真正读懂“生命之书”,依旧是当前科学界所面临的最最迫切的问题。

据俄罗斯科学院恩格尔哈特分子生物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列夫·基谢廖夫院士所言,已破译的33,000个基因目前还仅仅是“字母”,是组成DNA结构的第一批砖头。现在是得想法将它们组成“词”,再从这些词得出有意义的句子。可这是件相当复杂而困难的工程。比如说,目前已能识别导致肥胖、脱发、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和其它一些疾病的DNA分子片段,但还找不到治愈它们的办法,这是因为决定某一征状的并不是一个,而是一组基因,它们的各自功能都是预定和有序的。等于一个上百万人的公司,要找到某一个管理系统或负责干部,就要懂得他们的语言或文字,然而找到他的科室。究竟是其中的哪个基因在起着关键作用,哪怕就是能找出其中的联系。总之,目前还是个谜。如果连“字母”的意思都不懂,如何找到这个部门的主管呢?

   DNA本身不复杂,是由4种不同的核苷酸相联而形成的长链,复杂的是DNA分子中这几种核苷酸排列的顺序(Sequence)。DNA借这4种核苷酸排列的顺序产生了不同的基因,由此产生了不同的蛋白质和生命必需的其它化合物,进而发展出不同的生物性状。这是何等精巧的造作!何等精美的设计!如今高精度的计算机岂能与之相比?

人类基因组计划不是纯理论研究,天书破译后还需解密,最终目的是利用基因来解决疾病。DNA(脱氧核糖核酸)包含着人类全部细胞的遗传物质,是高度精确的显微级生命基因密码。识别人类DNA中所有基因(超过10万);测定组成人类DNA的30亿碱基对的序列,它的各自功能都是预定和有序的。被誉为生命科学登月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至今仍在进行。基因测序是人类“生命之书”中最长、最难破解的一章。不得不承认,这生命的密码绝对是超自然的杰作,是智慧的设计,而非人类所能为,自然形成的巧合是讲不通的。  

2009年2月12日《参考消息》“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作为主题文章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世界人:达尔文200岁“进化论”遇挑战;基因技术冲击“自然选择”。

诺贝尔奖得主,首破DNA密码的弗兰西斯克里克已明白告诉人们:“在这个地球,生命不可能靠任何自然过程起源。”

奇怪的是,到今天还有文章说:“发现了基因的研究之后,达尔文的生命皆有共同祖先的预言才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实”、“DNA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为‘进化论’补充了重要的新证据。”

2,基因学研究没有发现猿分化的人类

人类无法推翻生命是全能造物主特意创造的杰作,造物主的创造工作就是把新的东西创始(originate)出来。或是形体的新,或是物质的新,或是二者俱新。这意思在《圣经》中希伯来语 Bara表示出来。这个意思特别的字在希伯来文旧约中只用了55次,每次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创造,即直接创始一些新的东西。另一方面,“造”( make)字在旧约中则用 Asah字表示,并出现了2,600次。翻译成不同的字眼,相等于英文的 do(做)make(制造)和 work(工作)等的意思。Asah字可以用来表示护理的作为(Providential working),通过第一因(First Cause即指神)以外的其它原因及预设宇宙本身的力量,而产生某些变动,但却没有产生任何新的东西,这就是人们找到当原子弹反造物主的“微进化”、也是达尔文主义藉以冲气飞上天的大气球。计算机许多程序的确是自动的、默认的,自行选择的。但是没有一位无知会说,计算机也是“自行选择”、无需人造的。

《圣经》新约中至少也有60个地方,引用或提到人受造的历史事实。神可以使用生化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依照他们的形象创造了人类 。关于这些信息、无限的标志可以在许多古老的典籍和现代实据考察找到线索。

炎帝和黄帝都是少典的后代,少典是安登女娲的后代,安登女娲是上帝造的。一名长期从事世界古代研究的著名学者、《山海经》研究筹备会会长宫玉海却提出惊人结论;他认为《圣经》中的伊甸园就在中国云南,造物主创造的夏娃、亚当就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女娲”和“伏羲”两兄妹。在河南开封也发现以色列教碑记载中国的伏羲、女娲就是《圣经》中的亚当、夏娃。

1999年4月28日〈新华社电讯〉,基因科学研究证实,中国人不是北京猿人的进化,而是人类单一起源的后裔。1968年遗传学家发现,全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家对人体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却发现目前存在地壳中的90多种元素几乎全部能在人体内找到;而且人类虽然有白、黄、黑等不同肤色之分,人口已达55亿之多,但人类学家却承认人类的祖先只有一个;

2005年4月,当今名家;北京文采声像出版公司出版、京文唱片传播有限公司独家发行,标题:《真正的夏娃;人类起源》的盘片和书,还作为英语学习资料向全国发行。上面说:“世界上虽有不同的人种,说不同的语言,过着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人类其实都源自于一个名为夏娃的共同祖先DiscoveryChannel将透过基因学家对于人类基因长期的追踪。在法医重建科技的协助下,你将会得到解答”。 这难道不正和《圣经》记载人类出于用泥土造的一个始祖不谋而合吗?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莎拉·蒂什科夫率领的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通过开展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非洲人基因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类起源于纳米比亚和安哥拉沿海边境。即桑人,或许与《圣经》中的亚当和夏娃最为接近。

