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幸福观主要强调个人幸福

如题所述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

  儒家所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对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在全球化浪潮汹涌冲击、西方价值观受到追捧以及国人普遍感到精神无根的当今社会,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幸福观问题上的思想和观点,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中国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五福”幸福观
  中国传统文化对幸福问题的系统探讨,始于春秋中叶以前的《尚福,威用六极”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的发展,儒家、道家、墨家均对解释和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长寿、富足、健康平安、爱好美德、寿终正寝这五方面内容构成了幸福的要素,而六极的内容则是遭横祸短命夭折、不健康而常抱疾病、多忧愁而不得开心、困乏于财、貌状及丑陋而遭人厌恶、志力懦弱而常抱惊惧之心。由此可见,五福皆是吉祥好事,而六极则皆是穷极恶事。福者,人之所欲,皆向往之;极者,人之所恶,皆畏惧之。重要的特点:一是把福与祸视为综合性概念,福与祸包含有丰富的内涵,福有五种,祸有六极,五种幸福要素的综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获得幸福的标准;二是把福与祸放在一起讨论,要认清什么是福,就必须分析祸,从福与祸的比较中寻找幸福的真义;三是把幸福与道德联系起来,将爱好美德看成是幸福的一种表现形式,“攸好德”既体现为个人的品德,同时也是个人获得幸福、避免灾祸的实践路径。儒家德福一致的幸福观
  幸福观提出了新的理解,儒家把寿命、富贵等幸福的要素看成是外在的,是由上天或命运决定的,唯有“攸好德”是人自身可以把握的,能够通过人的努力而获得。
  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高于任何物质生活和境遇本身、超越富贵贫贱之上的一种心理体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吃粗粮,喝生水,弯曲着胳膊当枕头,乐在其中,不正当的财富和官职就像过眼烟云。在孔子看来,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采取“不义”即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那不是真正的幸福,是不值得人去追求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