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挥音乐的育人作用

如题所述

唐文丽内容提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呢?本人认为:一、合格的音乐师资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关键。二、选好音乐教材,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保障。三、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新手段。关键词:发挥 音乐育人作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反应。”“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它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在二十多年来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十分注重发挥音乐对学生的育人作用,用音乐感化学生,教育学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一、合格的音乐师资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关键。 清初学者王夫之说过:“欲明人者先自明。”要教育好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这是一个教师的立足之本。而当前在乡镇中小学,音乐师资奇缺的状况依然存在,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兼职的教师音乐素质低下,有的不会弹琴,有的唱歌跑调,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单调,学生上这样的音乐课感到枯燥无味,没有兴趣,更谈不上美感了。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音乐素养的修炼。合格的音乐教师应该具备“五讲、四美”几个方面的素养:五讲:(1)讲奉献: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做人梯;(2)讲思想:必须具有敏锐的思想,能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能用正确的世界观来评论音乐作品。(3)讲专业: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有指导音乐课外活动能力,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心理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4)讲学习:努力学好教育学、心理学和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各门科学。(5)讲创新:敢于把先进的知识和教学方法用于教学实践中。四美:(1)心灵美:包括美好的品格、情感、情操、意志和智慧。(2)气质美:学生不仅通过音乐获得良好的陶冶,而且从音乐教师良好的修养、气质表现中吸取养料。(3)仪表美:是教师心灵、气质以及文化修养的外化,是学生直接审美的对象。(4)教态美:是教师综合性教学能力的形象表现。教师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直接显露在学生面前,不管自觉与否,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一种既是直接的感性的同时又是潜在的持久的深刻影响。鲁迅曾说过:“中国不是缺少天才,而是缺少生长天才的土壤。”由此可见,要想有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人格在素质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及时为自己充电,及时进行再教育,修师行,博师长,炼师功,铸师魂,加强教师素质道德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艺术修养,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位合格的音乐教师,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二、选好音乐教材,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保障。 音乐对人们道德、意志、品格、情操的影响,有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心田。多听高尚的音乐,会使人们的情趣高洁起来;多听铿锵雄壮的声音,也会使人们意志坚强起来,情绪高昂起来。当然,黄色的、低级情调的、庸俗的音乐,也同样会在潜移默化过程中,使人意志衰退、情趣低落,甚至陷入想入非非的魔阵之中。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选材很重要。只有选好音乐教材,才能发挥音乐积极的育人作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上精选的音乐,大都是经历了时代沉淀的经典,是音乐美的精品。为什么学生会对这些音乐麻木?因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制于很多因素,比如环境、经验、教育。这些不是不可改进的。音乐老师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如何提升?有很多技术,需要音乐老师在音乐、教育等方面的足够能力和经验。比如:(1)老师本人对音乐的美要敏感,能准确地捕捉住音乐最具魅力的元素,能选择最美的元素和学生分享。(2)音乐老师的沟通技术(范唱、伴奏、指挥、配器等诸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要好,能传神地把音乐之美传达给学生,引起美感共鸣。(3)能遵从音乐审美培养的规律进行教学。从具备浅显直观的美的音乐起步,逐渐迈入具备更深刻更复杂的美的音乐。在由浅入深的教学进程中,方方面面的知识教学和情感教育要及时跟进,学生才能在新的知识情感层面上去接纳和领悟更复杂高深的音乐美。这些需要老师足够的素质。(4)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音乐经验,不要和时代脱节,和学生形成审美代沟。固步自封、知识老旧、还动不动就瞧不起学生的音乐老师,连走近学生的可能都没有,怎么去引导他们呢?(5)教师要学会从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寻找教学材料。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选材:选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歌曲,让学生学会一首歌,还能了解一段历史或背景。如,《阳光三叠》、《校园夕歌》、《毕业歌》、《共青团员之歌》等;选具有符号意义的经典名曲或民歌,这些歌曲的旋律是学生们必须熟记的经典旋律。如,《欢乐颂》、《念故乡》、《故乡的亲人》、《雪绒花》、《茉莉花》、《樱花》等;选有真情实感、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并引起他们共鸣的歌曲。《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同一首歌》等;选旋律优美流畅、适合初中学生年龄演唱的具有校园歌曲风格的歌曲。如《橄榄树》、《东方之珠》、《桅子花开》、《校园的早晨》、《踏浪》、《兰花草》等;选能激励他们勇往向前,在他们聚会或集体活动时可以激情齐唱的歌曲。如《真心英雄》,《阳光总在风雨后》、《海阔天空》、《我的未来不是梦》、《隐形的翅膀》、《一千零一个愿望》等 ;还可以选一些适合初中学生演唱的英文歌曲,学生一定会感兴趣的。总之,流行音乐本身也是一座教学材料的宝库,老师要慧眼识珠,善于从中选择最合适的音乐材料,实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现编教材是有专家把关的学科知识体系结构完整的文本。但是我们要看到,教材不是圣经,它只是我们开展教学工作需要借助的一个工具。只要把握了《课程标准》,只要理解了教材内部的学科知识结构框架体系,我们完全可以对教材进行大胆的处理——增删替换。老师要根据学生情况,为学生精选好的音乐,在课堂上和他们分享,而是不是教材上的音乐,并不重要。教师还可以自编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进行教学。