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出自哪位文人的笔下呢?

如题所述

1.关于消暑的诗句 岳麓水陆寺》中吟道:“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 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 明日重相约,前村访早梅。”明代文人廖道南也写有诗句:“寻幽为访云边寺,乘兴还临河上洲。” 清初诗人廖元度在题为《望水陆寺》一诗中写道:“天地军麾后,何年一寺存。”“那堪风浪里,钟磐出黄昏。” 清代水陆寺屡经修葺,香火大盛,寺前还建成戏楼,常有演出。但好景不长,水陆寺毁于清末。 拱极楼位于水陆寺后,西瞻岳麓,俯瞰湘流。清嘉庆年间进士石承藻记其景色:“危楼悬百尺,四面敝檐楹。 雨重云连岳,江空浪撼城。”据说,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是消暑好去处。 清乾隆举人萧大经在题为《拱极楼清夏》一诗中吟道:“楼俯澄江暑气微,枣花莲子隔清晖。晚凉不用葵蒲扇,清露盈盈上客衣。” 关于拱极楼,一说建于元代,但前面引述的南宋诗人戴复古写的诗已提到“突兀见楼台”,此处所提的楼台很可能即拱极楼。据此,拱极楼可能在南宋时即已存在。 此楼亦毁于清末。 2.关于消暑的诗句 岳麓水陆寺》中吟道:“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 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 明日重相约,前村访早梅。”明代文人廖道南也写有诗句:“寻幽为访云边寺,乘兴还临河上洲。” 清初诗人廖元度在题为《望水陆寺》一诗中写道:“天地军麾后,何年一寺存。”“那堪风浪里,钟磐出黄昏。” 清代水陆寺屡经修葺,香火大盛,寺前还建成戏楼,常有演出。但好景不长,水陆寺毁于清末。 拱极楼位于水陆寺后,西瞻岳麓,俯瞰湘流。清嘉庆年间进士石承藻记其景色:“危楼悬百尺,四面敝檐楹。 雨重云连岳,江空浪撼城。”据说,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是消暑好去处。 清乾隆举人萧大经在题为《拱极楼清夏》一诗中吟道:“楼俯澄江暑气微,枣花莲子隔清晖。晚凉不用葵蒲扇,清露盈盈上客衣。” 关于拱极楼,一说建于元代,但前面引述的南宋诗人戴复古写的诗已提到“突兀见楼台”,此处所提的楼台很可能即拱极楼。据此,拱极楼可能在南宋时即已存在。 此楼亦毁于清末。 3.关于消暑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消暑的诗句有以下: 1、燎沉香,消溽暑。 ——宋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释义: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2、岂止消时暑,应能保岁寒。 ——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释义:岂止能消灭一时的暑气,还能保证一年的寒气。 3、风月顿消清暑,野色对、江山助诗才。 ——宋 张先 《喜朝天/踏莎行》 释义:风和月亮消去了暑气,野外的景色和江山有助于作诗。 4、主人著意,何必念登高,浮酒面,解烦襟,消尽当筵暑。 ——宋 仲殊 《蓦山溪·年芳已远》 释义:主人授予的意思,何必爬上高山,喝一杯酒,抛开烦心事,消去暑气。 5、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 ——宋 晁补之 《消息/永遇乐》 释义:算得了什么,楚王雄风,才消去暑气。 6、小雨轻风消晚暑。 绕岸荷花无数。——宋 蔡伸 《清平乐·彩舟双橹》 释义:小雨和微风消去了傍晚的闷热,岸四周围绕着许多荷花。 7、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宋 李弥逊《蝶恋花·百叠青山江一缕》 释义: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阵一阵的凉风消去了炎热的暑气。 8、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宋 张元干《临江仙·玉立清标消晚暑》 释义:玉立清标消去了傍晚炎热的暑气,心中自然有凉气。 9、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宋 张元干《点绛唇·山暗秋云》 释义:梦里觉得很凉快,只觉得消去了暑气。 10、自有冰姿消烦暑。——宋 曹勋《夏云峰·五云开》 释义:自然有冰姿消去暑气。 11、珠露漙漙清玉宇。霞标绰约消烦暑。 ——宋 史浩 《采莲舞》 释义:露珠一颗颗带来凉爽,晚霞很美丽,消去了暑气。 12、消尽人间暑,翻成一段秋。 ——宋 韩元吉 《南柯子/南歌子》 释义:消尽人间的暑气,带来凉爽的秋天。 13、壶天冰雪,消尽虚堂暑。 ——宋 赵长卿 《蓦山溪·壶天冰雪》 释义:壶天冰雪,消尽所有的暑气。 14、雨过凉生藕叶。 晚庭消尽暑,浑无热。——宋 程垓 《芭蕉雨·雨过凉生藕叶》 释义:下过雨后藕叶变得冰凉,消尽满庭的暑气,浑身不觉得炎热。 15、暑庭消尽风鸣树。树鸣风尽消庭暑。 ——宋 程垓《菩萨蛮·暑庭消尽风鸣树》 释义:暑气消完风吹动着树梢。树梢被风吹完消尽满庭的暑气。 4.以消暑为题,自撰联五至七言 消暑诗 关于消暑的诗句有以下: 1、燎沉香,消溽暑。