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如题所述

根据地下水层的结构、埋藏状况和水动力特征,本区地下水可划分为基岩裂隙水、古近-新近系及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各类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如下:
1. 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巴音宝力格隆起和苏尼特隆起的低山丘陵区,包括北部和东南部。这些区域是基岩裂隙水的集中赋存区。基岩裂隙水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以及各期次侵入的花岗岩等岩石构成,这些岩石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和长期风化作用,裂隙发育,易于大气降水补给,形成裂隙水。基岩裂隙水的水量丰富,矿化度较高,水质类型以HCO3型为主。在丘陵边坡的排泄带和部分排泄不畅的地段,矿化度明显升高。基岩裂隙水主要通过蒸发排泄,并通过沟谷和裂隙补给相邻的层间水,成为盖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2. 古近-新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层间水广泛分布于乌兰察布坳陷内。其中,古近-新近系含水岩系以潜水含水层为主,局部为承压水,分布不稳定,岩石胶结程度差异导致水量变化大。在河流相为主的地区,含水层岩性以中粗砂岩为主,涌水量较大。白垩系含水岩系分布最广,以层间承压含水层为主,富水性从东向西递减。地下水位主要受地貌控制,矿化度一般为1-3g/L。
3.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在本区零星分布,主要位于丘间沟谷和现代低洼地带,厚度较薄,由冲积亚砂、细砂、砂砾石等组成。第四系孔隙潜水直接覆盖于古近-新近系、白垩系的泥岩等之上。单井涌水量一般为10-50m3/d,矿化度较低。地下水位埋深一般为1-3m。
以上各类地下水分布规律的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