三、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是发挥音乐育人作用的新手段。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是“一张嘴、一架琴、一本书”,教学内容单一、手法单调、信息量少、课堂气氛沉闷,已经跟不上现代社会艺术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与现代媒体接触日益频繁的现代中学生,个性的叛逆,心理的早熟,使他们早已不满足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陈旧的教学手段,落后的教学形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信息社会的知识传播和学习形势,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音乐育人的目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和运用,大大更新了传统教学模式,它尽可能地让学生的听觉、视觉、乃至感觉全部调动起来,不再拘泥于听、读的形式,而这种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更好地体现在音乐课堂上。如在唱歌教学中,多媒体就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等,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1、教育功能。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情感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运用多媒体教学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幻灯片外,还可以放映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感染功能。它包括愉悦感染和悲凉感染等,指的是歌曲的内容通道多媒体再现情景后,学生的情感受到激发而产生共鸣。如教《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歌时,教师可制作幻灯片,在幻灯映出的“青山、白云、河水、梯田、果树、松柏、麦浪”背景下,播放歌曲的演出录音,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景的艺术氛围里,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美感功能。美是客观存在的。音乐除了声音的美之外,形式美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能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如在教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第七首《保卫黄河》时,通过放映多媒体演唱录像,使学生从形象、色彩、音乐旋律等视觉和听觉方面如身临其境,强烈地感受到乐曲磅礴的气势和中国人民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从心灵深处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进而热爱美、追求美,也就会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并为这种美好的生活而奋斗。总之,多媒体教学以其丰富的信息资源和自主灵活的教学方式,极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音乐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教育。
  中国古代的哲人认为,音乐具有“教化”功能。孔子说,“广博易良,乐教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对学生的精神能起到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如教唱抗日救亡歌曲《保卫黄河》《太行山上》 《松花江上》,不仅使学生感觉到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及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高涨热情,而且再现了当时“母亲送儿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使学生感受到一次革命理想与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教唱《走进新时代》《好日子》,让学生感受到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把祖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学习。
  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贺绿汀同志曾经说过:“音乐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情途径去感染人,也可以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
二.音乐教育中的智育教育。
  音乐是启迪智慧的钥匙,音乐教育对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开发人的右脑,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有巨大的作品用。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如果我在早期没有接受音乐教育,那么无论什么事业都将一事无成。”“我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音乐的启发。”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等能力。各种音乐实践活动都需要听觉、视觉、和运动觉的积极活动,都需要敏锐的反应能力和相应的协调能力。如学钢琴,大脑和十指协作,眼、耳、手密切配合,同时兼顾两行谱表的和声,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和分配,极有利于智力的开发。音乐的表现和欣赏活动,尤其是音乐创作活动更需要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对智力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三.音乐教育中的美育教育。
  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做到以乐怡性,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好些歌曲往往同时体现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比如《十五的月亮》,既可以使学生感受月亮阴晴变化的自然美,又可以使学生从“万家月圆,才是我的心愿”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中,感受到社会美,还可以使学生从各系环环相扣的写作结构、凝练优美的语言中领略到艺术美。正如罗丹所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
四.音乐教育中的体育教育。
  现代的音乐教育注重音乐与身体运动的结合。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注重音乐与人体运动的紧密结合,这种“体态律动”,“和乐动作”能使学生反应敏捷,耳聪目明,鼓舞斗志,发挥了怡情健身的功能。音乐使体育更具魅力主要表现在健美操、艺术体操、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项目中。人们在或优美或激昂的旋律伴奏下,锻炼了身心,健康了体魄。在不同的运动中,千姿百态复杂的技术动作与音乐旋律、节奏融为一体,塑造出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如女子自由体操和艺术体操展示了灵巧、活泼、舒展、婀娜的美;花样滑冰则创造出自由奔放、潇洒自如的艺术境界。由于运动形式与音乐艺术的完美结合,所以更激动人心,更令人振奋,更充满着生命力昂扬的情调。这就是“更高、更快、更强”的神奇魅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