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雨季是什么时候?“黄梅”的来历?

如题所述

梅雨期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我国长江中下游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梅雨的形成是气旋或锋面在当地长期停滞的结果。每年五、六月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迅速加强,湿热的热带海洋气团和赤道气团就乘势扩张到我国南岭一带,与北来的、较冷的温带气团接触,形成锋面,在锋面上,不断产生气旋或低槽,这些气旋或低槽向东移动时。

常常被我国沿海的高压挡住去路,因而行动迟缓,先后在东南丘陵、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淮河流域南部长期滞留,使各地形成阴雨连绵的梅雨。

扩展资料

“梅雨细如丝,蒲帆轻似叶”,这是人们印象中的江南烟雨。然而据最新统计,自6月上旬以来,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强降雨过程,引发多地洪涝灾害。

经过短暂停歇后,本周南方还将遭遇三轮密集的强降雨“车轮战”。专家分析预计,此次强降水属于典型的梅雨锋面降水,西南暖湿气流更为强盛,冷暖空气交汇明显,持续时间将更久、强度更大。

每年四五月份,北方冷空气南下,赤道附近的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交汇,在华南地区形成准静止锋现象;五月下旬以后,随着南海夏季风的暴发,暖空气开始起主导作用,规模变大,冷暖空气相持的主战场向北推进,这样就形成了江淮梅雨锋面系统,也就是常说的梅雨锋。

换言之,南方热气流携带大量的水汽,遇上北方来的弱冷空气,就会产生规模庞大的对流现象,从而进入淫雨霏霏的梅雨时节。另外,大气环流的变异性会导致每年梅雨期开始有迟有早,梅雨持续时间有长有短。

梅雨锋不但带来降水还与强对流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是东亚季风区冷暖气流相互交锋的战场,是在江淮流域并向东延伸到韩国、日本等地的一条具有数千公里长的雨带。

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当锋面附近的降水强度达到暴雨程度即为梅雨锋暴雨。在梅雨锋持续时间特别长的年份,往往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地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这些条件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梅雨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这个“黄梅”有两解:
其一,因为黄梅雨季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呵呵,回答了第一个问),在南方,狭义些是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这个时节,气候不稳定,多雨潮湿,过去保鲜或除湿手段不发达,东西容易长霉斑,那霉斑不正是白黄色的么,从前文雅的人喜欢以一种豁达优雅的语言来形容“恶劣”的东西,如屎尿可以以‘雪隐’或什么‘人中黄(白)’代替。故这个容易长霉的季节因为“霉”音通“梅”,而叫作“黄梅雨季”。
其二,这个季节也是梅子由青绿转成“黄”色的时候----开始成熟了。因此也从此说推出“黄梅雨季”的叫法。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05-13
这个“黄梅”有两解:
其一,因为黄梅雨季是春夏交替的时候(呵呵,回答了第一个问),在南方,狭义些是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这个时节,气候不稳定,多雨潮湿,过去保鲜或除湿手段不发达,东西容易长霉斑,那霉斑不正是白黄色的么,从前文雅的人喜欢以一种豁达优雅的语言来形容“恶劣”的东西,如屎尿可以以‘雪隐’或什么‘人中黄(白)’代替。故这个容易长霉的季节因为“霉”音通“梅”,而叫作“黄梅雨季”。
其二,这个季节也是梅子由青绿转成“黄”色的时候----开始成熟了。因此也从此说推出“黄梅雨季”的叫法。

1、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一般都有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或降水集中的时段,叫做黄梅雨季。
第3个回答  2006-05-09
1、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地区一般都有一段持续阴雨天气或降水集中的时段,叫做黄梅雨季。
2、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造成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的天气。此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面积广,造成的洪涝灾害范围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约56天,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第4个回答  2019-11-09
梅雨--初夏时期从中国长江流域到日本南部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因时值梅子黄熟,故名。
梅雨产生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的锋区(可称梅雨锋),是极地气团和副热带气团相互作用的产物。梅雨雨带的位置和稳定性,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脊线一般稳定在北纬20°~25°之间)和强度密切相关,还与西风带有无利于冷空气南下到长江流域的环流形势有关。每年6月初,当大气环流的形势产生比较大的调整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跳到北纬20°以北,就开始人梅。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进一步北跳,越过北纬25°时,梅雨期结束,这时长江流域进入伏旱期。
梅雨时节话梅雨
梅雨是指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中旬初夏,我国长江中下游指宜昌以东的28―34°N范围内或称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这狭长区域内出现的一段连阴雨天气。这一时期,由于大气环流的季风调整,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在江淮流域持续交绥,形成一条东西向准静止锋,一般称为梅雨锋,使得阴雨连绵和暴雨集中。由于正值江南梅子黄熟时期,故称“梅雨”或“黄梅天气”。又因这时高温高湿,衣物容易霉烂,又称“霉雨”。
在梅雨时期,从江淮流域至日本南部,维持一条稳定持久的雨带。雨带中的暴雨分布不均匀,常有数个暴雨中心。梅雨锋的暴雨强度一般比台风暴雨要小得多,但由于梅雨锋持续时间长,暴雨范围广,造成的洪涝灾害的区域一般比台风要大。如1991年和1999年江淮流域梅雨期持续均达2个月,长江下游、太湖、淮河等地区出现了暴雨天气和严重的洪涝灾害,受灾害面积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受灾程度之重,均为历史罕见。太湖、里下河、滁河、秦淮河地区均出现历史最高水位。
形成梅雨锋暴雨的大气环流条件一般包括:
(1)在亚洲的高纬度地区对流层中部有阻塞高压或稳定的高压脊,大气环流相对稳定少变;
(2)中纬度地区西风环流平直,频繁的短波活动为江淮地区提供冷空气条件;
(3)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一次明显西伸北跳过程,500hPa副高脊线稳定在北纬20度至25度之间,暖湿气流从副高边缘输送到江淮流域。
在这种环流条件下,使得梅雨锋徘徊于江淮流域,并常常伴有西南涡和切变线,在梅雨锋上则中尺度系统如锋面气旋非常活跃。这不仅维持了梅雨期连续性降水,而且为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而梅雨锋暴雨则是不同尺度环流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定地区的特殊天气。
由于大气环流的变异性,导致每年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日期不同,早晚可相差40多天。有的年份,梅雨锋特别活跃,暴雨频繁,造成洪涝灾害。有时梅雨锋不明显,则会出现“少梅”或“空梅”现象。如1954年、1991年和1999年,都是由于梅雨期特别长,降水特别多,从而造成江淮流域的洪涝灾害。而1994年出现少梅,使江淮地区显得异常干旱。还有的年份,会出现梅雨带北移后又返回江淮流域再度维持相对稳定的现象,习惯上称“倒黄梅”。如1980年8月的“倒黄梅”对浙江各地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种梅雨期的异常情况,往往与全球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在正常情况下,7月上旬后,江淮流域梅雨自南而北陆续结束,锋面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江淮流域进入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