——宋 周邦彦 《苏幕遮·燎沉香》 释义: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2、岂止消时暑,应能保岁寒。——唐 白居易 《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 释义:岂止能消灭一时的暑气,还能保证一年的寒气。 3、风月顿消清暑,野色对、江山助诗才。——宋 张先 《喜朝天/踏莎行》 释义:风和月亮消去了暑气,野外的景色和江山有助于作诗。 4、主人著意,何必念登高,浮酒面,解烦襟,消尽当筵暑。——宋 仲殊 《蓦山溪·年芳已远》 释义:主人授予的意思,何必爬上高山,喝一杯酒,抛开烦心事,消去暑气。 5、算何须、楚王雄风,方消畏暑。——宋 晁补之 《消息/永遇乐》 释义:算得了什么,楚王雄风,才消去暑气。 6、小雨轻风消晚暑。绕岸荷花无数。——宋 蔡伸 《清平乐·彩舟双橹》 释义:小雨和微风消去了傍晚的闷热,岸四周围绕着许多荷花。 7、荷芰风清,习习消袢暑。——宋 李弥逊《蝶恋花·百叠青山江一缕》 释义:荷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一阵一阵的凉风消去了炎热的暑气。 8、玉立清标消晚暑,胸中一段冰壶。——宋 张元干《临江仙·玉立清标消晚暑》 释义:玉立清标消去了傍晚炎热的暑气,心中自然有凉气。 9、梦入新凉,只道消残暑。——宋 张元干《点绛唇·山暗秋云》 释义:梦里觉得很凉快,只觉得消去了暑气。 10、自有冰姿消烦暑。——宋 曹勋《夏云峰·五云开》 释义:自然有冰姿消去暑气。 5.形容“夏天消暑”的成语有哪些 一、浮瓜避暑 二、绿树成荫 字典里只能查到这些、、、、、 一、浮瓜避暑 fú guā bì shǔ 释义:描写夏天的成语和熟语 烈日炎炎——形容夏天阳光强烈。 二、绿树成荫 lǜ shù chéng yīn 释义:形容树木枝叶茂密,遮蔽了阳光。 造句: 1、夏日,虽然骄阳似火暑气逼人,却绿树成荫,莲叶遮天,别有一番意趣。 2、海面风平浪静,水质清澈,岸边绿树成荫。 3、会场周围绿树成荫,到处人山人海,大家从容不迫走进会场,认真听取专家讲解,大家感到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4、北方的夏天绿树成荫,百花争艳。 5、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的韶山村是毛主席故居所在地。 6.描写夏日烈日炎炎的古诗词有哪些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7.关于“避暑”的诗句 1、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辛弃疾 释义: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西湖杂咏·夏》薛昂夫 释义: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 3、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消暑诗》白居易 释义: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 4、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夏日山中》李白 释义:酷暑逼人,我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 5、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避暑纳凉》钱起 释义: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 6、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避暑二首》徐凝 释义: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真舒服。 7、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避暑二首》徐凝 释义:坐在茂密的树木下避暑,惬意地听着知了的叫声。 8、幽旷无烦暑,恬和不可量。——《僧房避暑》严维 释义:幽静的野旷没有让人心烦的暑气,带给人的安静平和是没有办法估量的。 9、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卢纶 释义:慈恩寺隐藏在群林高树之下,在炎热的夏天,散发出诱人的清凉,我在此正舒适的躺在绿荫覆盖的石条上,逍遥自在。 10、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文殊院避暑》李群玉 释义:我愿意去找五百年前的仙人,跟着他们住在世代清凉的雪山里。 8.形容清凉的诗句 《雨》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万木云深隐,连山雨未开。风扉掩不定,水鸟过仍回。 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清凉破炎毒,衰意欲登台。 《江楼夕望招客》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恤刑遍空於囹圄,八面调顺兴时雨。 我且惭无及物功,哀哉狱讼经炎暑。 清凉坐起受官荣,几许能仁善规矩。 倏忽从天降下来,滂沱敢望如斯睹。 