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是如何给财主家当家教的?

如题所述

我们就从蒲松龄的几个小故事中看看吧。

1、一窍不通

蒲松龄学识渊博,某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去当教师。不到三个月,蒲松龄便要告辞。

财主问:“吾儿文章如何?”

蒲松龄回答道:“高山响鼓,闻声百里。”

财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不知长进如何?”

蒲松龄应道:“八窍以通七窍。”

说罢便启程返家.财主赶去衙门,将这一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

师爷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八窍通了七窍,不就是一窍不通吗!”

蒲松龄还是很不屑与当财主家的家教的,他用他文人的清高来讽刺财主的无知。

2、晒书

一天,蒲松龄从一个财主家走过,看见门外谷场上晒了很多书,不禁感慨万千,他走到书旁,躺了下去,敞开怀,闭上眼,晒起太阳来。

管晒书的家人看见了,走过去问:“你是什么人?躺在这里干什么?” 

蒲松龄笑笑说:“我叫蒲留仙,也来这里晒书呢!” 

家人叫蒲松龄走开,蒲松龄偏不肯走,过路的人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财主听到管家的禀报,便走过来问道:“你也晒书,你的书在哪里呢?” 

蒲松龄看也不看一眼,摸着肚皮说:“我的书嘛。都装在这里面!” 围观的人不禁哄然大笑起来。

财主满脸羞惭,在围观者的笑声中灰溜溜的走了。

蒲松龄通过晒自己来讽刺财主空有一屋子的书,却没有学识,仅仅是一种“炫书”,财大气粗的表现。

3、看见窗外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今日我儿将我虐,明日他儿也效颦

蒲松龄进学后,与王鹿瞻、李希梅、张笃庆结“郢中诗社”,曾一同去济南府参加过几次乡试,他们之间的友谊情真意切。

为了准备三年一次的乡试,他们经常在王鹿瞻家苦读,王鹿瞻的父亲是个饱学之士,对蒲松龄的才学十分欣赏,闲暇时经常给蒲松龄讲一些发生在他身边的事,为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提供了不少素材,两人结成了忘年交。

流水如逝,匆匆之间,一晃又过了几年。

一天,蒲松龄从济南府参加完乡试后,骑驴返回淄川,路过王村,忽然想起几年不见的老朋友——王老伯,想顺便探访一下,便绕大道走进了王家。

只见王老伯卧在床上,骨瘦如柴,正对着一碗红糊糊发楞,苦笑着自言自语地说:“你大号红粘粥,你名突,你姓胡,原来你是高梁做,热了烫人嘴巴子,薄了照出行乐图,老来相处你这蠢物。摸了摸,呀,老盟兄你几时死,一点儿温气全无。”

原来是王老伯的儿子王鹿瞻在其妻的怂恿下,见其父年事已高,又体弱多病,不能干活,便生计谋,让他独居一间小屋,隔三差五送点红糊糊来,吃不吃由他。

一见到蒲松龄来,王老柏泪如泉涌,一把拉过蒲松龄的手,叙说他当年对儿子如何如何疼爱,可如今换来了这种恶果。

老人说:“五十多岁才生了王鹿瞻,冬天怕冻着,夏天怕热着。冬天里给他买枣,夏天里给他买瓜,花了钱还怕他吃不下。惹得恼了骂祖宗,还抱他到当街对人夸,说他聪明嘴巧极会骂。从小把他惯坏了,到如今俺待说啥。”自己懊丧地垂下头叹气。

听罢王老伯的叙说,蒲松龄皱起了眉头,一回头,正瞧见窗外王鹿瞻抱着孩子逗乐呢。他又回头看了看面色苍白的老朋友,脱口溜出了一首打油诗,让老伯按他说的去做。

半年过去了,蒲松龄又骑驴来到王家,正巧王老伯在院里坐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听到脚步声,睁眼看到蒲松龄到来,便立即起身感激万分地说:“多亏了你的锦囊妙计,如今儿子总算回心转意了。”

原来蒲松龄给王老伯出的妙计是:当他看到儿子抱着孩子逗乐时,便高声吟诵“看见窗外儿抱孙,我儿抱着他儿亲。今日我儿将我虐,明日他儿也效颦。”

儿子听罢,幡然醒悟。  

蒲松龄笑着说:“不必谢我,多亏令郎良心未泯,如若天良已丧,我也无能为力了。” 

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人,蒲松龄还是抱有怜悯、同情的心里的。

从这几个小故事中,不难看出,蒲松龄是一个满腹经纶、又怀才不遇的人。反反复复的赶考失败,让他对科举制度失去信心。所以,他的作品聊斋志异中,通过各种对妖魔鬼怪的描写,来批判社会的腐败。

所以,蒲松龄如何给财主当家教的呢?

我学识比你高,我知识比你多,我就用我的语言来教育你,你又耐我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蒲松龄是如何给财主家当家教的?

