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动物的资料

濒危动物的资料 要详细一点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22
  【中文名称】:白暨豚

  【拉丁学名】:Lipotes vexillifer

  【俗名】:白暨豚

  【英文名】:Yangtze River Dolphin

  【商品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级别】:一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

  【特有种】:是 【濒危等级】:濒危

  【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

  【生态环境】:淡水及咸淡水交汇水域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致危因素】:回游被切断,过度捕猎,环境污染

  【保护措施】:迁地保护

  【国内分布】:长江 (Yangtze River), 钱塘江(Qiantang Jiang) [洞庭湖及长江中下游]

  世界十大濒危动物之首华南虎
  “中国虎”比大熊猫还稀少的世界濒危动物

  目前分布于我国的四个老虎亚种(东北虎、华南虎、孟加拉虎和印支虎)中,惟有华南虎是中国独有的。19世纪以前,华南虎曾经广泛分布于以我国东南部为主的国内广大地区。20世纪后,由于自然环境变迁、战乱纷扰及人类活动影响等多方面的原因,华南虎的分布区域不断受到挤压,分布地域面积逐渐缩小。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捕猎和砍伐森林等活动,使华南虎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受到破坏,华南虎的数量急剧减少。

  据以往调查估算,目前中国处于野生状态的华南虎仅有20至30只,养殖在中国动物园里的数量也仅有60只,这仪数量比大熊猫还要稀少。在最近的一次野外考察中,甚至没有发现活的野生华南虎个体,华南虎已接近物种灭绝的边缘。

  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副研究员陆军介绍说,由于动物园中的数量有限,用于交配的华南虎之间的血缘关系越来越亲近,目前有的新产虎崽已经开始出现短尾(尾巴短一结)的现象。毫无疑问,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世界最濒危动物将不复存在。

  华南虎的遭遇,只是当前我国众多野生动植物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及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需求和压力不断增大。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严重濒危。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科学调查所积累的大量资料初步统计,我国现有300多种陆栖脊椎动物、约410种和13个类的野生植物处于濒危状态。极度濒危的脊椎动物有大熊猫、朱鹮、虎、金丝猴、藏羚、亚洲象、长臂猿、麝、普氏原羚、白鹤、丹顶鹤等;大量的兰科植物和苏铁等植物,在野外已处于非常濒危状态。

  近年来,华南虎的濒危处境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1998年,我国在福建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梅花山,启动了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华南虎繁育野化工程。而“在华南虎主要分布区建立保护站,选择重要区域进行栖息地恢复和改善,建立食物链,促进隔离种群遗传联系,实现野外种群自然增长”等一系列措施也列入了政府规划。

  南非老虎野化项目

  “目前中国还没有掌握虎的野化放归技术和方法,现行的一些野化尝试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制约了中国虎种群的恢复与发展。”陆军说。

  11月26日,国家林业局全国野生动植物研究与发展中心,与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及南非中国虎项目中心,在北京共同签署了一项关于华南虎野外放归计划的协议。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跨国合作保护境内的世界最濒危动物。

  根据这项拯救中国虎项目合作的框架协议,中国将创立一个华南虎保护模式,利用南非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经验在中国建立一个华南虎实验性保留地(100-200平方公里),并在保留地内恢复自然植被和动物群落。

  同时,工作人员将挑选动物园中的华南虎幼崽,然后根据南非的猫科动物野化经验帮助它们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狩猎。那些完成野化训练并具有野外生存能力的中国虎,将被送到实验性保留地。在那里,中国本土的野生动物将开创性地与华南虎一起野放。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的一位官员说:“通过这样一次史无前例的野放计划,我们正在更大程度上给予像老虎这样的大型猫科动物一个生存的机会。”

  拯救华南虎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赵忠祥,在出席这一跨国合作协议签字的庆祝晚宴时说:“所有的动物都需要保护,老虎尤其需要,因为它们在野外实在太濒危了。”

  其实,华南虎保护工作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于一个濒危物种的保护。陆军介绍说,虎在自然界中存在,不仅仅作为一个物种,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社会价值。

  在野外一只母虎最小的地盘要15到25平方公里,一只公虎的地盘一般和三、四只母虎的地盘交错。虎能够生存是因为有食草动物,如果没有食草动物,虎是没有办法生存的。假如说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无限多的食草动物可以供虎捕食,它们就停留在这1平方公里内,但在野生环境下,这种条件是不存在的。因为食草动物也需要植被养活,植被不可能在这么小的一块地上去养活这么多的动物,这些是根据生物链中的一环套一环,只有树多植被好,食草动物才会多,食草动物多了,大型食肉动物才会多。

