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遇不到合适的人?

如题所述

1. 过硬的“硬项”

我经常看到一些人对伴侣的期待非常具体。

这本是一件好事,知道自己具体喜欢怎样的人,但若具体得太过分,就不“科学”了。例如,经常有人要求另一半得在一线城市的市中心有超过100平方米的住房,得有50万元以上的车子,得是500强企业高管。

我们先不说能同时达到这些条件的人有多少,单在期待的设置上就不合理。以上期待都离不开“钱”,而钱有多种表现形式,没有市中心的房子,有国外的别墅行不行?不是公司高管,自己做生意行不行?我们需要先搞清自己要的核心是什么,接着就要尽可能地放宽范围,以使这个核心能够辐射到最大范围,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臆想,框死自己的选择范围。

“硬项”设得太硬的后果,就是把很多本可能符合你的要求的人排除在你的选择范围之外。

身高也是类似的,有人声称将来的另一半必须180厘米以上,可事实上只要对方在其他方面大大超过她的期待,她也可以把这一项放低到170厘米甚至更低,例如当梁朝伟答应做她的伴侣的时候。

人是会权衡的动物,看的都是整体,如果一个人不满足你的某个条件就无法进入你的选择范围,那你或许就会错过他的那些“超纲”的优势。

2. 无法量化的条件

孝顺父母、有爱心、知识渊博、幽默等,通常都会是一些人筛选伴侣的条件。但这些条件真的能够帮助你选到合适的人吗?

并不能。因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认为自己带点这样的“因子”,它们并不像身高、体重、存款等数字那样是多少就是多少。这些特质在不同人眼里有着不同的定义,它们并不能通过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来获取。

同样的一个行为,在A眼中是孝顺,在B眼中可能就是“妈宝”,所以一个人孝不孝顺不仅跟自己相关,还跟评估方的主观判断有关。既然这样,设置这类条件就毫无意义,它们只能通过相处以后的行为去主观判定。

3. 软性的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分两种,一种软性,一种硬性。所谓硬性,就是这些条件本身是严格自相矛盾的,例如:要另一半180厘米以上,90斤以下,又要掐起来有点肉嘟嘟的。

犯硬性自相矛盾错误的人通常不太多,但说到软性自相矛盾,忽视的人就多了。它指的是看起来没有硬性相抵触的部分,但事实上达到的可能性极小,小到几乎不可能遇上。

例如,想找个25岁以下的男性,又要年薪百万;各方面条件都极其优秀,但只对我一个人动心;钱都交给我保管,可逢年过节必须制造惊喜买礼物,便宜的还不要;做家务、带孩子,不参加应酬,陪逛街、陪煲剧,事业还得突飞猛进……

由于缺乏对人性的了解,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设置的条件是软性自相矛盾的,自然是望穿秋水也等不到对的人,然后过了某个时间阶段就开始不停地下调选人标准。只是要注意,有些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身的“交易价值”也在降低,于是不得不“过量下调”,这就是条件设置不当造成的后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