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地貌的命名及其含义

如题所述

1.云台地貌的命名

“云台地貌”的命名最早起源于对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学景观研究(赵逊等,2005)。早期的研究者发现,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及其邻区众多宏伟壮阔、雄奇险秀的地貌景观都主要发育在产状平缓的元古宙和古生代岩石地层中,其中尤以红色砂岩和碳酸盐岩地层为主,并分别将相应岩层中的地貌称为“砂岩地貌”和“碳酸盐岩地貌”。其中前者作为南太行山地区一种典型的旅游地貌景观被称为“嶂石岩地貌”。张忠慧等(2004)和王凤云等(2004)在初步分析、总结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各景区内的碳酸盐岩地貌后,发现它们明显不同于岩溶作用下的喀斯特地貌,而主要是河流侵蚀切割作用的结果,因此将其称为“云台地貌”。同时强调指出,“云台地貌”是指在太行山地区的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的以长崖、瓮谷、围谷、悬沟和深切嶂谷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特殊的碳酸盐岩地貌形态,认为它是与喀斯特地貌中的石林型、天坑型、三峡型(峡谷型)、溶洞型和桂林型(峰林-峰丛型)等地貌类型并列的二级地貌类型,称为长崖-瓮谷型,并初步探讨了“云台地貌”中不同类型地貌景观的成因(张忠慧等,2003,2004;王凤云等,2004;杨东潮,2004;刘新号等,2004)。随后,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小组在云台山地区进行了综合性科学考察,从岩石地层、构造演化和第四纪地质等多个角度对该区的地学背景和地质-地貌演化过程进行了全面的科学分析与总结(赵希涛等,2004;高林志等,2004;马寅生等,2004;赵汀等,2004),发现云台山地区的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类型和时代的地貌面或地貌体在垂向上层状分布和不同形态河谷地貌在纵向上交替变化两个方面,并且上述地貌发育特征都是在新构造运动期间地壳差异运动和区域气候变化背景下地表河流侵蚀切割作用的结果。在上述调查和研究基础上,赵逊等(2005)明确提出云台山地区的“云台地貌”本质上是在近水平岩层发育区,由河流阶地、唐县面和太行面等不同时代的地貌面在垂向上所构成的一种典型的层状地貌组合,其在河谷横向上表现为典型的“谷中谷”地貌景观。此定义抛弃了早期定义中的岩性约束,使“云台地貌”更具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为其跻身一级地貌类型创造了条件。

伴随近年来地质公园的蓬勃发展,研究者发现,虽然由于局部岩石地层和地质构造的不同使得一些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特色存在明显差异,但其中许多地貌景观的成因背景和宏观地貌结构却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可对比性。特别是与“云台地貌”类似的一些地貌景观类型被逐渐发现,表明“云台地貌”具有明显的区域可对比性,同时也迫切需要对“云台地貌”的定义做进一步明确。因此,这里在综合考虑云台山及邻区“云台地貌”的主要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及相似地貌景观的特色与主要控制因素后指出,“云台地貌”特指在地壳相对隆升地区,地表河流侵蚀切割近水平岩层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层状地貌形态组合以及与其具有密切成因联系的地貌衍生物。

2.云台地貌的含义

本书对“云台地貌”的定义主要包含以下4点含义:

1)相对隆升的山地是云台地貌发育的首要前提。因为山脉隆升构成了云台地貌发育的主要内动力因素,为随后地表水系的强烈切割作用创造了条件,因此,这是云台地貌的核心地貌景观(峡谷和瀑布)形成的重要前提。

2)河流侵蚀切割作用是云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动力因素。云台地貌中的主要地貌类型如夷平面、峡谷、河流阶地和裂点等,都是典型的河流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因此,河流侵蚀切割作用是云台地貌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3)近水平岩层是云台地貌发育的物质载体。虽然层状地貌的控制因素不完全是水平岩层,但由于云台地貌的发源地为典型的水平岩层分布区,并且近水平的岩层可以使区域上的层状地貌特征表现得更为典型和突出,因此,这里将强调近水平岩层在云台地貌发育中所起到的重要载体作用。

4)层状地貌组合是云台地貌的主要表现形式。“云台地貌”在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各个景区特色鲜明的地貌特征便是层状地貌组合,主要体现在河谷的垂向上和纵向上两个方面。其中垂向上,主要表现为夷平面、峡谷、阶地和裂点等地貌形态的层状分布,而在河谷纵剖面上主要表现为曲流-宽谷、V形峡谷、隘谷或嶂谷、岩坎-跌水与裂点-瀑布等不同类型地貌形态的交替分布。同时,层状地貌本身与“云台”一语还存在某种程度语义上的耦合,因此,用“云台地貌”一语表示大自然中独特的层状地貌组合显得颇为恰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