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寇准为何生活作风不良 北宋寇准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寇准,生卒961--1023 年  北宋政治家、诗人,汉族。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出身书香门第,少年聪明好学,对《春秋》三传,读得烂熟,理解得很透彻。这为他以后入仕从政打下了初步的知识基础。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寇准与宋初山林诗人潘阆、魏野﹑“九僧”等为友,诗风近似,也被列入晚唐派。其五律如《冬夜旅思》之类,情思凄婉,很有贾岛诗的风味。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



寇准是个非常有趣的男人。
北宋的宰相,寇准的个性绝对能排进前三。
他有时极富魅力,有时又极其恶劣。他的上司(包括两任皇帝在内)、他的朋友,甚至连他的敌人都对他又爱又恨,难以自拔。

寇准的自我意识空前强烈。
自信、自负、自傲、自高、自大、自矜、自恋。怎么说都很合适
寇水仙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咏华山》
据说这一年他八岁。
从小就养成了天老大我老二,除了皇帝老儿我谁都不鸟——实际上大多数时候他连皇帝的面子都不鸟——的唯我独尊型人格。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寇准考中了进士。那年孩子十九岁,按照古人的标准还没有成年。
——宋·龚鼎臣《东原录》

因为他太嫩了,有人劝告他说皇帝用人喜欢年长稳重型的,你何不谎报下年龄?寇准正色表示“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因此,赵光义对这个小子特别欣赏。

寇准以“神童”自居

寇准的诗集叫作《忠愍集》,现存三卷。在有的诗题目下面,寇准会自己给自己加个注。他加的注都是什么呢?比如《寓居有怀》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四岁”,《春日怀张曙》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六岁”,《书山馆壁》这首诗题目下的注是“时年十九”……而十九岁以后写的诗他就再也不加年龄注了。

后世对寇准的评价是:“左右天子为大忠。”你哄着骗着乃至要挟着吓唬着皇帝去做事都不算大事儿,关键问题是你想让皇帝干什么。
寇准绑架了宋真宗到澶州前线,挽救北宋社稷于倾覆之中,这就是他永远铭刻在史册上的功勋

寇准的自信既让他光芒四射、耀眼无比,却又给他带来了致命的性格缺陷。
他坚信“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他刚愎自用、目中无人。再加上他心直口快,有一说一,更是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
这些人中不仅仅有王钦若、丁谓那样的小人,还有很多和他一样对宋廷有所贡献(其实严格来说王、丁二人也不是对朝政全无贡献,只是过大于功)的能臣。
他有一个宰相应有的胆识和气魄,却缺少一个宰相应有的气度和雅量。
他在战时是力挽狂澜的最大的功臣,在战后治理国家的时候却成了破坏朝政稳定,甚至搞内斗的带头人物。
他不甘人下,所以为了往上爬,他可以肆意攻击自己品德高尚的朋友,也可以伪心地去迎合自己本来最不屑的“天书”(就那么一次,但也算得上晚节不保了)。
他爱恨分明,所以讨厌的人他就要去往死里踩,不管对方的才干、为人如何;喜欢的人他就各种提携,有官大家做,同样不怎么考虑对方的才干和为人。
所以他自以为是在选贤举能,但很大程度上他其实是在任人唯亲,甚至可以说党同伐异。

就因为寇准这么个锋芒毕露的性子,所以大家一面欣赏他的才华,另一面又对他身上的毛刺儿非常头疼。
当时的明白人都让着他,比如太宗朝吕端当初和寇准一起做参知政事(副宰相),后来吕端先升了宰相,担心寇准不服气,所以就主动申请让宰相和参知政事一起掌管政事印(本来参政是没资格掌印的),来安抚寇准。
再比如真宗朝想拜毕士安为宰相,毕士安却极力推荐寇准,两人同登相位之后,他又在寇准被诬告谋反(寇准是经常被诬告谋反的体质)的时候保护他。可以说没有毕士安,恐怕就没有寇准在澶渊之战中的精彩表现了。
因为吕端、毕士安年纪比寇准大,入仕比寇准早,所以他对这两人还是相对比较服气的。到只比寇准年长五岁,又和寇准同年登科的王旦那里,寇准性格里偏激、狭隘的一面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1    寇准和王旦本来关系应该是很好的,他俩同年中进士,同年关系就是天然的政治同盟(寇准的两个死对头王钦若和丁谓也是同年,当然他俩内部也掐)。澶渊之战的时候,寇准是宰相,王旦是参知政事,给寇准当副手。因为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病,王旦要赶回去主持后方,临行他特意让真宗把寇准叫来,问这仗如果败了(“十日之间未有捷报”)该怎么办,赵恒被他俩逼得只好表示“如果朕捐躯/被俘,那就立太子吧”。从这件事来看,寇准和王旦合作得是很好的。
2      澶渊之盟签订以后,寇准自恃功高(当然他的功确实高)得意忘形,又有死对头王钦若在真宗面前上眼药,所以被贬出外。后来他的好朋友王旦做了宰相,极力推荐寇准,他才得以回朝担任枢密使的职务。按理说寇准是应该对王旦很感激,好好跟他合作把朝政搞好的。
但是寇准不,可能他是觉得昔日的手下成了如今的上司让他很没有面子(枢密院虽然和中书门下号称二府,但枢密使还是要低宰相一头的),或者他干脆就是想把王旦拉下来自己当宰相,总之他梗着脖子跟王旦扛上了。
具体表现为,当时东西二府经常互通文件,寇枢密瞪大眼睛从东府(中书门下)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发现错误后大喜过望马上给真宗送过去,导致中书工作人员从王旦以下都被赵恒骂了一顿。然后中书同仇敌忾,也瞪大眼睛从西府(枢密院)送来的文件里挑刺儿,果然也发现了错误——结果宰相王旦表示,把文件退回西府,让他们好好改过来。

