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如何对待学生

如题所述

1、了解学生。只要真正的了解了每一位学生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做到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所以想要教好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是基础。

2、走近学生的心里。一个真正能走进学生心里的才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学生如果喜欢你尊重你,那么你的教学工作开展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而学生也因为喜欢你既而喜欢你的课,从而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有每个学生的特点。我们了解了每一个学生以后就要懂理扬长避短,让学生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让学生可以在相互学习别人的长处中取得进步。

4、对学生要有耐心。做为一个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耐力,把教育当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崇高的事业。对待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用心地把自己的知识教给每一个学生,时间长了你就会发觉,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5、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工作。沟通是心与心建立的桥梁,每个教师有必要隔一段时间就学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解决,解决后会不会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这样可以让教学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教师作用: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体。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以学生为主体。

2、再课堂时间的安排上以学生为主体。

3、在组织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体。

4、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3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教师是培养人的专门劳动者。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培养人--学生?我自从走上教师队伍,便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并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发展,教师对待学生要有全心的爱是现代教师应具备的职业品质。它正像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所说的那样:“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那么,教师如何做到热爱学生呢?
一、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信任学生就是教师教导学生,不能用强迫手段,不能侮辱学生的人格,不能漠视学生应有的权利,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做到循循善诱。教师尊重信任学生有利于师生之间和悦亲密相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反之,如果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则会使师生产生隔阂,甚至带来学生的畸形发展。是否尊重信任学生不仅是一个能不能做好教师工作的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为人、为师应有的道德问题。对这一点,我不禁想起自己教学中的一个小情景:在一次课堂中,我想请同学们根据课文意思讲个的小故事,但这事却出乎我意料,学生都沉默不语,看到这冷场的现象,我马上问:“同学们,你们能推荐一人讲吗?”谁知学生们却说要我讲,我笑了笑说,“如果从你们同学中推荐一人呢?是谁?”又是一阵“冷”,“好,那同意我讲的举手看。”全班同学的小手都毫不犹豫地举了起来,我又笑了笑,“那你们说说,为什么要我讲,如若说服了我,我就讲。”学生们都纷纷举手发言。等一些学生说了他们的理由后,我又说:“首先谢谢同学们的表扬,不过在我讲之前,我还是想请一位同学先讲一讲。”结果同学中推荐了一人讲了这个故事,我也讲了这个故事。“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听谁的?为什么?”结果同学中意见各异,我马上说“怎么样?其实,老师讲的有比同学好的地方,你们也有比老师讲的好的地方。我相信班上每位同学都各有所长,而我们在一个班中学习,就应该敢于尝试,就应该依靠集体的力量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接着我便以“信心”为主题鼓励了学生们一番,后来学生们都跃跃欲试、积极参与。
二、平等对待学生
好学生眉开眼笑,心情舒畅。后进生性格孤僻,心情压抑。这样大的差距是天生的吗?其实不然!这种情况的发生与老师对学生的关爱颇有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特长,作为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师德中说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爱应当是崇高的,无私的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原则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说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我很赞同这种说法。教师做为“人类灵魂工程师”,应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对每个学生都施以真诚的爱,伸出温暖有力的手。好学生要爱,后进生更需要爱,需要关心,需要呵护,需要鼓励,需要引导。因为后进生同样怀有积极上进的愿望,只要教师能够满腔热忱地去帮助他们,用火热的心去感化他们,相信他们会对学习对生活充满希望。记得我班角落里有位同学上课总是低着头,作业不按时交或交上也没做完,于是我找他到我房里坐坐,谈话中他哭着说,自己笨,基础差,上课听不懂。我走近他拍拍他的肩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基础差说明你还是想学,我认为你还是聪明的!”我看了看他的表情,然后继续说,“我想帮你!你愿意接受吗?”他用惊奇的眼神看着我,我认真而又严肃地说:“凡事只要肯努力成功一定不会很远。”他不自信地看我。我又鼓励他说:“别怕,以后在课堂上也好,在平时作业中也罢,只要遇到不懂的就拿出来问,别怕别人嘲笑,因为别人嘲笑一次就是自己进步一次的前提,这次的嘲笑代表着自己下次不再因此被人嘲笑。”这次谈话后,起初他没敢主动来问,我又多次找他,与他谈心,慢慢他的思想有了改变,后来他碰到问题,不管单独问老师还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提问,他都没有那种低头的举动了。
三、宽严引导学生
教师对学生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适度地为学生创造一种宽严结合的氛围,从而引导学生轻松地接受教育。一说到严,有人就认为要使学生怕且敬而远之。我觉得这种“严”法不妥,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的人,他们有头脑能够分辨自己喜欢与不喜欢,只不过,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他们还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善恶。这就是说学生的好坏,与教师的引导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始终以对学生诚挚、深沉的爱为前提,让学生时时从教师严格要求的行为中,产生有益的影响。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总是自由的,我一直以微笑待学生,学生在我面前不是一个“怕”字,也就是说他们如若觉得我的那节课讲不好,他们会有一点点的反应--开小差等。面对这种情况我不会用惩罚方式来对待,而是提高语气引起他们注意的同时调整自己的讲课方式和内容,让他们的心不知不觉地回到课堂中来。但是一旦我发现学生有不好的行为,我会提醒,并说明我有言在先,请同学们下不为例,如下次再犯我就按要求来一点小小的处罚,并以此利用适当的时机做到言出必行。所以学生们与我在平时会开开玩笑而在正规场合下会同我一样严肃--该轻松的就轻松,要严肃的就严肃。
在我短短的教学生涯中我深切地领会这么一句话:“假如你厌恶学生,那么当你工作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强烈的、真挚的感情,才能造就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感情,尊敬教师,乐意听从和接受教师讲的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内化成自己的行动。在学生轻松快乐的同时教师也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