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我的姐姐》?

如题所述

总地来说,故事的取材很真实(那又怎样,这么多年各种家庭伦理肥皂剧翻来覆去拍,题材也仅仅是贵在真实、早就不新颖了),但是故事的发展却极其生硬。演员仿佛是导演的提线木偶,更别提6岁的小孩的一系列表现,仿佛就是导演抢了这么一个小孩的身体在念台词。

女主面对着本就亲情断裂(从小打骂的爸、背着自己改高考志愿、大学之后就没花过一分钱)的原生家庭、一年没见过几面根本没有感情基础甚至说陌生的6岁弟弟,很多行为根本不合常理。

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不是独生子女,我们差点就信了;要不是我和我女朋友都是医学生,我们差点就买账了。

女主就算18岁高考毕业,护理专业读了4年或5年,考证参加工作,按照在电影里的表现怎么也得有一两年的工作阅历了,这时候至少也25岁了。这还是假定女主是本科护理。如果是专科,还要先专升本,那就更久了。那就按女主是25岁吧。

你说你是性格原因不愿意说话也就算了,电影前半段小孩再怎么捣,女主要么是躲躲躲,要么就说的话几乎没几个字是在点上的。正常人面对一个这样没有教养也不懂事的熊孩子,早就该,“你爸妈已经死了,肉包子?自己买去。敢锁门?反手把你关门外面,你闹去?”

熊孩子敢来捣电脑键盘?这个动作至少重复了六七次,一开始是用手捣,女主就换位置,换姿势,然后是爬到沙发上用脚捣,左脚捣完右脚捣……我都看不下去了,这种情况不巴掌甩脸就算好的了。对这个情景中的姐姐来说,小孩不能碰别人东西、要懂事的道理,是需要教的,你不教,以后他还使劲烦你。你指望着平白无故就把6岁小孩感化了?得亏这是在电影里。

看到有别的答主说,女主缺爱,是弟弟给了她爱。敢问弟弟给了她什么爱?6岁,幼儿园都没毕业,跟姐姐一起过了这么久还是没学会穿鞋子系鞋带,还是依然那么闹腾,你说他懂烧水泡姜?

6岁的小孩会说“我就想你陪我?”说“我想去那个叔叔家玩玩具”还差不多。

女主被叫了几声姐姐,就心软了?跟弟弟的互动戏,还有跟父母的怀念戏,压根不存在的感情基础,硬是发展起来了。

男朋友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唯一的贡献是让观众看清楚,男朋友的家人顶多也就是想着赶紧结婚,给生个儿子罢了。刚跟家长见第一面就说起两米二的大床和婴儿房了,这也有点太司马昭之心了。

且不说舅舅是怎么精准定位到女主是从哪个单元门走出来的,舅舅指示小孩跑过去叫妈妈,是个什么动机?6岁小孩懂不懂什么叫男朋友什么叫谈恋爱?这一段除了让观众看到小孩的令人讨厌、舅舅的无厘头和女主回家之后又双叒叕没有爆发的闷炮,对整部影片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结尾也是,就硬洗成所谓的“开放式结尾”——自己好生备考考研,孩子都给别人家养了几个月了,结果你考上了,机票买好了临走前一天了,才来签协议,然后你又不舍得了?又把孩子从别人家带走去踢球?

这如果也能说成是“去养父母的草坪上踢球告别”——导演好不容易煽情,给了那么久的慢镜头看子枫妹妹如何把眼泪憋出来,手颤颤巍巍了那么久愣是没签下字,然后一声不吭就把自己小孩拽走了,敢情舍不得,出去疯跑一圈又给孩子送回来了,这不是逗人玩呢?

有的答主还说女主要把孩子接走,说什么不影响追梦,真是搞笑,6岁的小孩,完全抚养成人还需要多久?12年,前面说过女主已经至少25岁左右了,25+12=37,女主怎么自己带?更何况现在还是6岁,就算卖了房子有点钱,就一定能比养父母给他更好的生活吗?将来到了青春期,吵架必然会有“你当初为什么要带走我?你能给我什么?你能当我爸妈吗?你算老几凭什么管我?”这样的问题出现。这压根就是异想天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4-18
《我的姐姐》给我们讲了一个好故事,不但合情合理,而且充满悬念,引人入胜。姐弟俩从陌生、隔膜、相互嫌弃到彼此沟通,演变过程清晰,丝丝入扣,到最后是分还是合的抉择关头,竟令人潸然泪下。开放式结尾更是绝妙一笔,令人浮想联翩,欲罢不能。

精彩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固然彰显了这部成功影片的基本功相当深厚,故事和人物关系背后所揭示的社会伦理、社会问题的深刻程度才是这部影片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引人深思的独到之处。

