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境内有什么山可以爬

和朋友一起去爬山 但不知道爬什么山好 希望各位推见一下 最好把行程安排一起发过来 我们打算玩2-3天

巾山,结庐赋诗聚人文

临海巾子山,双峰耸峙,形态奇特,虽然地近灵江,但山麓江边,自有城墙庇护,既用不着它去挡水,也不靠它来御敌,天造地设的巾子山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吸引了古往今来难以计数的文人墨客、僧侣道士到巾子山上或吟诗作赋,或结庐修炼,从而成为临海古老文明的汇聚之地。
从整体上看,巾子山犹如一头壮牛依江枕城横卧在城区的东南隅,头部是两个高约百米的山峰在西南对峙而立,两峰间相距四、五十米,中有凹谷相连,形态如同哈帻(古代巾帽),巾山之名由 此而来(也叫“蛤帻峰”);两峰向东北引同道山,名小固山,高为巾峰之半,形似弓背,俗称“水牛背脊”,是巾山卧牛之相的天然诠释。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鬼斧神工般地侵蚀雕琢着巾子山。
现存的巾峰古迹中,最早的要算华胥洞了。华胥洞位于巾山西峰峰顶下西侧,空窍玲珑,仅可容人,相传为古代道士华胥子在临海炼丹时所居。华胥子即皇华真人,据志书记载,皇华真人的原 型,是东汉江苏安阳人葛玄,罢官后与顺帝一起去鹤鸣山修道,研究医学,为人治病,著有道书24篇。(赤城志)记载他曾云游赤城山、括苍山和盖竹山,并在盖竹“植茗”建茶园,在括苍葛溪炼丹,“有石如药碾”。传说这皇华真人在山上炼丹修道,终于得道升天成为仙人,当他驾鹤仙去时,遗落巾帻,这座山因此也就有了巾山之名。现在在巾山两峰间凹谷的石壁上还有“遗巾处”三字镌刻。 旁边有一平坦巨石,人称“仙人床”。
使巾山最先显露人文意味的是在双峰绝顶建造了双塔,这是临海先人的创举。巾峰双塔的始建年代现已无从可考,早在宋代的《嘉定亦城志》中已有“两峰如蛤帻,其顶双塔差肩屹立”的记载,可见不会晚于宋代。东塔称大塔,西塔称小塔,合称大小“文峰塔”,两塔原为砖木结构。明正德年间,塔外表的木结构部分被焚。清咸丰年间两塔圮,现在人们所见的塔身,大塔重建于清同
治四年(1865年),小塔重建于同治五年(1866年),大塔螺旋中空,层层有窗,登临远眺,全城景色尽收眼底。西小塔因年久倾斜,于1990年落架大修,从大修中发现,此塔的外貌虽属清式,表以内的塔体则系宋代阁式的砖木混合结构,同时还在塔内发现了宋代的陶质佛像、塔模、铜钱以及明清的佛经等,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如果说巾峰双塔带来了台州文运的昌盛,那么西峰西麓的千佛塔则代表了古代临海建筑艺术的高峰。千佛塔是临海现存最高大的古塔,也是台州现存惟一的元塔。千佛塔始建于唐天宝三年(744年),初称龙兴寺塔,后称多宝塔。现存塔身系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因塔的外壁每级每面都嵌着模制的佛像砖,佛像每砖一躯,总数达1036躯,故又称千佛塔。塔砖佛像的比例准确,造型精美,在我国历代有古塔中尚不多见,在现存的古塔中更属风毛麟角。我国一些著名的古建筑学家曾多次来此作过考察。日本常盘大定在所著的《支那佛教之研究》第六卷《支那文化史迹》刊有摄于1922年前后的千佛塔的照片及介绍文章。
与千佛塔南北呼应的是西南侧的南山殿塔。南山殿是为祭祀唐代名将张巡(民间称张元帅)而建立的。张巡曾在临海为官,有一年县城遭受水灾,民不聊生,张巡亲往江西、安徽一带募筹粮食, 救百姓于危难之中。后来张巡调守河南睢阳,安史之乱时,奉命抵御安禄山,死守睢阳城,保障江淮免遭涂炭。临海的百姓不忘张元帅的恩德,立殿建塔,塑像于殿,塔的形式、结构均与巾峰双塔相同,而形体较小,亦为同治五年所建。
巾子山上宋、元、明、清古塔上下相望,前后呼应,一山四塔,世 所罕见。作为临海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巾山塔群”早已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塔而外,临海先人千百年来凭着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感悟和无比热爱,充分发挥无穷的想象力,对巾山倾心构画,精心营造,在美化自然、辅助天工中创造了无数的佳作。晋、唐以来,巾山的山前峰后遍建宫阁寺楼近四十处,为名山增色,被冠为“一郡游观之胜”。众多文人雅土精心构思,倾心歌咏,更使本来就恰到好处的各式建筑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韵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东峰上大塔下,曾建有巾峰寺,相传建于唐代,宋时名“净光塔院”、“明庆塔院”。巾峰寺居高临下,可见南江北岳,云水烟霞,“郊薮、廛市、山川之盛,一目俱收”,是游人登临眺览的绝好去处。流传最广的要算任翻巾子山改诗了。任翻是晚唐诗人,与张籍、朱庆余、章孝标、司空图等齐名。他出身贫苦,自少苦志力学,吟诗不辍,有诗集及<梦游集)传世。据载,任翻有一次游览了天台桐柏后来到了临海,当他登上巾子山,立刻被如画般的景色迷住了,整整游了一天,仍意犹未尽,便借宿于巾峰寺。时值中秋,入夜后但见山色朦胧,江流映月,触动了诗人的灵感,不禁朗朗而吟:
