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小说的线索上来看,全书以方鸿渐留学归国后在上海和内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并以围绕鲍、苏、唐、孙四个女人的恋爱婚姻贯穿全书。客观地说,恋爱婚姻的探讨,确实是《围城》的主题之一。作者其实在书中就已清楚地说明了: 慎明道:“关于Bertie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他谈过。他引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小姐道:“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eses,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鸿渐,是不是?”鸿渐摇头表示不知道。 有些评论者认为这两段话就是《围城》这本书的“题眼”,就是对“围城”这一意旨的最好解释。我却不这么认为。应当承认的是《围城》这部小说的题目就是原取于这两个国家的典故,愿意也确实是比喻婚姻的。但这两段话在全书中的作用仅仅是说明“围城”这个名词的来历,而绝对不是对全书意旨的最终解释。其实,作者在序言中就开明宗义地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社会是抗战时的社会;人物是指那些新老留学生与一些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体;最后强调的“人类”就是提醒我们往深里去探索,不要停留在表面。也就是说,作为一部经典的长篇小说,它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作者阐释“围城”的含义显然不仅包含婚姻恋爱。 在书中,我们看到主人公方鸿渐从欧洲留学回国到上海,因恋爱的失败及与名义上的亲家不和边辗转至内地,进入三闾大学这座“围城”。在三闾大学这个龌龊的“大染缸”里,方鸿渐深感这里同样不是他理想的归处,只好又回到上海。然而上海此时已被日军占领,时局险恶,方鸿渐因不肯为日伪服务而丢掉饭碗后又与妻子闹翻。最终结果又是再次筹划离开上海。这就把“围城”这一种人的心理状态比喻扩大到“人生万事”。这是对婚姻如围城的一个引申、深化。我们在书中也不难找到,主人公方鸿渐在文中曾多次感慨: 事实上,方鸿渐在三闾大学、在上海这两座围城来来去去最后终究没能找到答案。恋爱、婚姻、职业的失败,犹如潜藏在他身上的魔障。这种对于生活、对于人生追求的苦闷与彷徨,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当时抗战时期中国这座大围城下,中国人民对于未来生活追求的苦闷与彷徨;或是二十世纪西方军事、文化、经济侵略中国社会的迷茫。 如果再细心深入地研究,我们还会发现,“围城”这一名词概念也可以上升为一种人生的哲理,超越了小说所反映的时代。它向人们探讨了人生的具体挫折,具体的失败,进而到人类精神困境的宏观展示。在《围城》的序里,钱钟书提醒读者:“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即《围城》的最终指向的对象是整个人类,是一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小说的后半部,关于这一哲理的讨论就有很多。如在书中的第八章里,方鸿渐回上海的船上与孙柔嘉谈起人和人聚散是个缘分,同船相遇的人也偶然也必然,方鸿渐发挥道: “这好像开无线电。你把针在面上转一圈,听见东一个电台半句京戏,西一个电台半句报告,忽然又是半句外国歌啦,半句昆曲啦,鸡零狗碎,凑在一起莫名其妙。可是每一个破碎的片段,在它本电台广播的节目里,有上文有下文,并非胡闹。你只要认定一个电台听下去,就了解它的意义。” 而孙柔嘉则埋怨道: 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是全书哲理阐述最多的一章,也是《围城》这部书主题意旨的中心,对全书具有笼罩性。最典型的哲理是方老先生送给儿子的老式自鸣钟,每个钟头要慢上七分钟。在小说的结尾,当方鸿渐睡死过去的时候,它突然打了六下: 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的夫妇不欢;那时侯,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这则哲理寓言对现代人生的不确定性的表达,尤其深刻。那个每小时慢七分钟的老钟就是方鸿渐的象征,是中国历史的象征,也是人的某种象征。他是时间的自我迷失,也是人在时间中的迷失、停滞和无出路。 综上所述分析,我们就不难得出了《围城》这部小说的主题意旨:既表面上是叙写了关于婚姻、恋爱、职业等人生追求的彷徨与失落,进而暗示了人生如围城,人类因本身认识的局限性,对欲求的向往终究是逃不掉失望的结果,从而最终引导人们对于人生感受的哲理意蕴的探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5-09
围城是一部讽刺小说,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
一方面,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另一方面,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