预丰苗稼瑞三秋,有感秘通消灾苦。 《缘识》 年代: 宋 作者: 宋太宗 谁人信我说,我说亦非常。 苦行分明乐,缘深解即忙。 乖持如似梦,慕道得清凉。 影响随声应,玄门可度量。 《偈颂一百零四首》 年代: 宋 作者: 释绍昙 万本青松,后人标榜。 临济儿孙,当机不让。 9.关于夏天的雨的诗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天空乌云密布,星星闪烁,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2、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出自清代项鸿祚的《清平乐·池上纳凉》 原诗 《清平乐·池上纳凉》 水天清话,院静人销夏。蜡炬风摇帘不下,竹影半墙如画。 醉来扶上桃笙,熟罗扇子凉轻。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译文 水天一色一片清静凉爽气息,庭院中静悄悄的人们都在纳凉消夏。门帘高卷清风摇动着室内的蜡烛,竹影婆娑映照墙上就像一幅美丽的写竹图画。醉后躺卧桃笙竹制成的竹簟上,轻罗纨扇微微煽动凉气徐发。荷塘里骤雨一下子就过去了,明天一定会是秋风萧杀。 3、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江楼夕望招客》 原诗 《江楼夕望招客》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译文 晚上在江楼上向东望去,海天相连,一片茫茫;山川形势,又阔又长。城的四周亮起了万家灯火,一道银河映入水的中央。晴天时,风吹古树,瑟瑟作响,好像是在下雨一般;夏夜里,月光撒满了平地,就跟秋霜一样。能不能到江楼来消消暑气?比起您的茅屋,的确要更加清凉。 4、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出自唐代窦叔向的《夏夜宿表兄话旧》 原诗 《夏夜宿表兄话旧》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译文 深宵酒醒,小雨轻轻的下着,庭院里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和兄弟说起在纷乱的年代写一份叮咛亲友珍重的书信也寄不到,家中的事情,件件桩桩都够凄凉的。离开的日子里那些孩子都已经长大成人,过去的亲朋好友大部分已经亡故。明天一早又要孤零零的乘船远离,想起河桥下青色的酒幔,心中不由得一阵忧愁,因为又要在那里与亲人分别饯行。 5、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出自五代阎选的《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原诗 《定风波·江水沉沉帆影过》 江水沉沉帆影过,游鱼到晚透寒波。渡口双双飞白鸟,烟袅,芦花深处隐渔歌。 扁舟短棹归兰浦,人去,萧萧竹径透青莎。深夜无风新雨歇,凉月,露迎珠颗入圆荷。 译文 江水深沉,船帆的影子在江面上划过。水中的鱼从早到晚在寒冷的江波中游动,渡口那边飞起了成双成对的白鸟。云烟四处缭绕,渔人唱着渔歌在芦苇丛的深处隐去。用短桨划着小船回到长着兰草的水边,人就这样离去了。小路上的竹林被风吹得不断作响,路上长满了青色的莎草。到了深夜,风停了,雨也停了。月亮照在寒冷的天上,露珠一颗颗滚入荷叶里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25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不久与报社同事夏承楹结婚。1948年8月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散文集《窗》(与何凡合作)、《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相关作品介绍:
小说:《晓云》,《英子的乡恋》,《生命的风铃》,《城南旧事》,《英子的心》,《冬青树》,《琼君》,《金鲤鱼的百裥裙》,《蟹壳黄》,《血的故事》,散文:《秋游狮头山》,《 吹箫的人》,《悼钟理和先生》,《念远方的沉樱》,《虎坊桥》《文华阁剪发记》,《旧时三女子》,《冬阳童年骆驼队》,《 骑毛驴儿逛白云观》,《我的童玩》,《北平漫笔》,《绢笠町忆往》,《城南旧事》。
代表作:《城南旧事》。
林海音2001年12月1日因中风、肺炎、败血症病发在台北振兴医院病逝,享年83岁。
[编辑本段]林海音生平
林海音自幼在北京读书,长大后曾就读于女师,后进北京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即进北京《世界日报》当记者,还曾当过编辑、图书馆馆员。这些职业提供了广泛的机会,使她能较深入地了解旧北京的社会风貌,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提供了许多素材。她的成名之作小说《城南旧事》即取材于这段生活。1948年林海音同丈夫回到台湾后,即被刚创刊不久的《国语日报》聘为编辑。1951年《联合日报》创刊,她被任为《联合日报》副刊主编,她的丈夫为主笔。这一时期,她特别注意扶植和支持台湾的本土作家。如当时钟理和的稿子经常被退,林海音却常常使他的稿子重见天日。钟理和死后,林海音还替他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雨》,接着他的长篇小说《笠山农场》也在《联合日报》副刊上连载了。在主编《联合日报》副刊时,林海音刊登了一首名叫《船》的诗,内容是叙述有一艘船在大海里飘了很久,最后飘到一个孤岛上,金银财宝慢慢用完了,于是陷在困苦之中。台湾当局认为这是影射蒋介石到台湾后的生活状况,把作者抓了起来,林海音也因此不能再编副刊了。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1957午《文星杂志》创刊,林海音任编辑,同时又担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她创办和主编了《纯文学》月刊,直到1972年《纯文学》停刊后,她又独立负责纯文学出版社,出版《纯文学丛书》。