绝顶深秋生夜凉,
鹤翻松露滴衣裳。
前村月照一江水,
僧在翠微开竹房。
吟罢之后,甚是自得,于是游兴又起,直到夜深更静才依依而返。回寺后索笔挥毫,将这首月下之作命名为<宿蛤帻山绝句)题之于壁,然后才人梦乡。次日,任翻离开临海继续南游,行到百里以外,忽而觉得“前峰月照一江水”的“一”字实在不太妥贴,应用“半”字乃佳。于是他急匆匆返回,不顾满身的大汗,登山人寺,抬头一看,不料寺壁上的“一”字早已变成了“半”字。在任翻的印象中,台州文化落后,更少人才,及见被改这字,才连声赞叹:“台州有人!台州有人!”由此以后,任翻对台州、对巾子山产生了深切的感情,乃至先后三次登临。第三次来游时,竟一居十年,并写有“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之句。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宋干道(1165—1174)间台州郡斋不断为之刻了一部<任翻小集)。
巾子山南坡直面灵江,林木扶疏,视野开阔,特别是山腰的三元宫一带,一条逶迤的小径连起了众多的古迹,是巾子山宫阁寺楼相对集中的地方,也是寻幽记古、抒发情怀的最佳处。
三元宫居山腰正中,面向灵江,隔水与三台山相对,后幽前旷,四方皆景。三元宫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间及民国间多次修葺。,现可见殿三间,两厢四楹,门口石鼓对峙,院内石幢竖立,大殿内供奉着石雕佛像和“双龙抢球”浮雕大石案。宫墙外左侧耸立着一棵古樟,周径8米,树龄约600年,可谓罕见。
在三元宫左右,玉辉堂、藏经庵、杨节愍公祠旧址及不浪舟、读画阁、望江楼等古迹错落有致,至今依然。玉辉堂,又名“总宜楼”,由明代郡守顾磷创建,名宦秦文有诗描写景致:“虚堂供小赏,坐见曙光分。山座阶前列,江声树杪闻。清尊浮白玉,一杖立苍云。更拟登高顶,相将酒半醺。”清台州知府吴端甫曾书“晴雨皆宜”。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朱崇斋办学于此,成为台州创立较早的民办学校。朱崇斋名耕,字崇斋,临海人,从小人府学读书。他不满足于章句之学,光绪二十三年,充为选贡,到北京应试,时“戊戌变法”前夕,朱崇斋受维新思想影响。翌年,他应试光明殿,因痛斥内政而落选。崇斋回家后不久,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深感时尚所 趋,旧学不足恃,于是致力于创办新学,选址三元宫办起学院,府县中好学之士诵读于此。朱崇斋自任文史讲席,聘请有真才实学的人任教,教授天文、算术等课,人们称其学院“实开全台风气之先”。
从三元宫往东绕过山嘴,在巾峰与小固山之间的山坡上,近年新建了一个单顶石亭“逋翁亭”,是为纪念中唐著名诗人顾况而建的。顾况字逋翁,江苏海盐(今属浙江)人,他一生勤奋,著述甚丰,长于诗歌,且工书画。顾况性格诙谐,不拘小节。顾况能到临海,是因为他的挚友李泌。顾况是唐肃宗至德年间的进士,曾为韩 节度判官,与李泌、柳浑同为莫逆之交。肃宗干元年间,柳、李两人得罪朝廷,李泌被流放江南,曾在临海巾山住过。为不使挚友孤寂,顾况特意赶到临海,与李泌同住巾山,并写有《临海所居诗三首》等四首诗。
至于顾况在临海巾山究竟住了多久,具体年月已无所考证,但从《临海所居诗三首)以及以后对临海巾山居住时的生活和情绪的怀念诗作来看,他在临海的时间肯定不短暂,且印象十分深刻。 南宋迁都杭州后,台州作为辅郡地位日高,巾子山也更加引人瞩目,历代前来游览吟咏者络绎不绝。朱熹有诗云:“蛤帻峰头天蘸碧,梧桐井上叶飘黄,诗脾悟得凉如水,僧共白云栖一庵。”戴复古诗云:“今古诗人吟不尽,好山无数在江南”。明抗倭名将戚继光登临此山咏景抒怀:“春城东去海氛稀,城畔人生绕翠微。山麓高楼开重镇,辕门晓角起晴晖。九天云气三台近,百里江声一鸟飞。
极目苍苍忆明主,吴钩高挂斗牛辉”。古往今来多少诗篇佳作,从各个角度描绘了巾子山胜迹,更为临海悠久的历史文化增添了璀灿的风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2-23
仙居-神仙居 石梁飞瀑 天台山 长屿硐天 括苍山 琼台仙谷 等
台州境内没啥好山,要爬山到天台 仙居
到天台的话就去看看天台山 石梁飞瀑 琼台仙谷,反正都在附近
仙居的话有 仙居-神仙居 仙居·景星岩景区
仙居·公盂景区 响石山景区 仙居·淡竹景区
详细查旅游网。如果非要境内的话九峰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2个回答  2010-02-23
推荐一个网址,www.fyman.com风雨者俱乐部,里面有很多攻略贴子,很多驴友已经走遍了台州地区所有的山脉 ,可以仔细问一下哦。我走过的山有有三十六口缸,浑水溪,清水溪,天台石梁,太平山,白云山,羊岩山,牛头山,括苍山,三界山……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2-23
温岭方山,仙居神仙居
第4个回答  2010-02-23
九峰。。。 长屿洞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