这件事让寇准很不好意思,特意跑过来跟王旦讲,同年,甚得许大度量?然并卵,王旦的大度没能阻止寇准一而再、再而三地在真宗面前讲他的坏话。


3      类似的事情也曾经发生在太宗朝的宰相卢多逊和李昉身上,赵光义就很不客气地对李昉说过“多逊居常毁卿一钱不值”。赵恒对王旦说:“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

4    寇准作作作久了,真宗终于受不了准备再次让他滚蛋。寇准知道自己要走人,第一时间冲到王旦面前,伸手要官——给我一个使相(节度使、亲王等加“同平章事”衔,待遇相当于宰相,是很高的荣誉)做做吧!
王旦表示这种大官怎么可以私下求人?
寇准咬牙切齿地回家去了。
过了两天真宗找王旦聊寇准的问题
王旦笑道:“臣以为寇准这样的大功臣,给个使相做是极好的,倒也不负恩泽。”
寇准拿到使相后冲着真宗痛哭流涕,道这都是陛下的知遇之恩啊要不然臣就为权贵所压迫了BA真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告知真相,寇准不相信。

5      寇准离开京城之后,王旦和真宗都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高兴得太早了,寇准这人无论在哪儿都能花样翻新作出死来。
寇准在自己过生日的时候大操大办(此人生活极度奢侈糜烂,但考虑到宋朝宰相的薪水和他的为人,应该还不至于腐败),本来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但是他偏偏各种“服用僭侈”,甚至还搞了件黄褂子穿上(排设如圣节仪,晚衣黄道服,簪花走马)。
宋真宗听说之后大怒,是可忍孰不可忍:“寇准乃反耶?”
宰相王旦说寇准只是不注重小节,没有不忠。

6    后来王旦就积劳成疾要不行了,赵恒要让王旦推荐继承人。
王旦一开始不说话,后来赵恒一直问,王旦才很艰难地说:“寇准吧。”
赵恒:……
王旦去世之后过了几年,真宗居然真的把寇准召回京城来当宰相了。据说寇准到京后第一时间在赵恒面前痛哭流涕,表示要去给王旦上坟。

于公说,王旦是真宗朝一代贤相;于私说,他是谦谦君子(这样的人才算是真君子,寇准就称不上君子,只能说是猛人),又是寇准的朋友——至少从王旦这方面来说,他始终对寇准满怀善意,尽最大的努力来提携、帮助乃至保护他。
但寇准就是这么折腾王旦的。

      而那些让寇准欣赏提携的人又是什么人呢?不得不说这家伙真是没什么识人眼光。

  1     比如他在太宗朝当参知政事的时候,另一位参政张洎是他提拔进来的,提拔的原因是往日张洎曲意奉承哄得他很开心。

       张洎是什么人呢?他原来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宠臣,与另一位大臣陈乔同秉国政,南唐国破的时候张洎和陈乔相约一起殉国,结果陈乔上吊自杀了,张洎跑去劝李煜投降,还冠冕堂皇地说“我活着是为了保护陛下您,等宋皇向您问罪的时候,请把责任都推到我头上吧”。后来张洎在宋朝做官,还特意跑到李煜那儿打旧主的秋风,李煜有一大家子要养手头非常拮据,只好把一个白金脸盆送给了他——张洎非常不满意,认为是另一位南唐旧臣潘慎修在李煜面前说他的坏话的原因,从此与潘慎修绝交。

就是这样一个人,寇准对他“兄事之”,极力向太宗推荐。结果后来寇准因专权被宋太宗厌弃的时候,张洎第一个站出来对寇准各种落井下石。

2      再比如寇准跟温仲舒关系很好,合称“温寇”。温仲舒又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和宋太宗朝的状元宰相吕蒙正既是好友,又是同年。温仲舒犯事被罢的时候,是吕蒙正极力推荐,才使得他复起为官,但是后来吕蒙正罢相的时候,踩他最厉害的人就是温仲舒(……这倒跟寇准对王旦有点儿像)。