  老虎是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一种动物,它关系到整个生物链的平衡。因此,保护老虎不单单是保护老虎这么一个物种的问题,而是保护整个食物链完整性的问题。所有大型猫科动物生存的地方,或者说大型食肉动物生存的地方,只要保护它,就是保护它所生存的这块土地。

  英国“拯救中国虎”国际联合会负责人全莉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在中国,有一个中国虎的栖息地恢复起来,那就可以保护相当多的本土动物。金钱豹、云豹、熊、麋鹿、梅花鹿,各种鹿类,都是中国本土的动物。如果没有这些生存在食物链下层的动物,老虎也是生存不了的。这一点就是老虎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生态链的保护神。

  全莉认为,在近几年,我们认识到保护动物时的单一性使得保护不可能持续长久。比如:一个梅花鹿保护区,那里的工作人员非常尽心。他们用各种方法把这个保护区管理好。可是因为梅花鹿的敌人是豺,他们为了保护梅花鹿,就把很多豺用捕兽夹夹死了,这样就是单一性保护。保护了一种动物,却破坏了另一种动物资源。为什么豺会多?是因为豺没有它的天敌。在五十年前曾经有金钱豹、中国虎,有制约豺的大型动物,现在没有这些大型动物,所以豺的数量增加以后对梅花鹿造成很大威胁。这些都是单一物种保护造成的重大问题。

  比放虎归山更难的是还其野性

  国家林业局野保司的一位官员称,我国目前的老虎野化实践效果都不理想。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捕食技能,目前动物园中接受训练的老虎只是会在静态下用前掌拍死小动物,然后吃掉。而一只真正有能力在野外生存的老虎,最需要的是一套在运动中捕杀猎物的本领,这也是老虎真正的野性所在。

  在食物稀少的野生环境中,虎为了生存需要捕食,所以它要学会如何捕食。老虎从小就从母亲那里学习捕杀动物,从小虎捕杀动物开始,积累经验,一点一滴地长大。全莉说:“这是一个过程,而且捕杀技术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这样以后在野外生存时,它才能有效的生存,它捕杀时运用的战略战术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

  全莉介绍说:“很多养猫的人都知道扔一个小球,猫会本能地追上去。这是上百年的进化的结果。它生存必须有这种能力,见到一个动的东西就要追上去。但追和怎么追是很有讲究的,野外生存的虎会有效地追,如果没有有效地追捕,玩命地追捕,它消耗体力过大的话,最终也会被跑死。真正在野外生存的虎,它要学会有战略战术地去追捕它的猎物。它需要迂回前进,找最好的地方隐蔽自己,以便最有效地捕获猎物,节省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们说动物园的虎,或是中国那些美式野生动物园中的虎,不是真正的野生虎,野生动物园也不是真正野生虎的栖息地。”

  但在南非这两年已经有人进行这方面的试验,而且很成功。他们的方式方法是:从小虎(3-6个月)开始,让小虎把训练当成它们的母亲或是师父,帮助小虎掌握狩猎经验。比如在虎的脖子上拴一条链子,带着虎从晚上居住的地方到狩猎的地方约50-60公顷,那里有很多野生动物。 最开始时有6个月,小虎刚刚离开母亲(参加试验的是动物园繁殖的虎),那个时候虎不具备捕食的能力。在虎小的时候人就和它培养一种感情,使得人可以接近它,因为在虎没有捕猎技能的情况下,如果人无法和它接近,以后就无法教给它捕猎技能。所以,首先需要从3-6个月的小虎开始培养它和人接触的能力。小虎非常聪明,一旦它知道人不会对它造成威胁,它就很信任人,人才可以教它一些战略战术。

  接下来,当人带虎夜间出去狩猎的时候,一定要让虎知道:出了营地就是为了自己生存,捉不到食物就只能饿着。否则就无法让它把狩猎区与过宿区相区别。小虎在野外见到羚羊本能地就要追上去。但人不会马上让它去追,而是带着它跟踪羚羊。羚羊都是野生的,机警而敏捷。当遇到羚羊犹豫的时候,小虎必须学会如何把自己隐藏起来,等羚羊接近或者迂回接近羚羊,发起有效的攻击。

  在开始的时候,有时还要人为地制作一只假羚羊,包上羚羊皮,用车拉着,让小虎追逐,以训练小虎在追捕猎物时奔跑的技能。经过两年的试验,两只孟加拉小虎目前已经能有效地把体形比较大的食草动物致于死地了。

