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茶的故事

最好3个,或2个。
急急急~

1、周总理的茶之佳话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将200克大红袍作为珍贵礼物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之“小气”不免心生疑窦。

此时,在毛主席身边陪着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困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

于是,周恩来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武夷岩茶大红袍,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总产量只有八两,主席送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尼克松总统一听,觉得周恩来说得幽默风趣,大家都开心地笑开了。  就这样,四两武夷大红袍茶叶作为国礼,成就了一段大国外交佳话。

2、毛主席爱吃茶

毛主席嗜好是茶叶和香烟,并且精于品茶,老人家终身不离茶水,曾挥毫写下-“饮茶粤海未能忘”的名句。据毛泽东生活管家吴连登回忆说,主席唯一在生活上的要求就是要有烟和茶!

而且毛主席喝完茶水后还将茶叶咀嚼一番,吃得津津有味。这个吃茶习惯,是他青少年时期在家乡农村养成的。

3、朱德总司令写茶诗

朱德总司令不仅喜欢饮茶,还喜欢为茶写诗。朱德同志一生日夜操劳国家大事,仍然能活到九十多岁,其长寿的赛决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喜欢饮茶是重要原因之一,他尤其喜欢庐山云雾茶,他曾在庐山上写过一首饮茶表达饮茶.

4、孙中山鼓励振兴中国茶业

孙中山先生是学医出身,他认为“茶是最合卫生最优美之人类饮料”。

他说:“中国常人所饮者为清茶,所食者为淡饭,而加以菜蔬豆腐,此等之食料,为今日卫生家所考得为最有养生者也,故中国穷乡僻壤,饮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寿。”

而且他曾呼吁振兴中国茶业,在题为《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讲演中谈到,“外国人没有茶以前,他们都是喝酒,后来得到了中国的茶,便喝茶来代酒。以后喝茶成为习惯,茶便成了一种需要品。”

5、鲁迅喝茶享清福

坊间有言:鲁迅妙论茶,鲁迅爱品茶。鲁迅先生经常一边构思写作,一边悠然品茗。他客居广州时,曾经赞道:“广州的茶清香可口,一杯在手,可以和朋友作半日谈”。

他对品茶有独到见解,曾有一段著名妙论:“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首先就必须练功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感觉。”

6、老舍边饮茶边写作

老舍先生认为喝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他喜欢一边喝茶一边写作,如果没有茶,喝多少水都会觉得不解渴。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都不忘随身携带茶叶。

曾经,爱茶如命的老舍新生提出要戒茶要戒茶,原因是因为物价高涨,说道,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增高,已经叫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粮食涨,茶也凑热闹可见茶和粮食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先生只是叫嚷一阵,并不见它真正的戒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31

1、苏东坡与茶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一次出游时,来到一座庙中休息,庙中主事的老道见苏东坡相貌普通,衣着简朴,便对他态度冷淡,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了句:“茶。”

等到苏东坡坐下,二人交谈之后,老道才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于是把苏东坡带到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

二入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原来对方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敬香茶。”

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准备告别老道离去。老道连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

苏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老道看完后,顿时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2、唐伯虎与茶

一天,好友祝枝山来到唐伯虎的书斋,让唐伯虎出题猜谜,唐伯虎笑了笑说道:“我这里正好做了一道四个字谜,你要是猜不出,恕不接待!”

说完,便缓缓吟出谜面:“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士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不到一会儿,祝枝山便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倒茶来!”

唐伯虎知道他猜中了,于是将祝枝山请到太师椅旁坐下,又示意家童上茶。原来这四个字谜正是“请坐,奉茶”。

3、曹雪芹与茶

曹雪芹是一位博学多识、才气横溢的小说家,他对茶的了解,也比其他人更加精通。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王熙凤给黛玉送去暹罗茶,黛玉吃了直说好,凤姐就乘机打趣:“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这里就用了“吃茶”的民俗,“吃茶”表现女子受聘于男家,又称为“茶定”。

4、毛泽东与茶

毛泽东常常睡觉醒来后并不起床,湿毛巾擦过手脸就开始喝茶。而且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睡前喝的那杯茶不倒掉,起床后加点开水再喝。

一边喝茶一边看报,过一小时才起床、吃饭,然后开始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

他爱喝绿茶,尤喜龙井,且要浓、要热,身边工作人员每年都要代他向杭州定购西湖龙井茶叶。

他每月喝掉三四斤茶叶是常事,这些都从他的工资中开支。毛泽东外出开会视察时也是自带茶叶,喝过地方上提供的茶叶后一般都会付钱。

5、鲁迅与茶

鲁迅论茶,鲁迅对喝茶与人生有着独特的理解并且善于借喝茶来剖析社会和人生中的弊病。

鲁迅有一篇名《喝茶》的文章,其中说道:“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功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感觉。