1976年11月4日,中文报业协会第九届年会在香港富丽华酒店开幕,林海音以台湾代表团团员的身份出席,并发表演讲。她后期从事儿童文学。
林海音的文学生涯发端甚早,始于北京,而这一切同她的家庭有密切的关系。林海音出身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林焕文是优秀的爱国知识分子,早年受汉学的熏陶,后来又在“国语学校”师范部接受日本教育,精通日文,曾任教于台湾新埔公学,著名的日据时期的台湾作家吴浊流做过他的学生。后来林焕文远渡重洋到日本经商,在那里生下长女英子——林海音。以后又迁居北京,任邮政局课长。林焕文人缘好,又慷慨仗义,这对童年的林海音影响很大。
长大后林海音生活情趣广泛,不计牺牲,勇挑重担,慷慨助人,这些性格特点,可以说是承袭于父辈而发展于自身。由于父亲早逝,面对生活和社会的重压,林海音对社会的认识较之同龄人更成熟更深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她创作小说的动力和源泉。在北京时,林海音已开始了文学创作。1948年回到台湾后初期的一段时间,她撰写了一些杂文和散文,大约是在1951年,林海音才真正走上作家的道路。她的作品十分丰富,包括小说、散文、杂文、评论、儿童读物等多种体裁,而以小说创作为主。
林海音作为台湾老一代的作家,对台湾文学事业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小说创作、培育新人和兴办刊物三个方面。关于兴办刊物,前面我们已经讲过,她除了担任新创办刊物的编辑外,还亲自创办《纯文学》月刊达五年之久,并以选择作品质量高而享誉文坛,推荐并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家的作品。后来又创办纯文学出版社,其宗旨与《纯文学》月刊相似,选书认真,注意质量,颇受读者欢迎,至今仍是台湾有影响的文学出版社之一。在培育新人方面,林海音可谓为培育台湾文坛的一代新人倾注了心血,功绩卓著。60年代以来台湾涌现出的许多文坛新秀,多受她的提携和影响。这固然与她长期担任报刊编辑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自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对造就新人的热情。台湾知名作家钟理和的一生可概括为“生前笔耕,死后成名”,他默默笔耕一辈子,生前不为人们所知,而他的死后成名却应归功于包括林海音在内的几位知音。林海音在《一些回忆》一文中曾说起这件事。钟理和死后,其长子写信给林海音,请求她能帮助出版其父的著作。林海音一口承担下来,然后用募捐来的钱出版了钟理和的作品《雨》,这时距死者祭日仅有百日;而死者的另一本书《笠山农场》也在其周年祭时出版了,完成了死者的最终遗愿。林海音还如同当年扶植钟理和那样,以其在文学界的影响来提携钟铁民,使钟铁民逐渐成长为台湾小说界的后起之秀。钟氏父子从林海音那里受益良多,而身受这种恩泽的又何止钟氏父子呢?林海音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末,主要生活在北京,差不多整整30年。她的青少年时代的最美好时光都是在北京度过的,因此,她对北京很熟悉,对北京的感情十分深沉,在台湾也常称北京是她的“第二故乡”。也因此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多发生在北京,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背景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昔日生活的眷恋和缅怀,以及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情感。1948年她回到台湾后,台湾的社会生活和乡土习俗又注入到她的生活积累当中,她也因此写了一些发生在台湾的人和事。总之,林海音的生活积累有两个来源:一个来自旧北京,一个来自台湾。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3-01-22
出自汪曾祺的书《人间草木》,这篇文章名字叫《夏天》。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气很凉爽,草上还挂着露水(蜘蛛网上也挂着露水),写大字一张,读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人们往往把栀子花和白兰花相比。苏州姑娘串街卖花,娇声叫卖:“栀子花!白兰花!”白兰花花朵半开,娇娇嫩嫩,如象牙白色,香气文静,但有点甜俗,为上海长三堂子的“倌人”所喜,因为听说白兰花要到夜间枕上才格外地香。我觉得红“倌人”的枕上之花,不如船娘髻边花更为刺激。
相似回答