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的 大学语文中 封疹式中 《贼死》 文言文翻译!

如题所述

爱书(指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某亭求盗甲报告说:“在辖境内某处,据发现被杀死的梳有发髻的无名男尸一具。”前来报告,当即命令令史某前往检验。令史爱书:“本人和牢隶臣某随甲前往检验,男子尸体在某家住宅的南面,尸身是仰卧着的。其头上左额角有刀伤一处,背部有刀伤两处,都是纵向的,长各四寸,互相沾渍;宽各一寸,伤口都向中间陷下,象斧砍的痕迹。脑部、额角和眼眶下部都出血,污染了头部、背部,直至地面,以致都不能量出长、宽度;但其它部位均完好无伤。身穿单布短衣、裙、短袄各一件。其短衣袄背部与伤口相对处,有两处被刀砍破,与伤口位置符合。短衣背部和衣襟都染有污血。男尸西面有涂漆的秦麻鞋一双,一只离男尸六步有余,一只离男尸十步,把鞋给男尸穿上,恰相合适。由于地面坚硬,不能查知杀人者的遗迹。男尸系壮年,皮色白,身长七尺一寸,发长二尺;腹部有炙疗旧疤两处。男子尸体距某亭一百步,距某里伍民丙的农舍二百步。我已令求盗甲用布裙将男尸掩埋在某处,等侯命令发落。并把短衣和鞋送交县廷。讯问甲、亭人和丙,是否知道男子死在哪一天,有没有听到呼喊有贼的声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18
原文
语云:“贼是小人,智过君子.” 一贼,白昼入人家,盗磬一口,持出门,主人偶自外归,贼问主人曰:“老爹,买磬否?”主人答曰:“我家有磬,不买.”贼径持去.至晚觅磬,乃知卖磬者即偷磬者也.又闻一人负釜而行,置地上,立而溺.适贼过其旁,乃取所置釜顶于头上,亦立而溺.负釜者溺毕,觅釜不得.贼乃斥其人:“尔自不小心,譬如我顶釜在头上,正防窃者;尔置釜地上,欲不为人窃者.得乎?”
译文
俗话说:“贼是小人,但他的智慧超过君子.”有一个贼,白天进入别人家,偷了一口磬,拿着出门时,主人正好回来,贼问主人:“老爹,买磬吗?”主人答道:“我家有磬,不买.”贼径直拿了磬离开了.那天晚上,主人找磬,才知道卖磬的那个人就是偷磬的贼.又听说有一个人背着釜走路,把釜放在地上,站在路边小便.正好贼路过他旁边,于是拿过那个人放着的釜顶在头顶上,也站着小便.背釜的那个人小便完,找不到釜.贼于是训斥那个人:“你自己不当心,像我把釜顶在头上,正好防贼;你把釜放在地上,想要不被人偷,做得到吗?”
第2个回答  2023-09-06
非常抱歉,由于您的问题不够具体和明确,我无法提供准确的答复。根据您的描述以下可能是您想要的信息。
《郑伯克段于鄢》是春秋时期《左传》中的一篇记事散文。这篇文章主要讲述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郑庄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间为了夺国君权而展开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郑庄公设计并故意纵容其弟共叔段与其母武姜,其弟骄纵,于是欲夺国权,入开“私人军队”,又侵凌京城。庄公早有警觉,遂出兵伐之,大败叔段。庄公心狠手辣,欲除后患竟下狠心杀其母!但仍用共字谥称之。文章所记史实确凿翔实,篇末的评论文字说理透彻。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传统经典著作《诗经》等书记录的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按照鲁国从周天子那里借来的典籍《周易》、《诗经》等体裁标准、时间顺序和事件归类,写成了《左传》。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既混乱又充满英雄气概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时期。春秋时期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经常互相攻击,一些小诸侯国为了生存而被迫向强大的诸侯国进贡。《左传》详细记录了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重要事件和外交辞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