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如题所述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近日有网友提问:人们总是叹息项羽不肯过江东,可是项羽过了江东又如何,结局会改变吗?


其实,显而易见的是——结局不会改变。项羽的命运,从他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时就已注定;项羽之死,从他自封西楚霸王时就已经注定。因此,即使过了江东的项羽,也终将一败涂地。


1、项羽的性格决定他,永远不会从头再来


项羽和刘邦出身于两个阶层,也就具有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刘邦可以接受无数次失败,最危急时可以丢下父亲、妻、子狼狈逃窜,只要能活下来什么委屈都可以承受。后世多认为,刘邦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坚持个人利益和价值实现为至高至上的原则。


项羽则完全相反。出身贵族世家的他,更注重超越凡尘的信仰,生性孤傲、自大,不接受困厄痛苦的反复折磨,宁肯死亡也决不妥协。从骨子看不起刘邦面对自己要求单挑决斗时缩头乌龟的形象,更不信服刘邦撕毁协议在楚河汉界前的出尔反尔……



两种性格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两种命运。有人说,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是妇人之仁,其实真正的原因是项羽不屑于用席间暗杀的手段剪除对手,更渴望面对面公开的决战。刘邦的生存哲学则告诉他,所有隐忍都是磨砺,所有失败都是胜利的积累。


因此,当项羽面对乌江时,他仍然无法相信自己的失败,认为是上天的原因,极度自大、自傲、自信导致陷入极度痛苦中无法自拨。与其忍辱负重的活,不如壮怀激烈的死,这种极端性格决定了项羽即使过了江东,也无力、无心收拾旧部卷土重来。


2、要兵无兵,要将无将,拿什么争夺天下


项羽当年起兵时,振臂一挥,江东子弟蜂起响应。鼎盛时文有项庄、项婴,范增,武有龙且、季布、钟离眛、英布,力能举鼎,有万夫不挡之勇。剿杀秦军主力后,入主咸阳,分封诸侯,汉王刘邦也是手下败将……



等到项羽面对乌江时,他的身边还有什么人?真正的是孤家寡人一个!垓下一战,四面楚歌,痛别虞姖后,只能率800人强行突围,一路斩杀,身边还有100余人,被农夫故意指错道路,陷入泥泽中,最终只身一人逃到乌江边。


乌江亭长劝他渡江并说“江东虽小,也纵横千里,民众数十万,足可以称王”时,项羽的一席话则另有深意,当年我率江东子弟8000人渡河,现在他们都回不来了,只有我独活,即使江东父老可怜我,同意我称王,可我有何脸面见他们?


因此,项羽的结论是“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即使江东父老闭口不责备我,我堂堂项籍难道不问心有愧吗?是啊!过了江东又能怎样?要兵无兵,要将无将,再看看刘邦帐下的文臣武将,拿什么和他去争夺天下呢?


3、残忍失信,战略思维缺失,导致人心尽失


失人心者失天下,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那么项羽是如何失去人心的呢?下面就来看看韩信当年是如何分析论述的吧:


项羽震怒咆哮时,吓得千百人不敢动弹,但他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人,因此他不过是匹夫之勇——过分迷信暴力可以解决一切。

项羽称霸天下、诸侯臣服时,放弃关中有利地形,到彭城建城——毫无战略思维和眼光。

违背义帝约定,把亲信分封为王。诸侯看到项羽把义帝迁到江南方,也回去驱逐国君,自立为王——给诸侯树了坏榜样,失信于人。



项羽大军所经之处,无不横遭摧残、毁灭,人们大都怨恨,百姓不愿归附,只是迫于他的威势,勉强服从,失去了民心——视百姓为草芥,不能保境安民。


章邯、司马欣、董翳原是秦将,率秦朝子弟打仗,欺骗他们投降,却被项羽活埋20多万人,秦地父老对这3个人恨入骨髓。项羽却强行封3个人为王,统治秦地的百姓——性格残忍、自大而且用人不当。


所有人都有其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项羽的残忍失信,战略思维缺失,导致人心尽失。试想:背负这样一身“债务”,即使回到江东,项羽能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历史就是这样,看似顺理成章的结局,其实都是通过微小事件日积月累而成的。


后人看待项羽,过多关注于他的勇武刚烈,他的悲壮之死具有无穷的榜样力量,尤其是明清两朝,国人血性不再时,这种“死亡的力量”更加打动人心。


因此,如果今人能从“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身上,获取一定的启示,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05
项羽就算是过了江东结局也不会改变,项羽的军队都已经损失殆尽,就算回到江东可以招募到士兵,但是刘邦不会给项羽训练军队的时间,最终还是会被击败。
第2个回答  2020-12-04
结局会改变,项羽回到江东之后,必定会重振旗鼓,再来和刘邦争夺天下。
第3个回答  2020-12-04
就算项羽回到了江东,结局也不可能被改变。因为刘邦还会继续追杀项羽,不会给项羽任何机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