影片围绕着女主人公姐姐究竟是去追求个人事业发展还是抚养幼弟的艰难抉择逐步展开,背后的逻辑是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们所面临的个人本位价值观、人生观对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人生观的激烈撞击。

影评|李银河谈《我的姐姐》: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
按照传统的家庭观念,在父母双亡的情况下,已经可以挣钱养家的成年姐姐当然应当担起抚养幼弟的责任,不可能也不应当有其他的想法和选择,因为家庭本位的价值观要求个人把家庭的价值和亲情摆在第一位,把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喜好和自我实现摆在第二位。在这种突发状态下,姐姐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牺牲个人的学业、事业,全心全意抚养弟弟长大成人。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新的价值观排序和个人本位的思维逻辑,就使得姐姐的心理陷入激烈冲突。所谓个人本位价值观就是把个人的自我实现摆在第一位,把家庭价值和亲情摆在第二位。于是姐姐要不要为家庭责任牺牲个人价值就成了一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是生还是死?是分还是合?是追求个人的人生价值,还是为了亲情牺牲个人?影片把人物置于伦理和情感的剧烈冲突的情境之中,引人深思。

影评|李银河谈《我的姐姐》: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
影片揭示的另一个社会心理特别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即人们内心深处的重男轻女。影片描绘了父母为了要个男孩逼迫姐姐假装残疾以获取生二胎指标,甚至暗示曾经想制造事故以获取生儿子的机会,父母还曾通过偷偷改填志愿毁掉女儿想当医生的梦想。这种重男轻女的做法不但令人发指,而且代代相传:姑妈也曾为了成全她弟弟(主人公的父亲)牺牲了自己的学业和事业,含辛茹苦,蹉跎于一个远远低于自己期望和才华的人生。

影评|李银河谈《我的姐姐》:揭示社会伦理及其变迁的深刻之作
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是男权的乡土社会,女孩早晚是别人家的人,男孩才是传宗接代的人,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是父母养老的依靠对象,这就形成了家庭中绝对的重男轻女
第2个回答  2021-04-18
通过影片塑造的姐姐安然的性格,我们能够明确的感受到安然是一位独立却个性很要强的人,她面对一切事物坚持且理智。

其实在采访中导演说,姐姐的个性决定了她最终的结局,她不会牺牲自己的梦想。面对开放式的结局,对于观众来说,不同的经历和价值观以及对于剧情的感知,会影响自己对于本影片结局的判断,这也是开放式结局的魅力,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结局。

其实从这里我们能够猜测的出,姐姐安然最终是把弟弟交给了抚养人,她去追逐梦想去了。看完本影片不同经历的人会有不同的结局猜测,但不管是哪一个都是共情的激发。不少观众看完电影都觉得在故事中很多点都是和自己或者和身边人很像,这种情感的共鸣助长了大家的泪点。

本故事没有彩蛋,大结局也是开放式的,留给观众很多想象,将结局交给观众也算是一份惊喜,这也是本影片一个精彩的地方。

二胎政策开放之后,不少原本是独生子女的孩子突然多了一个弟弟或者是妹妹,这个时候家庭矛盾便来了。不仅是父母和孩子,更多的是孩子和孩子之间该如何相处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本影片中安然和弟弟的相处其实是很多现实朋友的真实写照,引发观众思考。
第3个回答  2021-04-18
这部电影充分的展现了姐姐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面临的困境和不为人知的辛酸,这部电影让我们想起了有一个词语叫“重男轻女”,特别是在我们上一代,这种思想在我们很多中国家庭中都有体现,如果家里第一胎是女孩,说什么也要生个儿子,不生儿子誓不罢休。由于女性是实际怀孕和生育的人,如果生不出男孩子,这一切都会怪罪在女性身上,女性就会自责和内疚,这样的情绪有时候也会带给下一代。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思想的进步相信我们这一代和以后都不会再出现这种“重男轻女”的事情了吧?

说回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拍得很朴实,许多细节看似轻描淡写,却真实动人,几位主演的表现非常到位,特别是张子枫的演技是得到了大家共同的认可的,电影中每一个哭点都是张子枫带出来的,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就是电影中并未清楚的交代安然为什么会被寄养到姑妈家,还有安然在成长还受到过那些性别歧视等等?
第4个回答  2021-04-18
电影我的姐姐,主角张子枫演技挺好的,电影整体就有点差强人意了,看不出两个孩子对于父母有多深的感情,小男孩的人设也很奇怪,用最不乖巧的样子去装最乖巧的人设,地铁弟弟被丢那段简直是败笔中的败笔,先不说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差点被丢后的恐惧,居然还能和这个明显不爱自己的姐姐开玩笑,不害怕再次被丢弃。去看妈妈爸爸墓的时候对于疼爱自己父母,没有一丝伤心,就行再也不会回来的只是一个关系不错的朋友一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