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如题所述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大家谈]

向往孙楠- 向往

一堂“好”课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如何上出一堂“好课”?

——

朱永新

、叶澜、

刘长铭

这样说

一堂好课要有怎样的标准呢?是有好的目标、好的预设、好的过程、好的生成、好的评价?还是要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安全、舒适、热烈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去探索、学习?好课的标准,不同的教师,见仁见智,但有其共性之处。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提出

好课必须具备“六度三境界“。

1、参与度。

即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和有效参与。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教师宝库”中有一本书名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学》(LEARNER-BASEDTEACHING),该书作者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提倡学生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也就是说,如果课堂上“满堂灌”,而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根本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在这个定义上,我主张日常的课堂教学,学生发言与活动的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2、亲和度。

即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吉尔哈德菲尔德(JillHadfield)在《课堂活力》一书中说:“班级里可能充满了欢乐、友谊、合作和渴望,也可能是沉默、不快、矛盾和敌意。”前者无疑是亲和度高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

3、自由度。

即学习的方式上更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我们的课堂犹如军营,强调的是铁的纪律,正襟危坐,学生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少了一些轻松,少了一些幽默,少了一些欢声笑语,少了一些神采飞扬。尤其是要求学生齐声回答、不允许学生交头接耳、不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辩等。这无疑是给学生的身心自由发展套上了枷锁。《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六个纬度三重境界》

4、整合度。

即整体地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整合度不高的课堂教学,往往把完整的知识支离破碎。如语文教师把字、词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分割出来,历史教师把事件从时代背景中游离出来,学生得到的只是被肢解的知识,而不是真正的整合知识的智慧。

5、练习度。

即学生在课堂上动脑、动手、动口的程度。根据维果茨基的理论,学生是通过与老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的。学习的效率与成果如何,取决于在互动与活动过程中能否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动器官。所以,一堂好课,不在于其有条不紊、不在于其流畅顺达,而在于其是否真正地让孩子练习和实践。

6、延展度。

即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从课堂教学向社会生活延伸。当生活成为教与学的内容,当社会成为广阔的课堂,生命就能在其中得到进一步舒展与绽放,课堂的广度与深度就能得到进一步拓展。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六个纬度主要侧重于从学生的学习过程评测课堂。

2008年,新教育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的框架;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从这“三重境界”的角度来看,我们更侧重于从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课堂。

在此,我们着重分析与讲解第一重境界,即如何为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一重境界的主要特点是:讲效率、保底线。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讲对话、重品质。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讲个性,求境界。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六个纬度三重境界》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

一堂好课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的课——扎实。

教师讲课不讲学生都知道的内容,而是要通过教学,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2、有效率的课——充实。

确保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可做。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3、生成性的课——丰实。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的课——平实。

不少教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所以,不管是公开课还是观摩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为学生而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

5、有待完善的课——真实。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北京四中刘长铭校长认为,

好课的标准不唯一,但有共性,

即“有知识、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1、“有知识”。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不是讲的越多越好,要讲的精准、精炼、精彩。教师需要把握好教学的规律,把握好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的困惑在哪里。不对知识简单陈述,不是课本搬家,更不是讲唯一标准答案。

2、“有方法”。

也就是说要有思想。教师不缺少让学生得高分的绝招儿,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悟出好的学习方法。而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层的东西。方法可以解决具体问题,思想则是可以移植应用到其他领域、触类旁通的。让学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艺,这与教师的学养有关,与教师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有关。

3、“有生活”。

教师在讲课时,除了要关注考试,还要广泛联系与知识有关的生活现象和人类职业活动,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价值引领而非考试导向的知识教育,会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与热情。

4、“有境界”。

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对待生活、社会和世界的态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职业操守与职业精神,体现了教育者对理想与崇高的追求。赋予教育者态度、精神、生命与价值观的课堂,是充满了热情、憧憬、情感激荡和心灵互动的课堂,是将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课堂。

如何上出一堂“好课”呢?

对于一个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而言,要上好几堂公开课观摩课,并不是不可能的。因为只要投入数以倍计的时间去准备,或参阅大量资料,或反复地试讲补缺,精雕细琢,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

但对于任何教师而言,要在课堂长期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却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需要教师把课堂看成他的精神家园,不断地糅合先进的元素,更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从而在这个家园中生长、发展并完善自己的教学个性,增强专业自主的自信。只有充满自信与自主,智慧才能生成,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如果教师认为只要把自己原有的一些东西展示出来就行,没有学习、吸收先进的东西,没有借他人的经验强化自身的优势,没有以优势突显教学个性与风格,那么课堂的生命力也会逐渐走向枯死。

教学要回归到生命主体的活动中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全面提高人的素养。为学而教,为真学而教,为真学而真教。

一要努力学会做减法,有时候,做减法比做加法还重要,而有时候,做减法实际上就是在做加法。二要真诚地向学生借一双慧眼。学生才是教学行为的最好尺度,据此量身定制的课才是合适的。三要心甘情愿把身位往后退一退。教师适度和适当后退,学生才能赢得必要或更多时空,进行(更)有深度的学习,有时,为学而教无妨表述为为学而退。四要“不惜”让学生出彩。学生好才是真的好。教师应不和学生抢镜头,应让追光灯跟着学生走,因为学习的高峰才是课堂的高峰。

虽然这些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不过,正是有了对“好课”不断追求的一个过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心胸更加博大起来,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新教育的理想课堂——六个纬度三重境界》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