3     再比如寇准和丁谓,其实这个死敌是寇准一手栽培起来的,曾经是他的“门人”。寇准对他的才干非常器重(丁谓有才是事实),极力向当时的宰相李沆推荐,两人就此有一段非常有名的对话:
寇准与丁谓善,屡以谓才荐于沆,不用。准问之,沆曰:"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准曰:"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沆笑曰:"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准后为谓所倾,始伏沆言。
——《宋史·李沆传》
与寇准相反,李沆看人是出名的准,因此被目为圣人,大家都尊称他为“圣相”。这次李沆的大预言术又放对了,寇准后来被丁谓这个小白眼狼坑得那叫一个惨。
其实直到让丁谓非常丢脸的那次“溜须”事件发生,可以说丁谓对寇准都是非常尊敬,甚至可以说非常殷勤的。但是因为之前丁谓和王钦若一起,各种迎合真宗大搞天书封禅、劳民伤财,还制造各种祥瑞,所以寇准对丁谓非常看不惯,当年的好印象早就磨没了——寇准的好友张咏就曾经抬着棺材去见真宗,表示要斩丁谓以谢天下,然后斩我头以谢丁谓,十足的同归于尽架势。
丁谓给真宗上报祥瑞的时候特别喜欢用仙鹤。结果有一天寇准坐衙门,一群乌鸦扑棱棱飞过来,老寇哈哈大笑道:“幸好丁谓不在这里,不然他肯定要说这是一群玄鹤!”
这个梗流传出去之后,丁谓从此多了个绰号,叫做鹤相。
后来寇准当宰相,丁谓当参政,在给寇准擦胡须献殷勤的时候反被寇准呛了一顿,丁副相瞬间黑化,真真称得上是恨之入骨,到后来他把寇准和另一个宰相李迪(也是他的政敌)排挤出朝廷还不够,还特意假传圣旨派使者给两个人各送了一把剑,一副请你们自行效仿伍子胥、白起等先贤的架势。
丁谓这么搞实在太过分了,当时就有人质问他说,相公就不害怕后世史书怎么记你吗?结果丁谓淡定地回复道:“不过是一句‘天下惜之’罢了,能奈我何?”
据说那把剑送过去,李迪当场就崩溃了,打算自杀,幸好他的儿子和门客拼命保护,才免于被害。
而寇准的表现是这样的↓
“中使承(丁)谓指,以锦囊贮剑揭於马前,示将有所诛戮状。至道州,(寇)准方与客宴,客多州吏也,起逆中使,中使避不见,问其所以来之故,不答。众惶恐不知所为,准神色自若,使人谓之曰:「朝廷若赐准死,愿见敕书。」中使不得已,乃受以敕。准即从录事参军借绿衫着之,短才至膝,拜敕於庭,升阶复宴,至暮乃罢。及赴贬所,道险不能进,州县以竹舆迎之,准谢曰:「吾罪人,得乘马幸矣。」冒炎瘴,日行百里,左右为之泣下。”
——《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被丁谓贬到雷州没两天,丁谓自己也恶有恶报被贬到更远的崖州。途径雷州的时候,寇准还派人去给他送了一只蒸羊。
丁谓看了很感动,表示想跟寇准见一面,也许是想和他相逢一笑泯恩仇什么的,但寇准拒绝了

寇准的私生活

1      寇准十九岁就中了进士,一生都在当开封尹、宰相、枢密使、节度使等大官,又结了一门好亲事(他的妻子宋氏是宋太祖赵匡胤宋皇后的妹妹),除了最后几年被贬的时候过得穷困潦倒,他就没缺过钱。再加上他那个自我意识膨胀的性格,导致他非常乐意显摆自己的财力——所以他一直大手大脚。

寇准奢侈到什么地步呢?

“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後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宋·欧阳修《归田录》

烧蜡烛烧到满地蜡泪,是怎么个境界。

2    寇准还爱好歌舞,尤其喜欢一种叫“柘枝”的舞蹈,一跳就要跳一天,所以江湖外号“柘枝颠”。

“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每舞必尽日,时谓之‘柘枝颠’。”——宋·沈括《梦溪笔谈》

3   寇准如此败家,导致他的妾室蒨桃看不下去了,写了首诗劝戒他说:

“风劲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寇准回诗一首云: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何须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4     寇准还酷好喝酒,他自己喝也罢了,还热衷于灌别人酒喝。

“初,寇准在中书,多召两制会饮私第,酒酣气盛,必闭关苛留之,往往侵夜,畏谨者甚惮焉。(李)宗谔尝预会,日既夕矣,而关不可启,遂於门扉下窃出,得马以走。於是上劝宗谔酒,宗谔坚辞以醉,且云日暮,上令中使附耳语云:「此间不须从门扉下出。」宗谔皇恐致谢,上笑而颔之。”——《续资治通鉴长编》

寇准喜欢把两制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负责给皇帝写诏书的词臣,非常清贵,基本是宰相预备役)叫到自己家里喝酒,喝酒就喝酒算了,还锁上门不许人家走。知道的你们是在喝酒,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在聚众淫/乱有木有,看把人家小李吓的。

5     后来司马光教育他儿子,写《训俭示康》,就特意把寇准拿出来当反面典型: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01
病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