知人论世,蒲松龄如何给财主当家教可以结合其经历、作品来思考。

一、蒲松龄其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族。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他觉得满腹经纶,却不能有施展的机会,而阻碍他的正是腐朽的科举制度。

二、蒲松龄的作品——《聊斋志异》

蒲松龄 常常带着茶水来到村口的路旁坐下,招待过往的行人,却从不收一分钱。那些过往的小商小贩、马夫脚夫和落魄文人,走得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的时候,都要坐下来,喝点茶、抽袋烟,聊会儿,觉得舒服极了,都非常感激这位塾师先生。

那些行人都是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人,坐下来歇息时,蒲松龄就请求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故事讲给他听,蒲松龄一面细心地听着,一面认真地做记录。日子长了,他搜集的故事就多了。

后来,蒲松龄把他搜集到的故事作了加工,写成一部短篇小说集,这就是著名的《聊斋志异》。

这部短篇小说集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有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残害人民的罪行,声讨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罪恶,抨击官僚统治机构的腐败黑暗。有的抨击科场黑暗,揭发八股举业的弊病和给文人士子带来的灾难。有的表达青年男女,歌颂了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还有的赞扬了普通人民的反抗精神,倡导抗暴精神,宣扬报仇雪恨、除恶务尽的思想。

蒲松龄科举的失意,加之生活的清苦,使他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聊斋志异》中的一些故事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社会的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愿望。但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书中也宣扬了一些封建道德和迷信思想。还有一千多首诗,一百多首词、四百篇散文以及“俚曲”(俗曲)、剧本、长篇小说和通俗日用读本多种。这种作品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将永远受到世界人民的珍视。

三、蒲松龄是如何当家教的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子。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说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知道蒲松龄的话是何含意吗?“高山响鼓,闻声百里是说“不通,不通”呢,“八窍已通七窍“是说”一窍不通“啊!

 

  个人微信公众号:格格黎

  ID:gh_123877312a42

  我是格格,自律自由方自在,初心在,事竟成!

第2个回答  2018-01-29

清朝初年,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小说家,他写的鬼狐小说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深远,直到现在还是银屏上的改编热门的大IP,如大电影有《画皮》和《画壁》等,电视剧有《花姑子》、《青丘狐传说》等,看到这里大家可能都猜出来,这位小说家就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

蒲松龄先生的巨著《聊斋》,我们大多数也是通过电影、电视剧所了解到的,里面光怪陆离世界和奇思妙想,为我们打开一个奇妙世界的一扇窗,里面充满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对人性的拷问、对爱情的赞美。

而蒲松龄先生的奇思妙想,却没有受到清朝统治者的垂青,科考屡次落地。为了维持生计,先生只能在乡间当私塾先生。

故事发生在蒲松龄当教师的期间:

蒲松龄先生虽然屡次科考落地,但一身的才要学远近闻名,当地乡间财主慕名请蒲松龄先生给自己的儿子当家庭教师,给的待遇还很不错,蒲松龄先生欣然答应了下来。

但奈何财主的儿子脑子十分蠢笨,一点不灵光,本来就不是一块读书材料,而且又非常懒惰不肯学习。蒲松龄先生身为人师尽职尽责,下来很大功夫教学生,持续教了近一年的时间,可地主家傻儿子愣是不见长进,没有出现任何成绩来。蒲松龄先生看到如此状态就不在坚持了,就以家庭有事向财主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

请辞时,财主问道:“先生,我儿子的文章学习的如何?”

蒲松龄先生不好当面说他的傻儿子如何不长进,

点评到:“令郎的文章可谓“高山鼓鼓,闻声万里”。”

财主又问:“我儿子对于四书五经可都通晓?”

蒲松龄先生继续点评道:“令郎“八窍通了七窍”。”

财主听了蒲松龄先生的评语很是高兴,说道:“多谢先生一年来对于犬子的教导。”

说罢后,财主为蒲松龄先生设宴送行。

蒲松龄先生走后,财主认为蒲松龄对于自己儿子评价很高,肯定是学的不错,于是就到当地县衙,把这件事情告诉在衙门当师爷的弟弟,好让自己的弟弟替自己的儿子报名科举考秀才。

而师爷听到哥哥描述,特别是听到蒲松龄先生对于侄子的评语,

很是失望的对哥哥说:“侄儿学业如此之差劲,就是报上名参加考试也是白丢人,还是算了吧!”

财主很疑惑的说:“何出此言?蒲松龄先生对你侄儿的评价很高!莫非他是在骗我?”

师爷说:“蒲松龄先生并没有骗你,评语中也无任何对侄儿评价高之意!”

接着又说:“高山鼓鼓,闻声万里,意思是说侄儿的文章如锤鼓的声音,不通!不通!狗屁不通啊!”

财主又问:“先生不是说“八窍通了七窍”了吗?”

师爷说:“八窍通了七窍,还有一窍没有通,这不是明摆着说明侄儿对于四书五经一窍不通嘛!”

财主听到弟弟这么说,差点没有晕过去,心里又气又急,也没有脸在县衙待了,恶狠狠走出县衙,决定回到家一定要狠狠的教训一下自己的傻儿子一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