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顺磁共振基本原理

如题所述

电子,作为基本粒子,携带着质量和负电荷,其运动行为独特。它们在原子核周围轨道上旋转,同时沿着中心轴自旋。电子的运动产生了力矩,进而诱发电流和磁矩的产生。当置于恒定的外磁场H中,电子的磁矩就像微小的磁棒,因其自旋量子数为1/2,它在磁场中的取向只有两种:一是与H平行,能量低,为-1/2gβH;二是与H方向相反,能量高,为+1/2gβH。两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为gβH。


若在垂直于H的方向上,当频率为v的电磁波恰好使得hv等于gβH时,低能级的电子会吸收电磁波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这就是电子顺磁共振现象。这个过程的关键条件包括普朗克常数h,波谱分裂因子g(或g值),以及电子磁矩的自然单位玻尔磁子β。对于自由电子,g值约为2.00232,β的值为9.2710×10^-21尔格/高斯,而h的值为6.62620×10^-27尔格·秒。通过这些常数,我们可以得出电磁波频率与共振磁场之间的关系式:电磁波频率v(兆赫)等于2.8025乘以磁场H(高斯)。


扩展资料

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anetic resonance,EPR)是由不配对电子的磁矩发源的一种磁共振技术,可用于从定性和定量方面检测物质原子或分子中所含的不配对电子,并探索其周围环境的结构特性。对自由基而言,轨道磁矩几乎不起作用,总磁矩的绝大部分(99%以上)的贡献来自电子自旋,所以电子顺磁共振亦称“电子自旋共振”(ESR)。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