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流程

如题所述

1.4.1 研究目标

通过对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聚煤作用的研究,分析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岩系煤炭资源形成条件; 建立深部煤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及精细聚煤作用模式; 提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揭示不同沉积体系和层序格架内主要可采煤层的分布规律以及煤岩、煤质变化特征; 为深部煤炭资源预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1.4.2 研究内容

针对上述研究目标,选择扬子准地台西缘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含煤岩系有代表性的露头、钻孔剖面,进行精细沉积相、测井相分析,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该格架下的岩相分布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盆地基底沉降、沉积环境和可容空间变化与聚煤作用的关系,探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主要可采煤层分布规律、煤岩煤质的变化特征等,为深部煤炭资源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陆相盆地成煤理论———分析含煤岩系精细沉积模式及煤炭资源聚集模式;

2) 矿区深部及外围隐伏区煤炭资源预测方法———建立有预测功能的深部等时层序地层格架及该格架下的岩相分布模式;

3) 煤层煤岩煤质的形成条件———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下深部主要可采煤层分布规律,主要可采煤层煤岩、煤质的变化特征。

1.4.3 技术路线及工作流程

针对煤炭资源的特性,采取岩石学、煤岩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遵循 “广泛收集利用现有资料-野外地质调查-采集代表性样品-有选择性地测试分析-多源信息复合-建立地质模型-有利勘探区预测”的工作流程 (图1.2) 。从典型露头剖面、钻孔剖面精细研究入手,通过层序格架下沉积环境的精细对比分析,全面揭示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图1.2 研究技术路线Fig.1.2 Diagram of the working flow

(1) 资料收集与分析

广泛收集煤炭、地矿、石油、院校等系统对攀枝花地区的研究成果,以及区域构造、沉积、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从煤炭资源特性的角度进行整理分析,以便充分利用已有研究成果。

(2) 野外地质工作

在认真分析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选择大箐向斜两翼典型的露头剖面及向斜深部钻孔岩心剖面进行详细的沉积特征描述及沉积相分析,包括岩矿、结构、构造、古生物及痕迹化石、砂体和古水流、煤岩煤质等沉积特征的描述,重点描述煤层、下切谷砂体的测井曲线表现特征。在野外进行必要的沉积体系的沉积相分析,鉴别层序地层关键界面 (层序界面、湖侵面、最大湖泛面) 以及沉积序列和沉积旋回等,建立单柱状层序地层格架,划分不同级别的层序,并对准层序和体系域作初步划分。

(3) 室内资料整理、编图

室内工作包括室内测试及图件编制。室内测试包括砂岩薄片鉴定、煤岩鉴定及反射率测定、煤工业分析 (灰分、硫分及灰成分测定) 等; 并用镜惰比、GI (凝胶化指数) 、TPI (结构保存指数) 、灰分、硫分等指标建立煤相序列,分析煤质变化及原因。对钻孔测井曲线进行测井相和沉积相分析,结合野外露头和钻孔岩心描述,建立工作区沉积体系、沉积相及沉积模式。

室内编图工作包括绘制单剖面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柱状图、剖面沉积相及层序地层断面图,建立区内晚三叠世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层序为单位绘制单因素等值线图及岩相古地理图以及煤层厚度及煤质指标变化图; 同时提出基于断陷盆地背景及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聚煤模式,分析煤层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盆地基底沉降、沉积环境、可容空间变化的关系,对比分析不同古地理背景、不同层序、不同体系域中的主要可采煤层聚集特征,及煤岩、煤质的变化规律。

(4) 综合分析研究,对研究区煤炭资源分布规律进行预测

以实测资料和收集的资料以及编制的各种图件为依据,系统分析沉积体系、层序格架内主要可采煤层、煤岩、煤质的发育特征; 建立断陷盆地聚煤与盆地演化关系的模式; 结合聚煤期岩相古地理演化,最终对研究区煤炭资源有利勘探靶区进行预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