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以后的习俗

越多越好,最好到初十!!!!!!!!!!!!

哪位大哥大姐,好心人啊,帮帮无知的俺吧!

(*^__^*) 谢谢~~~~~~~~~
大哥,我说的是初一以后,不止是初一初二的!!!
我要全的!!!
急急急急急!!

大年初一的习俗是放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聚财、吃斋、饮屠苏酒、吃年糕、吃饺子、吃汤圆、吃面条、喝“元宝茶”、喝鸡汤、给压岁钱、不杀生,不扫除。

拓展资料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放三枚叫“连中三元”;放四枚叫“福禄寿禧”;放五枚叫“五福临门”;放六枚叫“六六大顺”……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人人见面互道一声“新年好”,这新的一年也就开始了。

2、拜神

同时正月初一也是拜神的日子,有宗教信仰的朋友可去庙里烧香祈福,以保一年的顺利平安。正月初一这天,广州街坊会凌晨祭祖拜神,起床焚香、放炮仗,意为“抢春”。

海口人初一拜神祭祖也是很有讲究的,先摆好酒和茶,事先要准备好鸡、鸡血、鱿鱼、猪肉等食物,鸡血要摆放在鸡身上。给祖先像上三炷香后就可以开始祭祖了。祭祖完后,红红火火新的一年就开始了。

3、吃斋

吃过了年三十的大鱼大肉后,初一当天第一顿饭,全家人却要吃素食。“斋”与“灾”同音,而吃斋也意味着“吃灾”,将新的一年中的各种灾难全部“吃掉”,

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初一午饭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一锅“罗汉斋”,寓意这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天吃完,往后就可大鱼大肉,祈求来年顺利,所以有“年初一吃斋,胜过吃一年斋”的说法。

4、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

5、吃年糕

大年初一吃年糕是中国人的传统,寓意着“节节高”。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6、吃饺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不过现在不少南方人也加入到吃饺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时吃饺子,取“更年交子”(来年交好运)之意,大年初一吃饺子则是为了一年交好运。

7、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汤圆一定更具特殊意义,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大年初一这天,汤圆不叫“汤圆”,叫“元宝”,吃汤圆也不叫“吃汤圆”,叫“得元宝”。因为在家乡话中,常常将“闯祸”称为“闯了‘汤圆’子”

8、吃面条

长面,也叫长寿面,大年初一的时候吃长寿面,寓意“年年长久”,预祝着寿长百年,不少老年人还保持着这样的风俗。

9、喝“元宝茶”

浙江绍兴人有大年初一上茶楼喝“元宝茶”的习俗。所谓“元宝茶”,一方面是这里用的茶叶比往常提高一个档次,并且在家里的茶缸中添加一颗“金橘”或“青橄榄”来指代“元宝”,象征新年“元宝进门,发财致富。”二是因为茶缸上贴有一只红纸剪出的“元宝”,大致意思也不外乎“招财进宝”。

10、喝鸡汤

大年初一喝鸡汤,象征“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新年抓财”。

11、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拜年。

12、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13、给压岁钱

过年给孩子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饱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祈福求安。在中国,关于压岁钱的来由,民间曾有一些流传甚广的故事,比如说古时候有一个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来祸害小孩。

于是人们就点亮灯火通宵不睡,并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避邪,这就是“守祟”、“压祟”,后来也称为“守岁”、“压岁”。

14、不杀生,不扫除

每逢过年,都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习惯要遵守,俗称年禁。比如大年初一这天忌杀生,因为杀生被认为会导致刀灾、兵灾、血灾等灾祸的发生。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1-10

春节风俗很多,初一以后的具体习俗如下:

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鸡日”,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传统习俗: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是“狗日”,这一天(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猪的日子,故称“猪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习惯不杀猪,如果当日天气好,则当年的猪会长得膘肥体壮,主人家自然喜上眉梢。

  传统习俗:烧门神纸


正月初四

  正月初四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传统习俗:迎神接神,接五路,吃折罗,扔穷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是“牛日”,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传统习俗:祭财神(南方)、送穷、开市


正月初六

正月初六是“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

传统习俗:送穷,启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 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传统习俗:熏天、吃七宝羹、送火神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传统习俗:顺星、放生祈福


正月初九

  正月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天界最高神祇玉皇大帝生日,俗称“天公生”。“天公”就是“玉皇大帝”,道教称之为“元始天尊”,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他是统领三界十方诸神以及人间万灵的最高神,代表至高无上的“天”。主要习俗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正月初十

