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天才注定是孤独的人?

如题所述

认为天才注定是孤独的人是一种常见的观点,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释:

    独立思考和专注:天才往往具有独立思考和专注的特点,他们对于追求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更加投入,可能需要相对较多的独处时间来深入思考和创造。

    高标准和挑剔:天才通常对自己和周围的环境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他们可能很难找到与自己思想水平和兴趣相匹配的人,因此感到孤独。

    理解与共鸣的困难:由于天才的思维方式和兴趣领域与普通人有所不同,他们可能难以找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缺乏理解和共鸣,导致孤独感。

    社交挑战:有些天才个性内向或社交能力较弱,他们可能不善于与他人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这也导致了孤独感。

    然而,值得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天才都是孤独的人。有些天才拥有广泛的社交圈,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并在合适的环境中寻求交流和合作。每个人的个性和情况都不同,因此无法一概而论。孤独与天才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多样的,不能简单地以孤独作为衡量天才的标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7-02
4估计天下很多父母都想要养育出一个天才的孩子,从小父亲对我说,我怎么就生不出养不出一个才貌双全的孩子呢,我的孩子咋既无貌又无才呢?当时,我心里想要回怼他一句话,你也无貌又无才,怎么那么相信基因突变这种小概率事件呢?

直到我看了《生活大爆炸》以及它的前传《少年谢尔顿》,才真正明白了,一个天才在他成长过程中所要承受的来自父母、兄弟姐妹、邻居、同学、老师等周遭人和事,不是普通人能承受得住的。因为他在某一方的敏锐、天资聪颖,往往会造成对周围人的困扰,他们在这方面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也让周围的人讨厌和远离他们。

9岁大的谢尔顿家里才刚换了一台新冰箱,这个冰箱的压缩机发出的全家人都要把耳朵贴在冰箱上面才能听得见的“嗡嗡”声,他却被这个声音困扰得吃不饭、睡不好觉。于是某一天,聪明如他去买了一本修理冰箱的书,把冰箱拆开来修理,全家人看到新冰箱被拆成一地的零部件,父母生气地冲他吼了,因为这台新冰箱没法修好。最后,父亲要他把这台新冰箱的钱给补上,让他自己想办法打工赚钱,9岁大的他委屈得哭了。

谢尔顿超出同龄人好几年的智商,也让小学初中的老师都没办法再教他,于是小小年纪的他本来应该上小学却进了高中,和自己的哥哥成为了同班同学,哥哥在家就受不了弟弟,还要在学校里看到他,让哥哥觉得特难受。有强迫症的谢尔顿对某些食物过敏,也特别害怕鸡、鸟、狗等小动物,对父母提出的要求和哥哥妹妹不一样,父母要特别照顾关爱他一些,哥哥妹妹就会觉得父母偏爱他,也造成兄妹俩个对他的极为不满。父母经常为了要照顾到他特别的要求而争吵,不仅他自己觉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父母、兄长、妹妹也一样感觉身心痛苦。

谢尔顿跟同学之间有几年年龄差,加之他性格上的孤僻在学校很难交到朋友,让母亲很担心。他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一些关于交友的书籍,根据书上的理论去交友,结果都以失败告终。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提出过关于天才儿童的标准:1.拥有某种独特的天赋;2.能够自我成就3.对自己的兴趣极度痴迷。而小谢尔顿完全满足这三项条件,他有超凡的数学能力,都能帮父母办理他家收入的纳税表且合理避税,拥有超强的自学能力和学习速度。他自己想要做的事、想学的东西,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努力,父母压根儿没有引导、指导过。此外,他非常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他立志长大后当一位理论物理学家,不睡觉也要收听诺贝尔奖直播时况,兴奋激动一直持续,而身边认识的人当中没有一个人对此感兴趣。

谢尔顿在学校因为一些课业上的问题,经常挑战老师,成为老师们眼中的问题学生,同学们也不喜欢这样特立独行的同学,感觉是在卖弄自己有多么厉害,而别人多么无知,无人愿意与他交友。而老师毕竟是成年人,也不喜欢自己的权威常常被一个几岁大的孩子来挑战。往往在天才的大脑里,在某一方面有天赋,而大脑里的其它区域就会比较弱,比如控制情感的区域,这让他们无法融入人群,也就无法获得理解与认同感。

对谢尔顿自己来讲,跟这些普通智力平平的同学相处,也会觉得厌倦,因为他们跟自己差得太远了。而他自己也乐于独处,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的学习、研究、探索。

作为普通人,多数人应该庆幸自己是一个庸常之辈,他们的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想要一个天才的孩子却没想到养育过程是极其痛苦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