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率是多少呢?

如题所述

民国从1911年—1949年整整三十多年。以当时的平均寿命,1911年的文盲大部分都没有活到1949年,所以不标出准确时间去泛泛说民国文盲率,是很难有一个完整的印象。从清末以来,兴办教育成为新政的一部分,民国也是如此。学校教育和扫盲一直在展开,成效和影响的人群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依次递减。所以,民国晚期的文盲率必定是要低于民国早期以及清末的。此外,还有不少社会团体和基督教会从事类似工作。以定县为例:“平教会曾于1927年春进行全县文盲调查,大致情况如下:全县人口约 40 万 ,7 岁以上人口约 33 万 ,男约 17 万 ,女约 16 万 ;其中文盲约 27 万 ,约占 83 % ,识字者约 6 万 ,约占 17 %。若男女分计,男子的文盲率约为 69 % 。女子文盲率约为 98 %。12 - 25 岁青年中,文盲率 约为 75 % ,其中男约 56 % 。女约 94 %。1929 年春举行第二次调查 ,文盲人数下降为占被调查人数的 67 %。1934年6月底 ,全县 14 - 25 岁的青年约有 8.2 万人 ,其中文盲占 39 % ,识字者占 61 % ;男青年中文盲占 10 % , 识字者占 90 % ;女青年中文盲占 73 % ,识字者占27 % 。”(转引《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1927年,是在平教会开展扫盲之前的数字。两年扫盲,识字率即由17%上升到61%。各个地方的水平也不一致:大约同在30年代,江 苏 (1892至1902年度的海关报告计江苏省男子每百人中有60人粗识文字这 、江西和陕北三地的识字率分别为40%、219% 和 31% ;吉林省高一些,达到55.8% ;河北冀 县是40%左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1

民国时期的文盲率,一般认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但80%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只是一个估计值。从清末到民国,就从来没有过一次成功的人口普查,当时连全国到底有多少人都不知道,遑论识字率和文盲率。

从当时一些学者所进行的有限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发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当时文盲率在80%左右(比如1929年~1933年金陵大学农业经济系在华南做人口调查时,就发现当地文盲率是83%),但西部地区文盲率肯定更高(比如埃加德·斯诺的《西行漫记》中就表示:在当时西北地区“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所以,我个人认为民国时期文盲率绝对要比一般认为的80%高。

第2个回答  2018-01-11

何民国多”大师“。新中国前文盲率高达90%以上,也就说识字的国人仅3~5千万。在农村小学文化就算秀才了。抗战前全国高校虽百余所仅有4万学生教师7千人,平均每所大学4百学生7位老师。1949年平均每所大学仅570名学生。按民国人口人数36年黄金10年(民国内政部统计)4.7亿,当时在校大学生人数4万,每10万人仅8人能上大学;即使到了解放前夕,人口约5.4亿。全国共205所高校在学生11.7万,每1千人也只有2人。。1912到1947年总共毕业才21万人。即使学生如此少,依然忽视科学和技术相比,法律、政治和文学的学科过度膨胀”。在校的学生有59%以上学习法律、政治或文科,6%学习教育学。学习自然科学的不到10%,学工程的为11%,只有3%学习农业。此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唯一一次落后于印度的时期。整个民国当权的买办权贵压根就没工业化动力,同时列强也不允许民国工业强国,只能成为产品倾销地,也无需科技人才,更无科学成就与工业基础,靠买洋货。一打仗枪炮舰船飞机基本都依赖进口。关键是教育与底层绝缘,9成以上为官宦与地主富人子女。由于没有工业化动力,西方也不允许中国建立独立工业化体系,要把中国当成产品倾销地,中国知识分子走理工之路几乎没有出路,所以绝大部分大师以文科为主,所以”大师“多是风花雪月的文人、作家、戏子。倒是“大师”收入和社会地位很高这才是动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