  十,谐音“石”,因此初十为石头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河南风俗这一日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子婿日”,此日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的节俗非常有特色。节期与节俗活动,也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新年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第2个回答  2015-12-24
(1)开门炮仗。大年初一早晨,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每户人家都要起来。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爆竹,即做爆竹的纸必须是红色的,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如果非要扫地不可,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现在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2)满水缸。燃放完爆竹以后,每家的男子都要做一件事情,即挑水。男人们用扁担挑着水桶去水井旁打水,而且一定要把家里的水缸挑满水。据说这种习俗起源于唐朝时期。有一年,过春节的时候,由于燃放爆竹,引发了一场大火灾,由于没有足够的水来灭火,导致大火烧掉了很多的物资,以至于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心理恐惧。因此在以后的春节,每家每户都在大年初一这一天去挑水,以防备再有那样的火灾出现。后来演变成了春节的一种习俗。也有的解释是说这样做是因为聚财,因为水满缸,可以看作是家里的钱财满盈的表现,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习俗一直在广大的农村还保留至今。不过,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快,农村里的水井也已经不怎么多了,这种习俗已经快要消亡了。
  (3)拜年。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现在则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而没有原有的“门簿”之类的做法。在初一这一天,人们都早早起来,吃完饭后,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人便使用各中贴片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电话拜年和网络视频百年等方式。
第3个回答  2010-02-20
  打小生在北方,长在农村,没出过远门,很羡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对他方风土人情,习俗礼仪,知之甚少,只能从媒体上求个只言片语。我只知我们这过大年那真是艰巨.琐碎.繁重.欢乐.隆重.温馨......
  进入腊月,就闻见年味了.人们见面打招呼,问好,总忘不了问一声‘过年的新衣服买了?’这时候,集市上过年用品也都上了货架,不过这时候买的不多,人们只是捎带着。
  腊月初八,奶奶活着总给我们捞‘腊八粥’喝。周密《武林旧事》中所说:“八日,则寺院及人家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乡下人哪去找这么多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好‘东西’,我们更相信另一个传说:据说,朱元璋小时侯家里很穷,父母把他送到一财主家放牛。财主很坏,经常打骂,还不给他饱饭吃。一天,他赶着牛过一独木桥,牛跌下桥,摔断了腿。老财主把他一顿暴揍,关进柴房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的是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命不该绝,要不就没有明朝了。)他居然发现一鼠洞,扒开来,欣喜若狂:花生.大豆.麦粒.高粱米.

  大枣......虽然只有那么一点点,熬成粥却也吃的香甜无比。后来,皇帝做的久了,喝啥,啥不是滋味;吃啥,啥不对胃口。心血来潮,给了御厨一个甜粥的配方(当年的故事不能说)。众大臣视如珍宝,适逢这一日为腊月初八,美名曰‘腊八粥’。
  过了腊八,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赶大集。商铺.店家.小贩早早支上摊位.打开店门.占好地方喜迎八方客,打算在岁末狠狠赚上一笔。集头(我们这的集市一般安放在镇政府驻地的中心大街上。)是花鸟市。卖鸟的显得冷清,到变成了花的海洋。红的骄阳似火,白的皎洁如玉。粉的.黄的.绛紫的争奇斗艳。映村着人们的笑脸,烘托着喜庆。副食品种类齐全,香飘十里。海产品应有尽有,抢购火暴。衣服花色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己。红艳艳的一片,那是书画市。贴着墙根横挂一根绳子,上面挂满了吉祥.祝福。就地铺满年画:《只生一个好》上的大娃娃呼之欲出;《金猪送福》憨态可爱;《莲年有余》莲叶上的露珠随时要滚落下来......新画.老画都有,只是少了少儿时喜欢的连环画。临近中午,鞭炮市开始热闹起来。卖家爬上车顶(都是自己开三轮车.农用车,来回拉货,到集上用后斗做摊位),扯着嗓门叫卖,喊干了喉咙,喊哑了嗓子。有心急者,将〈大白杆〉挂上杆头,燃放起来,打打响,抢占先机。有一而十,刹那间,硝烟弥漫,响声震天。〈大白杆〉镗.镗.镗,沉稳有序,响声雄厚。〈大地红〉噼里啪啦,急促脆耳,燃完地上红艳艳一片,为节日披上盛装。大爆竹轰鸣震耳,〈轰天雷〉响掣云端......
  转眼腊月二十三,过小年。也就是祭灶王,好让灶王“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淮南子.记论训〉中说:“炎帝作火,死而后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纯属纪念意义。据说,灶神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古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呈吉祥。”就是保佑这个家庭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吉祥如意。一种美好的愿望。
  腊月 二十四叫‘迎春日’,有叫‘扫尘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椐〈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扫尘的习俗。按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陈陈布新’的涵义。就是把一切‘穷气’,‘晦气’统统扫出门。
  腊月二十五,俗称‘接玉皇’。灶神上天后,玉皇大帝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福祸。所以家家祭之以乞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好表现,博得玉帝欢心,乞福来年。
  腊月二十七.二十八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洗澡.洗衣服,出去身上的‘晦气’,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家中置办酒席,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腊月三十是除夕。是指每年腊月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中的‘除’字解析为‘去.易.交替’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7-05-12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