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曾花150万在瑞典买的一座岛,100多年过去了,现归谁所属?

如题所述

我们知道,“戊戌变法”是清朝的一次回光返照,遗憾的是,此次回光返照随着六君子的死猝然结束。在当时,有圣人之称的康有为却侥幸逃脱,跑到了国外。对于这位“康圣人”想来朋友们也不算太过陌生,当初所谓的“公车上书”和他也是大有渊源的。不过,随着他和梁启超逃往国外,所有的事情似乎都又重新回到了起点。

01

康有为逃亡国外的十几年,虽然看着好像很凄惨的样子,其实他在国外生活得还是挺滋润的。当年逃到日本,后来因为慈禧的原因而被轰了出去,但从此也就是天高任鸟飞了。当时的他,在加拿大开始建立保皇会,以身上的“衣带诏”和一张光绪与他和梁启超的照片为饵,建立起这个类似公司的团体组织,入会最小一美元,并许诺捐献多少可以得到不同的回报,甚至平民也可以为相。

当时国外的华侨听了他的宣传,不少人慷慨解囊。史料记载,康有为收到捐赠六十余万元。这些钱除了办了一些实业之外,也是他逃亡国外的主要花销。这十六年他在欧亚大陆游历,遍经三十一个国家,几十万里路,真的算是外国版的徐霞客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丹麦,挪威等多个国家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开个不恰当的玩笑,真的不敢相信这位康圣人是在逃亡,还是在旅游。

除了一边逃亡一边游历各国,他还娶了不少外国小妾,这对于一直倡导一夫一妻制的康有为来说,也算是有点打脸了,也不知道这位圣人是怎么想的。不过,虽然走了很多国家,但是从小接受的毕竟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对于国外不同的文化风俗,这位康大人还是挺不习惯的。1899年,他曾在美国的时候就感慨过,说自己是世家子弟,而家族数百年以耕读传家,族中兄弟都是一面耕作一面读书,像是在桃花源里生活一样。现在自己在国外逃亡,看着世界格局变化,也是深受震撼……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一边为新事物震撼,一边又为自己的思乡情绪而纠结,这种矛盾的心情大概也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会有更深切的体会吧。

02

一边纠结一边游历,并且还要寻找能安慰自己身心的办法,最后他发现了国外的一个很不错的地方公园。当时西方世界的公园在康有为眼里还算是个小事物,因为彼时的中国有着很高尚的园林艺术,他觉得有兴趣的是公园里的卫生设施,和一些安全措施,这些比较现代化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满意的地方。不过,公园再好也不是自己家的,对他来说只是暂时休息的一个去处。于是,为了排遣乡愁,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买块地自己建立一个园林。

选择了良久,他最后看中了瑞典的一个小岛,康有为对于瑞典国家千百个小岛有着很多的想法,于是他就在首都斯德哥尔摩东南的一个镇上找了一个名为沙丘巴登的地方,并花费百万买下小岛建立了北海草堂。此地是按照他心目中家乡的园林建筑而设计的,待在这个园林里,他觉得像是回到了家乡一样。不再有黄发绿眸的异国人在身边走来走去,他可以安静地回忆自己曾经有过的那些安逸时光,当然,还有那些老朋友。

由于十分喜欢此地,所以康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在此期间,既抚慰了自己的身心,也在考虑当初政治上的得失。虽说他这个人有点志大才疏,但在中西融汇方面还是有着自己一丝独到的见解。最终变法失败,而且也不可能再有成功的机会,但待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总还是能让他觉得有一丝慰藉。

经历了十几年的逃亡,他终于在一个地方安稳下来。康有为在这段比较安定的日子里,写下了自己的旅游见闻——《欧洲十一国游记》。

结语

不管怎么说,康有为也是清末有名的改革家,并且用办法组建了保皇一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算是一种革新吧。只不过这位革命者似乎总是干什么事都不干脆,这也是导致后来回国后,被张勋看轻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国外虽然是逃亡,却风光了十几年,但是回国后的他在政治上并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成就,而他精心建起来的北海草堂,在现世也已经被瑞典收回,只留下那废墟一样的现状,诉说着一段历史的伤痕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100多年过去了,现在仍然归属于康有为的后代所有,毕竟这座小岛康有为花钱买下的,哪怕就算是瑞典这个国家也不能够干涉。
第2个回答  2021-03-10
归康有为的后人所有,虽然过去这么长时间了但是它依然在康有为的名下,并且属于他的遗产。
第3个回答  2021-03-08
现在这座岛归瑞典所有,因为瑞典政府有规定,买的任何土地产权都是有时间限制的,超过时间就归政府所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