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泡了之后,色清百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

后来,鲁迅把这种品茶的功夫和特别感觉。喻为一种文人墨客的娇气和精神的脆弱,而加以辛辣的嘲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1
王安石与茶
王安石与苏轼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虽然政见相左,友情却十分深厚,而且都是爱茶之人。苏轼在种茶、烹茶上造诣极深,而王安石在鉴水、品饮上略胜一筹。
王安石老年患了痰火之症,虽然每每病发时服药,却难以除根。皇帝爱惜这位老臣,让太医院的御医帮他诊断。太医详细问诊了一番,没有开药,却让王安石常饮阳羡茶,并嘱咐他须用长江瞿塘峡的水来煎烹。王安石虽然觉得纳闷,但他也是嗜茶之人,就照做了。
茶好买,但日取瞿塘峡的水却有点难办。一次,王安石得知苏轼将赴黄洲,途中会路过三峡,就慎重相托于苏轼说:“介甫十年寒窗,染成痰火之症,须得阳羡茶以中峡水烹服方能缓解。子瞻回归时,烦于瞿塘中峡舀一瓮水带回,不胜感激。”苏轼自然爽快地答应了。
几个月后,苏轼返程,因为旅途过于劳累,船经过瞿塘中峡时打了一会儿瞌睡,等一觉醒来,船已到了下峡,想起老友的数次嘱咐,赶紧在下峡水舀了一瓮水。
待苏轼将水送到王府时,王安石大喜,来不及道谢就亲自取水而烹茶,邀苏轼一起细细品饮。王屏声静气品了第一口,忽然眉头微凝,问苏轼;“此水取自何处?”苏轼答“瞿塘峡。”王又问:“可是中峡?”苏轼有点心虚,但还是强答道:“正是中峡。”王安石摇头道:“非也,非也!此乃下峡之水。”苏轼大惊道:“三峡之水上下相连,介甫兄何以辨之,何以知此水为下峡之水?”王安石笑道:“《水经补论》上说,上峡水性太急,昧浓,下峡之水太缓,味淡。唯中峡之水缓急相半,
浓淡相宜,如名医所云,“逆流回阑之水,性道倒上,故发吐痰之药用之。故中峡之水,具去痰疗疾之功。此水,茶色迟起而味淡,故知为下峡之水。”
苏轼听了王安石的话,既惭愧,又满心折服,连声谢罪致歉。

张岱与茶
 
张岱是位识茶辨水的能手,《陶庵梦忆》记载他拜访老茶人闵汶水的经过,过程十分有趣:一次他慕名前往拜访一位煎茶高手闵汶水,正好闵老外出,他静心等待,闵老回来后,知道有人来访,才招呼一下,就借故离开,想测试张岱的诚意,张岱虽几经等待,非但未打退堂鼓,反而更下定决心非喝到闵老煮的茶不可。闵老回来时,见客人还在,知道来者是个有心人。于是才开始煮茶招待他,闵老「自起当炉。茶旋煮,速如风雨。」的娴熟技巧,让张岱惊叹不已。之后闵老将张岱引至一室,室内「明窗净几,荆溪壶、成宣窑瓷瓯十余种,皆精绝。灯下视茶色,与瓷瓯无别而香气逼人。」着时让张岱大开眼界,不禁问闵老:「此茶何产?」闵老想考考他说:「阆苑茶也。」然张岱觉得有异,说:「莫绐余,是阆苑制法,而味不似?」闵老暗笑并反问:「何地所产?」张岱又喝了一口说:「何其似罗岕甚也。」闵老啧啧称奇。张岱又问:「水何水?」闵老说:「惠泉。」张岱又说:「莫绐余,惠泉走千里,水劳而圭角不动,何也?」闵老知道眼前这位是个品茶高手,遂不敢再欺骗他,过了一会儿,就持一壶满斟的茶给张岱品尝,张岱说:「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向瀹者的是秋采。」闵汶水对于张岱神之又神的辨茶功力,不禁赞叹道:「余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于是和张岱结成好友。(《陶庵梦忆.闵老子茶》)

苏轼的茶联
苏东坡平素不讲究衣着,一日,他穿一件普通的长衫,到一个寺院里,寺院的主持大和尚并不认识他,仅说了一句:“坐。”招呼侍者:“茶。”东坡没有理他,集中精力欣赏寺内的字画去了,主持和尚见此位来客举止不凡,不由得肃然起敬忙又道:“请坐!”忙吩咐侍者:“敬茶!”那主持和尚请教客人的姓名,方知客人竟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满脸堆起笑容,恭请客人:“请上坐!”连呼侍者:“敬香茶。”当和尚请他写一对联时,东坡触景生情挥就一联:“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此联将势利鬼的姿态刻划得淋漓尽致。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