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镇的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28

丹阳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千年名镇。左天门、右牛渚,大江涛翻,雄关屏立,其险自古甲于东南。有所谓“吴头楚尾”,“南北津渡”,更有北拱群山,百峰岩之阳刚;东抱石臼,三湖碧水之阴柔;西濒长江,扬子如带千里奔泻之飘逸;南怀熟地,公圩若盘万顷良田之敦厚。如此既形成了丹阳自然风光秀美而奇险的特色,又孕育出丰富多元的丹阳文化。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吴(指三国时吴国地域)丹阳有四:一为汉郡,一为吴郡,一为秦县,一为唐县。这四个“丹阳”出现在不同的时代的地点,同时又有郡、县、镇之分。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0年)推行郡县制时,曾在今苏皖边界与今南京市江宁区境西南设丹阳县(辖地约在今江宁与溧水,当涂二县交界处),此谓之“秦县”。县治历沿以后几个朝代直至隋朝。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县废,其地大部分并入溧水县。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宣城),此谓“汉郡”。
三国初,孙权以吕范为太守,将丹阳郡从宛陵移至建业(今南京)城东部,史称“吴郡”。吴嘉禾三年(234年),诸葛恪(203-253年)曾任吴国抚越将军,丹阳太守。东晋时,谢安之妻兄刘还在京师担任过丹阳尹(《晋书-刘-传》)。
有了“汉郡”、“吴郡”后,习惯上把原丹阳县称作“小丹阳”。《今县释名》记述:“……汉武帝设置丹阳郡,乃于县称小丹阳以别之”。今本《辞海》注丹阳为古县名。“阳”一作“杨”。秦置。治安徽当涂东北小丹阳镇。因汉以后属丹阳郡,故又称此处为“小丹阳”。唐贞观初并入当涂县。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曾过此至钱塘。那么,怎样认识这“杨”和“阳”呢?
《晋书·地理志》将“丹阳”记为“丹杨”。并解释“杨”,缘于“山多赤柳而名”。但据考,丹阳附近只有乔木山、太平山、鸡冠山等,并无丹杨山。而且按照植物生长特性,此一带山上植物是以绿色为主的,而“赤柳”却实属罕见。传说中的秦始皇东南巡时见山多赤柳,因名丹阳,也仅为传说而已,是无从稽考的。对此,清代《重修江宁府志》有了指正:“丹阳之县见《秦始皇本记》,……若因赤柳为丹阳,其言晚出唐修之晋书,宁必信乎?”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笔者与此意见同。《景定建康志》:“郡国有赭山,其山丹赤。”又引北宋《太平寰宇记》云:“赭山亦名丹山,唐天宝中改为绛岩山,丹阳之义出此。山临平湖,湖亦以丹阳名。今此山在溧水、句容两水间。以此证之,则丹阳为山名,山南为阳故曰丹阳。赭山、绛岩山、丹山,皆为赤山之意。”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部十三州,丹阳郡属扬州。扬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桥与冶城之间。
南朝谢?《休沐重还丹阳道中》诗中之丹阳,指的古都建康丹阳郡(时,丹阳郡治所设在建康城内)诗句:“……汀葭稍靡靡,江(tǎn)(初生的芦荻)复依依。田鹄远相叫,沙鸨(比雁大的水鸟)争复飞。”写南京古城江边景象。“云端楚山见,林表吴岫微”。诗中的“楚山”、“吴岫”即指古都建康周围之群山。“岁华春有酒,初服偃郊扉”中之“郊”即指建康城郊。
南朝陈代高僧昙瑗《游故园》诗:“丹阳松叶少,白水黍苗多。浸淫下客泪,哀怨动民歌。春淫度短葛,秋蒲没长莎。麋鹿自腾倚,车骑绝经过。萧条四野望,惆怅将如何?”写南陈时,建康城内受灾人民的苦难和四野的萧条景象。
而李白诗《赠丹阳横山周处士惟长》中之丹阳,乃指唐时的丹阳县,即今苏皖交界处的小丹阳。“周子横山隐,开门临城隅“中所写之城,即唐丹阳县之城墙。诗中时作《白词》“放歌丹阳湖”之句中的丹阳湖,即丹阳附近赭山脚下的丹阳湖。小丹阳地处吴头楚尾,三面丘陵,一面临平原圩区。为“江(江宁)当(当涂)锁钥”。春秋时,吴、楚常在此引起战争。秦时,城初建;汉时,称此处为”楚地十六城之一” (语出《汉书》)。此地为汉江都王刘敢的食邑,并为其诸侯国之都城。从秦建县后历沿至隋而废。唐武德三年(621年)重置丹阳县。至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县降为镇。李白写此诗时,丹阳实际上已降为镇了。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之六):“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有的注书中将此诗中之丹阳注释成了今镇江市之丹阳,实为误解。此诗中之丹阳,实是指吴郡丹阳。三国时的丹阳郡治,即在南京城中。南京城的石头山、幕府山等和镇江江边的北固山、焦山等,同为古吴地的军事要隘,故李白诗中称“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诗中是写战船浩浩荡荡,顺江东下,经过古丹阳郡(建业城)和京口北固山一带,而今镇江之丹阳并不在长江边,更非位于镇江的上游处。在那里,哪里会见到“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峰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的壮观景象!
和李白同时代的孙逖(701--740)《丹阳行》诗:“丹阳古都洞庭阴,落日扁舟此路寻。传是东南旧都处,金陵中断碧江深。在昔风尘起,京都乱如,双阙戎虏间,千门战场里。传闻一马化为龙,南渡衣冠亦愿从。石头横帝里,京口拒戎锋。青枫林下回天跸,杜若洲前转国容。都门不见河阳树,辇道唯闻建业钟。……昔年王气今何在,并向长安就尧日。……唯有空城多白天,春风浩荡无人见。”诗中所写,清清楚楚地都是古都金陵的景色和往事。
与李白、孙逖同时代的严维(--780年)有《丹阳送韦参军》诗:“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很清楚地写明他是在丹阳城的长江边给友人送行的。而此丹阳当然绝不可能是远在长江以南数十里外的今镇江地区的丹阳小城。
元朝《至正金陵新志》载:“丹阳废而存丹阳镇,但镇江有丹阳县,故亦呼(江宁)丹阳为小丹阳,镇江(丹阳)为大丹阳。
元代著名词人萨都剌《水龙吟?赠友》:“秃鬓西风,短蓬落月,东吴西楚。怅丹阳郭里,相逢较晚……扬子江头,冻沙寒雨,暮天飞鹭。待明朝酒醒,金山过,瓜洲渡。”
至于后人诗歌中所写的“丹阳”,如明代中期陈所闻《南仙吕桂枝香-代寄丹阳》曲中有“望仙舟,你为甚雁去丹阳郭,我霜寒白玉楼”等句;明胡奎《丹阳》(“丹阳郭里夜闻箫,无限离情付柳条。却忆故人千里外,山青月白思遥遥。”等等,则多为怀古之作品中的古南京城的代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