2003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人类未解之谜》第18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威尔逊遗传小组,选择了来自非洲、亚洲、中东、欧洲、几内亚、澳大利亚土著妇女147人,利用她们生产婴儿时的胎盘,进行线粒体DNA研究,发现平均歧异率0.32%,达到高度一致。证明现代各族人最终是同一个女性祖先“夏娃”,这一理论科学界也就被称为“夏娃理论”。……美国研究人员利用计算机分析研究了8名现代非洲男性、2名澳大利亚男性、3名日本男性、2名欧洲男性以及4只大猩猩的基因结果发现;世界各地的现代男性源于同一副Y染色体。同样证明现代各族人最终是同一个男性祖先“亚当”。科学界称这一观点为“亚当观点”。

在法医重建科技的协助下,近代科学界基因学家利用计算机长期的追踪、分析研究基因的结果,却找不到“达尔文‘进化论’假说400~600万年前从‘猿分化’出来的原始人留下的后代。”这是当今科学界公开公认的。

猿受精卵即使发生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也绝对不会产生新的基因,也就不可能长出人独有的器官和组织,不论经过多少万年都不能演变成人。也就是说,任何哺乳动物物种即使产生变异也只产生新亚种。即猿变异的结果只能是新型猿,它的分类还是猿;狗变异的结果只能是新型狗,它的分类还是狗,难道达尔文主义会称它是人?。

上百年来,在中国被视为不容质疑的科学真理、根深蒂固的达尔文“猿猴进化成人”假说──反面材料的推动下,反而让一批诚实、严肃、坚持真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近代杰出科学家基于研究结果,找到铁证如山的科学成果,人类真正起源——夏娃。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推进,人类较原始时代已进步多了。人们发现极其复杂多变的宇宙生命,现今科学尚还无力解释的许多事实已远不能用简单的“自然进化”假说可充塞了。

地球上的生命决不是随机演化的结果, 科学地研究地球人真正起源绝不能单纯从生物学角度进行,而应该从多元角度包括无形性、超然性着手研究,失去这些不能称真科学。科学发展到今天的人类,也不能只停留在100多年前的初级“自然选择”阶段里。

今天许多正义感的真正科学家已开始冲破各种思想束缚,勇敢地向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权威理论作挑战,敢与伪科学作坚决的斗争。对达尔文主义的“进化论”假说作了有力的回击和抵制,这对人类是一大贡献。相信不久会彻底扫清错误的猿猴变人的“进化论”假说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影响,因为历史的车轮是前进着的,被迷惑的人类一定会醒来、盲目崇拜偶像、被《皇帝的新衣》毒害的人也会开始讲真话。

组成宇宙的一切分子,它都有自由意志,看似独立的个体,但都是有序的,否则就没有这个宇宙。随着造物主的意思,即是相同的基因也可以造出不同的物种;同样也可以用不同的基因造出相同的物种来,因为一切分子的开关都在造物主的手上。

没有笑话好说,还想做人,首先要认识自己《我是什么?》,北京 : 作家出版社, 2011.8  ISBN 978-7-5063-6013-5

    Ⅰ. ①我… Ⅱ. ①何… Ⅲ. ①纪实文学-中国-当代 Ⅳ. ①I2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68256号,

连自己是人是兽都不知,就等于没做过人!

当年中央朱镕基总理的儿子那里也有这书。清华,复旦等各高等大学图书馆,都有引领中国人进入科学的这书,请自己去查看。在这进步的世界中早已没有猿文化了,不要让中央天天讲“科学”!!结果中国背着个“科学”的外壳文化, 最基本的自己是人是兽都不知。不要拖住中国人进入低智商的弱智,害死下代子孙丧失基本文化知识,到时堂堂的中国真的丧尽道德变猿关进动物园,给各国当闯物看就来不了。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2
  猿通过劳动制造生产工具,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丰富大脑的过程。经过无数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成了向人的进化。
  首先,劳动引起了古猿的四肢、大脑等身体结构的进化。古猿最早生活在原始丛林当中, 开始前后肢没有分工,后来发展到用前肢采集食物,用后肢支撑身体和直立行走。随着手的 劳动和四肢的分化,脑及脑外面的头骨也随之得到进化。
  其次,古猿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制造工具,从而与动物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古猿既然是猿, 那么,古猿体质的进化过程应该属于自然选择的过程。自然选择解释不了人的形成问题。在 猿向人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有“本能的劳动”和“真正的劳动”两种。 本能的劳动是指使用天然工具获得食物的劳动。从事创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 劳动,这种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起了决定的作用,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当古猿类 开始制造最原始的工具,集体进行劳动的时候,便产生了最原始的人类——猿人和原始的人 类社会”。(《中国史稿》第1 卷,第3 页)
  第三,古猿在劳动中逐渐产生了语言。根据对北京猿人的头脑分析,语言发音部位比较 隆起(左侧大脑大于右侧,有左颞叶),表明北京猿人能发出分节语言。正如恩格斯所说, 猿人在劳动中,产生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需要,于是分音节的语言就产生出来 了。语言是意识的表现,也是人和动物区分的标志。
第3个回答  2008-10-05
就劳动是怎样把猿变成人的?
劳动本就是对人而言的,
猿应该说是动物
动物是没有劳动一说的
因为它们除了食欲,性欲就没其他需要
猿之所以能变成人
一是环境由4条腿转为2条腿由生食转为熟食这一点很重要,他使猿转化成的时间加速.......
第4个回答  2008-10-05
鄙人以为是人利用劳动把自己变回人的,而不是劳动创造了人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