  最初的时候,两只小虎捕获一只食草动物用了48分钟,到现在它们可以把一只体形与苏门羚羊差不多的食草动物在十几秒钟致死。这种情况下才能证明它有野外生存的能力。

  那两只由人来教授捕猎技能的小虎,还不能直接野化放归,但它们可以独自教授其下一代如何捕猎。一般情况下要等到第二、第三代以后的老虎才能野外放生,而且第二代以后的小虎必须完全与人隔绝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Temminck, 1835)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目前,世界最濒临灭绝的12种动物介绍如下: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2.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奥里诺科鳄鱼
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僧海豹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小嘴狐猴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07-09-24
朱鹮

学 名:nippon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别 名:朱鹭 红鹤 鹮 日本风头鹮 朱脸鹮鹤

分类位置:

鹳形目Ciconiiformes
鹮科Threskiornithidae
朱鹮属Nipponia

濒危等级:
CITES濒危等级:濒危(E)
IUCN濒危等级:CITES附录I
国家保护等级:一级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濒危等级:濒危

分布 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朱鹮是稀世珍禽,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本世纪70年代野外已无踪影。

我国鸟类学家经多年考察,于1981年5月在陕西省洋县重新发现朱鹮种群,也是世界上仅存的种群。此后对朱鹮的保护和科学研究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果。特别是饲养繁殖方面,于1989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孵化成功,自1992年以来,雏鸟已能顺利成活。至1995年,我国的野生朱鹮种群约35只,饲养种群有25只,为拯救这一珍禽带来了希望。

朱鹮又称朱鹭,是世界上一种极为珍稀的鸟,素有“东方宝石”之称,被世界鸟类协会列为“国际保护鸟”。它过去曾广泛生活在我国、朝鲜、日本和前苏联远东地区。现在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只剩下笼中饲养的3只,我国的朱鹮也失踪了20多年。直到1981年,人们才在陕西省洋县姚家沟重新发现了7只朱鹮,当时曾轰动世界。经过悉心保护,数量正在增加。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朱鹮天敌很多,乌鸦和青鼬常来争巢毁蛋,伤害幼鸟,所以它对巢区的选择非常严格。朱鹮一般是一边孵卵育雏,一边扩大加固窝巢。它5月产卵,每次产卵三四枚,雄、雌朱鹮轮流孵卵。大约一个月左右,雏鸟破壳而出,仍由父母轮班照看,共同喂养。小朱鹮一个月后羽翼逐渐丰满,开始学习飞行技术,不久就能独自外出寻找食物.

朱鹮全长79厘米左右,体重约1.8千克。雌雄羽色相近,体羽白色,羽基微染粉红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初级飞羽基部粉红色较浓。嘴细长而末端下弯,长约18厘米,黑褐色具红端。腿长约9厘米,朱红色。

朱鹮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份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淡青色具褐色细斑。由双亲孵化及育雏,雏鸟约在30天后破壳,经哺育约40天后离巢。

外形特征:

中等体型(55厘米)偏粉色鹮。脸朱红色,嘴长而下弯,嘴端红色,颈后饰羽长,为白或灰色(繁殖期),腿绯红。亚成鸟灰色,部分成鸟仍为灰色。夏季灰色较浓,饰羽较长。飞行时飞羽下面红色。 虹膜-黄色;嘴-黑色而端红;脚-绯红。 叫声:粗哑的咕哝声。朱鹮是一种中型涉禽,体长67—69厘米,体重1.4—1.9千克,体态秀美典雅,行动端庄大方,十分美丽动人。与其他 类不同,它的头部只有脸颊是裸露的,呈朱红色,虹膜为橙红色,黑色的嘴细长而向下弯曲,后枕部还长着由几十根粗长的羽毛组成的柳叶形羽冠,披散在脖颈之上。腿不算太长,胫的下部裸露,颜色也是朱红色。一身羽毛洁白如雪,两个翅膀的下侧和圆形尾羽的一部分却闪耀着朱红色的光辉,显得淡雅而美丽。由于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
生活习性:
朱鹮生活在温带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带,大多邻近水稻田、河滩、池塘、溪流和沼泽等湿地环境。性情孤僻而沉静,胆怯怕人,平时成对或小群活动。朱鹮对生境的条件要求较高,只喜欢在具有高大树木可供栖息和筑巢,附近有水田、沼泽可供觅食,天敌又相对较少的幽静的环境中生活。晚上在大树上过夜,白天则到没有施用过化肥、农药的稻田、泥地或土地上,以及清洁的溪流等环境中去觅食。主要食物有鲫鱼、泥鳅、黄鳝等鱼类,蛙、蝌蚪、蝾螈等两栖类,蟹、虾等甲壳类,贝类、田螺、蜗牛等软体动物,蚯蚓等环节动物,蟋蟀、蝼蛄、蝗虫、甲虫、水生昆虫及昆虫的幼虫等,有时还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类、草籽、嫩叶等植物性的食物。它们在浅水或泥地上觅食的时候,常常将长而弯曲的嘴不断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发现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时,把长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任凭头上的羽冠在微风中飘动,非常潇洒动人。飞行时头向前伸,脚向后伸,鼓翼缓慢而有力。在地上行走时,步履轻盈、迟缓,显得闲雅而矜持。它们的鸣叫声很象乌鸦 ,除了起飞时偶尔鸣叫外,平时很少鸣叫。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节,这时成年的雄鸟和雌鸟结成配偶,离开越冬时组成的群体,分散在栓皮栎树等高大的乔木树上去筑巢、产卵。这时它会用嘴不断地啄取从颈部的肌肉中分泌出来的一种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等都变成灰黑色。它的巢很像一个圆盘,十分简陋,外径73厘米,内径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为5—20米。巢由树枝架成,里面垫以玉米杆、蕨类、细藤条、草叶及草根等,有时也利用旧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大小约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蓝灰色或浅绿色的,上面带有黑褐色的斑点。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大约需要28天。亲鸟在孵卵期间经常翻卵、晾卵、理巢等,孵卵时缩曲着颈部或将头部盘起来,有时站立起来舒展翅膀,或者抖动身体。但巢中往往只有一只亲鸟,不孵卵的另一只亲鸟并不在巢边护巢,夜间则到其他树上去栖息。雏鸟为晚成性,刚孵出时上体被有淡灰色的绒羽,下体被有白色绒羽,脚为橙红色。出壳后由亲鸟轮流将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养,性急的雏鸟们则争着把长喙伸进亲鸟的嘴里,亲鸟则使劲抖动着脖子,使食物尽快地吐出来。亲鸟在育雏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数为7—9次,随着雏鸟的迅速生长和对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则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还要帮助雏鸟清理粪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树枝,使粪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粪便的碎铺垫物叼到巢的外边,然后再叼来新的巢材和铺垫物来补充。雏鸟在亲鸟的精心哺育下生长很快,60天后就能跟随亲鸟自由飞翔了。性成熟的年龄为3岁左右,寿命最长的记录为17年。
第4个回答  2018-03-07
目前,世界最濒临灭绝的12种动物介绍如下:

1.北部白犀牛(Sumatran rhinocerous)。

刚果瓜兰巴(Garamba)国家公园拥有世界仅存的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将可能在地球上彻底消失。

瓜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边境上,由于当初建园的初衷就是准备把该公园申请成为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因此建造者们不遗余力,圈起大面积的草地与树林。瓜兰巴国家公园拥有许多世界稀有动物,例如丛林象、野牛和黑猩猩等。当然,最珍贵的动物还要算那些数目不足25只的北部白犀牛了。

北部白犀牛与非洲南部的白犀牛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曾在乌干达大量繁殖,但是由于当地政府的疏于保护而渐渐消失。在瓜兰巴国家公园中,它们的数目曾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达到35只,在2003年4月为30只,其后有6只被杀,4只新出生,上个月,又有2只被猎杀,同时还有近千头大象被杀。

尽管象牙犀牛角等交易在全球范围内被禁止,但是黑市交易仍然热火朝天,在也门就有专门的犀牛角市场,在那里以犀牛角制成手柄的匕首是众多买家和卖家关注的焦点,是身份的象征。
2.白鳍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LipotesvexilliferMiller,属于鲸目(Cetacea),白暨豚科。

识别特点为:吻突狭长,长约300毫米。额部圆而隆起。背鳍三角形,位于身体的3/5处,有低皮肤脊与尾鳍相连。头顶的偏左侧有一个能启闭自如的呼吸孔。尾鳍水平向,向缘凹入呈新月形。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它们大约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有“活化石”的美称。由于数量奇少,被列为中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苏门答腊虎

在野生状态下只有20只。随着40年代巴利虎和70年代里海虎的灭绝,人们预计,这一物种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在地球上消失。

奥里诺科鳄鱼
南美洲体形最大的食肉动物,也是地球上12种最濒临灭绝的物种之一。
僧海豹
据专家估计,世界上仅有500只,生活在地中海,受到海水和海滩生态环境变坏的影响,被渔民大量捕杀。
小嘴狐猴
世界最小的猴类,生活在马达加斯加。
7.兰.坎皮海龟(L. Kemp’sRidleyTurtle)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12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