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介绍影片《假面》

如题所述

《假面》

划重点: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是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戏剧表演方法,包含了两层意思:演员与角色的间离;舞台与观众的间离。在新浪潮和意识流电影经常能看到它,其目的只有一个,将理性的判断交给观众,以《假面》(1966年)为例简单聊聊。

行为与语言的对立统一。舞台剧演员伊丽莎白(丽芙·乌曼饰)失语,她静静地躺在病床。于是,观众被这个迷一样的女人所吸引,好奇她为什么失语?而护士阿尔玛(毕比·安德森饰)一出场便说个不停。一个不言不语,一动不动;一个滔滔不绝,行动自如。

通过行为和语言的寥寥几笔,便呈现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在海边别墅,伊丽莎白成了阿尔玛的倾诉对象,后者迷失在回忆和讲述的快感中。基于女演员的职业习惯,观察并琢磨,伊丽莎白沉醉在阿尔玛的讲述中。两个人身在剧中,又不像在剧中,不断地拉扯着观众对自己的关注。

替代共鸣。大多数的剧希望与观众建立共鸣,强调真情实感的感动,但是间离效果更希望观众与剧中人物脱离情感的融合,给予观众思考的空间,从而将目光聚焦到导演的探索。《假面》处处都在研究着人物的言外之意。比如医生说当伊丽莎白演出结束自然会走出来,言外之意是失语是伊丽莎白给自己的伪装,她厌倦了舞台,厌倦了语言,沉浸在角色扮演中。所以共鸣不一定是叙事准则,而产生间离替代共鸣可能是思考的开始。

重获理性。影片有个桥段非常巧妙,即同一段话阿尔玛说了两遍,第一遍,镜头对着倾听者伊丽莎白,第二遍,镜头对着讲述者阿尔玛,这便产生了身份互换的奇妙融合,同时也让观众重获理性并思考“合二为一的两张脸代表什么?”是一个人的两面,即内在与外在,此时也就理解为什么导演要让讲述者和倾听者互相沉浸而不自知。

据说伯格曼对两个女演员长得很像,非常满意,这让他擦亮“魔灯”展开了对语言和影像魔术般的探索。当然有人说伯格曼在本片抛弃了间离效果,别忘了伯格曼也是个有成就的戏剧人,况且伯格曼的电影从来不是只有一种答案,还要大家自己去体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