钱钟书在这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知识分子。这种讽刺基于时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
第2个回答  2020-05-09
《围城》表达的主旨有以下两方面:
1.作者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像主人公方鸿渐、“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机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和温情的讽刺,剖析了这群人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所以有人评论《围城》是“现代的《儒林外史》”;
2.作者通过对方鸿渐经历的叙述,传达出自己对于生活的思考。要理解这层意蕴,需要首先了解“围城”的含义。作品在人物的对话中作了提示;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第3个回答  2020-05-09
主要表达“围城”困境是贯抄穿于人生各个层次的。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袭万事。“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锺书本人的一生。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zhidao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第4个回答  2020-05-09
围城的主旨,
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堪称一座神秘莫测、气象万千的“城堡”。无数读者颇想冲进这座艺术城堡。多因不得要领而难以如愿。作者在初版序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这段话比较含蓄,作者并没有把进入城堡的金钥匙现成地交给读者,当然这也是《围城》具有无限艺术魅力的原因之一。
读者被阻在城外,只好凭借自己的艺术直觉去揣度推断。作品的主旨究竟是希望,还是悲哀,是深谙于今世,还是深悲于未来,仍然是“神龙般的迷走”。于是学人便有了《围城》主旨“游戏说”、“玩世说”、“犬儒说”、“冷漠说”等,
这些说法有的虽不无道理,但往往以偏概全。其实,我们只有体察那深沉冷峻的忧患情思,体察那一无保留的否定精神,透过那一无肯定的围城世界才会发现:它是一部相当严肃的悲剧作品,它的主旨是要表达人类那种最深刻的绝望感。
作者在初版序中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作者的创作心态直接影响了作品的格调,使得这部巨著具有了沉郁凝重的悲剧性质。“围城”出自法国成语“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e assiégeé),
意指在婚姻问题上,“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作品把这种心理倾向扩大到“人生万事”。小说的中心线索就是主人公方鸿渐进进出出于事业、爱情、家庭三座城堡。这三座城堡一座比一座小,直到他象作茧的蚕一样被死死缠住。他的屡次挣扎终归失败。
在强大的“围城”面前,他的力量显得那样渺小和微不足道。这种悲剧的特质并不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是两种对立理想和势力的冲突。它是一种力量由于自身致命的弱点并在社会制约之下、
在无意识的状态中不可遏止地向深渊坠落。因而这种悲剧就不仅会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亚里士多德语),而且更会引起人们深切的绝望感。
《围城》这种“绝望”的基本主旨,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城堡》(1926年)颇有相似之处。《城堡》也写出了人类深刻的绝望感。作品主人公K 冒称是城堡的土地测量员,曾一次次地寻找进入城堡的道路,但他每次努力都以失败告终。城堡方面明明知道根本没有招聘过测量员,但也不否认K 是这一职务的承担者,并且还给他派来两名助手。
可悲的是每每胜利在即,K 以为进城堡的路就要通了,结果他还是被假象欺骗。城堡始终在前面,却永远可望而不可及。一次次的假象给人一种感觉:K是一个圆心, 通往城堡的无数条似通非通的道路组成半径画了一个圆,而城堡却是圆外的一个点。令人绝望的是无论K怎样努力,
他都永远跳不出这个圆。应当承认,卡夫卡的“城堡”和钱钟书的“围城”各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K的悲哀在于他永远无法进入城堡,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夙愿。 尽管客观结局也是绝望,
但毕竟还有个“目标”存在于K的意念之中, 激励着他不断追求和探寻。方鸿渐们的悲哀则更甚于这个测量员,他们象洪水中的无根浮萍,
只有生存意识而无生活目的,完全是被动地出此城,入彼城,永不停止地重复直至走向坟场。可以说这才是人类最深刻最痛苦的绝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