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典故

记不清了,大概是东周时期,一个国家暴君当政,人民没有舆论自由,走在路上看见熟人,不敢说话,只能用眼神打招呼。
求原文

道路以目

周厉王时的百姓民怨问题,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就要算周厉王禁谤了。周厉王施政暴虐,老百姓不免怨声四起。邵公就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受不了啦。结果周厉王就让秘密警察监听那些对朝廷有不同政见的人,听到了,就杀无赦。这样一来,举国上下不再敢对国事评头论足了,就是相互见面,也不乱搭腔,而是道路以目。周厉王高兴地对邵公说:我能够统一思想,不再有人敢胡言乱语。借这机会,邵公就发表一通常常被后世引用的高论:「您这是强行封老百姓的嘴,哪里是老百姓真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了啊。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老百姓也是一样的道理啊!」当然,这番话周厉王听不进去,老百姓还是敢怒不敢言。本来,在一般情况下只有穿鞋子的人才知道自己对鞋子的真实感受。制度性地排斥不同信息,尤其是反对的声音,往往会使当局对民意的变化和社会危机的触觉变得迟钝。没有政治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政治预警。周厉王最后尝到了苦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1-20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的暴政.召穆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政!”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老百姓都不敢随便说话了,路上相见,以目示意,不敢交谈.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了,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召公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啊.可是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此,治水者只能疏通河道而使它畅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谏之力,君王的同宗都能弥补、监察国王的过失,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加以谆谆教诲,年高望重的师傅再进一步劝诫他,然后,由天子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常理.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像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百姓发表言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都能表露出来.人们认为好的就尽力实行,认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才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老百姓把内心考虑的事说出来,朝廷认为行得通就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参考资料:白科

第2个回答  2010-01-20
周厉王当政时期,后来发生了国人暴动
第3个回答  2010-01-20
那你要的是什么典故?是时代?还是什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