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有什么优势?为什么永远不会有“用完”的情况?

如题所述

汉字中的象形文字

归根结底,文字是一种用于表达及记录的人的语言、思想等等的工具。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世界上诞生了成千上万的新兴词汇,几乎每一种语言都可以对其进行表达或者释义,但是文字则相对处于劣势——人类必须发明出相应的文字。于是,拉丁语系就面临一个词汇量越来越多的窘境,但是汉字却对此表示压力不大,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中国古人创造的汉字到底有什么优势呢?

表意的古埃及文字

“汉字是表意文字”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由于汉字最初是由象形字演化、扩展而来,所以很多学者都将中国汉字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波斯等文字均视为表意文字。但是,中国汉字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况,即形声字。

商代大盂鼎中“夷司王臣十又三白”

说到形声字,不得不再次提到古人使用的“通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文字比较贫乏,现有的文字并不足以完整地表达语言,于是便经常用发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来代替。比如“伯”字在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经常用“白”字来代替,只取其音,不取其义。后来为了与白字进行区分,才增加了一个人字旁,创造出伯字。

正是由于形声字这一创举的诞生,才摆脱了象形表意文字不够用的羁绊。用形符和声符组合成一个全新的“复体字”有两个好处:一是不用再像象形文字时期每个字都用一种图形来表示(有的也没法表示),只需要用现有的文字来表示发音,再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状态等属性的偏旁就行了。二是形声字非常容易识读,因为它包含了音和义两部分。于是汉字便永远不会枯竭,不必像其他一些表意文字一样不得不转向表音。

形声字示意

自从形声字出现之后,汉字便逐渐转向以形声字为主。有学者统计,商代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到总字数的20%多,但是汉代《说文解字》所收录的9353个汉字中,形声字已经占到了80%多。从最初古人发明并规范汉字,到近些年的汉字简化,“形声”一直都是优先考虑的造字方式。

说起来其实表音文字更能适应人类表达语言的需求,但是汉字既能表音又能表义,还非常适应社会的发展,也真是没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04
都是在自我陶醉。客观的说,汉字并无优势,当然也没有太落后很多。如果你能掌握2门或以上的外语的话,就无语了。因为各国语言这东西在表意或表达方面差别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中文在表达情绪方面有更多的选择。
西方语言在描述逻辑方面更加细致。例如法语,桌子和椅子是有不同的阴阳属性的,以前的国际文件都用法语为存档,因为极少歧义。
当然现代汉语努力弥补逻辑缺陷,也用多种限制来界定歧义。所以与西方语言比较下来也输不了多少。
语言这东西跟勺子和筷子一样都属于工具,哪个更优势,很难界定的。
总体来说,汉语略差一点,不足1%的劣势,可以忽略不计的。
第2个回答  2019-12-29
因为可以无限排列组合,自从形声字符出现以来,汉字已逐渐转变为形声字符。实际上,语音字符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类表达语言的需求,但是汉字既可以语音又可以语义,也非常适合社会发展。
第3个回答  2019-12-25
因为汉字的读音不都没,虽然只相同,但是读音不同,所以比较难懂
第4个回答  2019-12-24
因为中国汉字实在是太多了,除了常用字还有生僻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